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掖在心头的记忆 | 宿迁97岁抗战老兵去世,他曾经登上央视

掖在心头的记忆 | 宿迁97岁抗战老兵去世,他曾经登上央视
2021年08月01日 21:12 新浪网 作者 速新闻

  (速新闻记者 裴凌曼 杨群)“以前‘八一’建军节这一天,父亲一定会早早坐在电视机前,可是现在他再也看不到了……”8月1日上午,家住泗洪县汴东新苑小区市民郭素梅看着父亲的照片泪流满面,就在一个月前,她的父亲抗战老兵郭孝云不幸去世,享年97岁。

  1924年5月,郭孝云出生在安徽一个农民家庭。14岁参加当地抗日儿童团,15岁参加地方游击队,主要在山东、江苏、安徽交界的铁路沿线打游击。第一次杀敌,郭孝云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当时他和两个战友去安徽泗县接一个回家养伤的战友,途经一个叫赵村的地方。刚进村,他们就看见一队日本骑兵正在村里扫荡。郭孝云看到手无寸铁的村民就这样被日本兵屠杀,忍不下心头的怒火,便和两个战友筹划伏击敌人。三个人拿着老三八式手枪和鬼子打起了游击战。过程中,郭孝云躲在一个水渠中,当敌人的马靠近时,他突然跃起,将敌人一枪毙命。最终,他们歼敌七人,并将剩余敌人驱逐出村。

  1940年秋,郭孝云所在的连队追剿由徐州来的日军,双方在一火车站相遇。为了牵制敌人,连长决定夜里进攻。第一天晚上,连长带队趁着夜色慢慢摸到火车附近扒火车。由于日本人武器先进,第一次进攻很快被打了回来。接着又围了敌人一天,第二天夜里九点多再次进攻,耳边只有枪声、炮弹声,黄口火车站黑烟滚滚。日军从火车站西面跑出来,双方正面交上了火,天空烟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后来双方弹尽就拼刺刀。

  这一战,郭孝云被子弹打穿腰部。逃出来以后,他怕伤口淤血流进肚子里,忍痛用手指抠枪眼,将里面的血放出来。靠着坚强的意志,郭孝云挺了过来。后来,他幸运地被当地一老乡收留。老乡将郭孝云藏在老母亲的被窝里,躲过了日军的搜查。

  1944年,郭孝云正式参加新四军,在战场上与敌人正面拼杀。参加革命后,郭孝云经历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三次负伤,每一次都命悬一线,但他都挺了过来,并很快回到部队,为此他受到部队首长多次嘉奖,家里一直保留着几枚奖章和纪念章。

  “父亲临终前交代我们,丧事一切从简,绝对不要给单位和组织增加麻烦,我们作为子女遵从他的遗愿。”郭素梅说,父亲一生勤劳朴实、善良热忱,对军人身份特别看中,一直以一个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往到了建军节这一天,他会穿戴整齐,把那些纪念章从箱子里拿出来,之后戴在身上,然后拄着拐杖来到电视机前静静地看着、沉思着。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孝云又经历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几十年来,郭孝云把纪念章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在一个木箱子里,只有重要时刻才舍得拿出来看一看、忆一忆。

  儿子郭功利回忆起老父亲的故事,满心思念和自豪。郭功利告诉记者,父亲生前最喜欢给子女讲故事,小的时候认为那都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其实父亲打仗的地方都是铁路沿线。电视剧《铁道游击队》里讲述的扒火车、捉汉奸、地下联络等故事,他都经历过。每次回忆起战场的残酷,父亲都会不禁双眼含泪。父亲用自己的经历一次次地教育子孙,要记住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而子女们也都以有这么一位打过日军的老父亲感到骄傲。郭功利说,父亲生前说过:“战争是无情的,上了战场就要有随时送命的准备。”

  1949年,郭孝云转业到地方,为响应国家治理淮河号召,当年秋,随治淮工程总队到原泗洪县峰山护坡管理所工作,几十年来他扎根基层,为水利事业奉献力量,直到1979年10月退休。无论参军打仗,还是回到地方工作,郭孝云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保持军人的本色和初心。2015年,《宿迁晚报》曾在寻访抗战老兵系列报道中,报道过郭孝云的故事,当年8月,郭孝云登上央视《胜利之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音乐会》节目,其感人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人们。老兵郭孝云虽已离去,但他的赤子之心、革命精神永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宿迁市安徽省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