新浪新闻客户端

再见!“最后的沙漠部落”;你好!达里雅布依新村

再见!“最后的沙漠部落”;你好!达里雅布依新村
2020年09月27日 14:31 新浪网 作者 电网头条

  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村

  位于于田县北部约250公里处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被誉为“最后的沙漠部落”。

  几百年来,一群克里雅人隐居于此,

  村民分散居住在沙漠边缘,

  世代靠放牧为生。

  

  ▲达里雅布依老村。资料图

  直到2002年,村里才用上光伏电。

  但由于光伏电受天气影响,

  每天只能提供几小时照明。

  2017年,于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2019年,达里雅布依村村民迁至新村。

  新村距离县城约120公里,

  通水通电通公路,

  教育、住房等条件也得到了全面改善。

  

  

  新房、新路和新线路。

  

  一排排青灰色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院前的花儿娇艳盛开。

  

  平整的柏油路直通村里,小汽车不时从村里出入。

  

  新小学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2019年,新疆和田供电公司投资3204万元,建设35千伏达里雅布依输变电工程。同年11月13日,新疆最后一个沙漠乡正式通上大网电,从此达里雅布依新村的用电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如今,达里雅布依村到处可以看见忙碌的身影,

  大家都在用双手把新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告别“笆子房”

  传统畜牧业升级为合作社

  79岁的麦提库尔班·托合提老人以前住“笆子房”,喝苦咸水,点煤油灯。做饭取暖都在室内一个简易的土灶上完成,做一次饭,一脸灰,房间到处熏的漆黑。

  

  左:麦提库尔班·托合提。右1:老村手机信号不稳定,老人的儿子在胡杨树上打电话。右2:老人的儿媳妇在土灶上做饭。资料图

  

  

  搬迁前,麦提库尔班·托合提老人和儿子依明·麦提库尔班顾虑重重。不搬迁,孩子们以后如何有更好的生活?搬迁,羊怎么办?大芸怎么办?

  乡村干部上门宣传,告诉乡亲们村里计划成立肉苁蓉合作社、养殖合作社。羊集中放在合作社统一养殖,大芸集中人力统一种植。

  

  ▲胡杨林里的羊群。  甄立民 摄

  更多劳动力被解放了出来。

  搬到新村后,村民有的学习种养殖和维修技术,有的走出家门工作,多渠道增加收入。

  依明·麦提库尔班的妻子艾比拜汗·达曼与村民们外出务工。买热木尼沙·达曼与丈夫尼牙孜·买买提用挣的第一笔钱装修了新房子。

  嫁进村里30多年的媳妇

  坐上了小汽车回娘家

  艾加汗·买提于素甫是县城里长大的姑娘,上世纪80年代嫁给了达里雅布依村村民买司地克·阿不都里木。

  碍于交通不便,1990年,婚后过了好几年,艾加汗·买提于素甫才第一次回娘家。当年她跟着出村的队伍骑着毛驴、骆驼沿着克里雅河走了五六天,才进了县城。

  沿途没有像样的地方停歇。累了,就在胡杨树下休息。没有风沙时,可以生火做饭,煮一点羊肉汤,做一些“库买西”;遇到恶劣天气,就吃随身带的馕。

  如今,新村有了客运站,艾加汗·买提于素甫花20元钱,大约1小时20分钟就可以到县城。

  

  ▲艾加汗·买提于素甫当年回娘家走过的路,一路要翻过很多沙丘。甄立民 摄

  

  

  左:搬迁前村民在火塘里做饭。资料图

  右:搬迁后的新式厨房。甄立民 摄

  教育

  沙漠的希望之光

  世代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最关注的还是教育。

  2017年11月,湖南邵阳武冈支教老师周平桦等3位老师从县城来到村里教学。后来,又有7位老师先后从县城来到村里教学。

  

  ▲周平桦老师在讲课。  李坤 摄

  原小学在老村,几间旧教室,教学环境十分简陋。新小学教室宽敞明亮,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孩子们学习兴趣特别高,立志走出沙漠考取好大学。

  

  ▲小学生帕提古丽•亚克甫。甄立民 摄

  

  ▲麦提库尔班·托合提老人的孙女艾比比汗·买提卡斯木(左三)被喀什大学录取,同龄的亲戚们来家里祝贺。甄立民 摄

  新村里的致富路

  村民再娜甫汗•吾司曼将老村的商店也搬到这里,还买了大冰箱,货架上摆满了商品。她还尽其所能为村里的女士们从县城带回各种化妆品和新款式的衣服,村民们不时在商店里分享彼此的护肤、穿搭心得。

  再娜甫汗•吾司曼还学会了在网上购物,并计划利用网络把家乡的特产推介给更多的人。

  

  ▲再娜甫汗•吾司曼摆放货物。甄立民 摄

  

  ▲村民购买商品。甄立民 摄

  村民月维汗·毛拉夏合也开起了饭馆。放下牧羊鞭的尼牙孜·买买提,则在村里开起了一家烤肉店,方便村民的同时,也方便了来到这里的游客。

  今年,村里开辟了420亩梭梭大芸试验田项目,引进了优质梭梭及大芸种子,配套安装了水泵和滴灌设施,通过“合作社+种植大户+贫困户”的产业联合体模式,带动102户村民参与产业发展。

  

  ▲村民种植的梭梭。甄立民 摄

  

  ▲供电员工来村里巡视线路安全。甄立民 摄

  告别了苦水井、“笆子房”的达里雅布依人,

  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们依托村里得天独厚的文化

  和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

  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

  大漠深处、在河流与胡杨间世代繁衍的

  达里雅布依人步入了崭新的现代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疆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