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建窑兔毫纹瓷碗——饮茶习惯

建窑兔毫纹瓷碗——饮茶习惯
2019年10月12日 10:44 新浪网 作者 徐福求长生

  导语:这件硬陶碗是宋代很受欢迎的沏茶具,卖点是所施厚厚的黑釉层中有丝丝细若兔毫的花纹。这种特殊风格的釉彩,是福建建阳县建窑的特有产品,有鹧鸪斑、兔毫、兔毛斑、玉毫、异毫、兔褐金丝等不同的名称。这个碗的口部因釉层较薄而呈酱色,碗口下的内外部分因釉层渐为积厚而成黑色的兔毫纹,圈足的上端则有流动的釉彩在几处积聚如瘤。

  此种兔毫的形成与福建陶土的质量有绝对的关系。一般的陶器以胎体洁白为上乘。茶盏也以白瓷或青瓷为主。饮茶一向用烹煮的方式,唐代开始用“点茶法”,即把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之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然后以刚烧滚的开水充灌,水面会浮起一层白沫。宋代演成同好们对茶的色、香、味进行评比的斗茶习惯。为了更好地观察茶沫的颜色,黑色较之其他釉色瓷更能衬托白色的茶沫和保持茶的温度,因此黑釉颇受饮茶者的喜爱。

  

建窑兔毫纹瓷碗——饮茶习惯

  福建的陶土氧化铁的含量高达9%,烧出来的胎色相当黑,很难用釉色掩盖,因此顺其自然发展成黑釉或不加釉彩的素烧产品。在高温焙烧时,胎中高含量的铁质会有部分熔入釉彩中。在烧成的过程中,釉层会产生气泡而将其中的铁质带到釉的表面上来。当温度升到1300℃以上而使釉层流动时,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因而形成兔毫纹。吉州窑玳瑁斑的形成也是同样的原理。

  

建窑兔毫纹瓷碗——饮茶习惯

  建窑在烧黑釉之前也制作青瓷,宋代既然饮茶重视黑釉的茶具,建窑也就因势大大发展此一系列的产品。从发掘窑址的垫饼有“供御”“我进”等字样推知,也作贡品,可以说上至帝王、官僚,下至平民、走卒,无不使用建窑的茶盏。建窑茶盏常在内壁口下留有一圈凹沟,除了用作注热汤高度的标竿外,也有使茶汤不易散发、茶面聚乳不破的效果。

  

建窑兔毫纹瓷碗——饮茶习惯

  饮料的茶,在唐代之前作“荼”,原是种苦味的蔬菜,可能在长期的食用中,发现其具有清热解渴的效用,味道也清香可口,就渐流行而为饮料。公元前1世纪,王褒的《僮约》提到要求仆人“烹荼尽具,酺已盖藏”“武都买荼,杨氏担荷”,表明当时烹茶已是日常饮料,且有沿街叫卖的事实。

  

建窑兔毫纹瓷碗——饮茶习惯

  到了唐代,饮茶风气更为普遍,有了专门卖茶的茶馆。有钱人家甚至开辟专室享受茶趣。讲究沏茶的用具自不在话下,甚至把茶叶碾成粉末的茶碾子也用鎏金银质的。唐、宋时期的点茶有如客家人的擂茶,茶末之外还加上油膏、米粉、姜、葱、桔皮、薄荷、枣、盐等物一起食用。宋代末期饮茶的方式有了变化,且到元代后期大为兴盛,乃将茶叶蒸青烘干,饮时直接将茶叶放进壶或杯中冲沏,一如今日的方式。此法不但节省沏泡工夫,也更能品赏茶的清香。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