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毙命之讯传来,粟裕为何激动晕倒,华野35万兵力已用至极限

黄百韬毙命之讯传来,粟裕为何激动晕倒,华野35万兵力已用至极限
2021年07月28日 11:06 新浪网 作者 小问号看历史

  《大决战》有这个历史细节的描绘,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碾庄圩攻坚战役胜利结束,当第七兵团被全歼和司令官黄百韬毙命的消息传来时,华野代司令员粟裕激动地站了起来,结果随即当场晕倒,在场众人皆惊。一向沉着冷静的粟裕因何如此呢?第一个原因,是战役期间由于作战指挥的过度疲劳和紧张,粟裕的血压已经飈升到高压200多。第二个原因,粟裕在红军时期曾经脑部负伤,但直到1984年当他的遗体火化时,才终于发现了那两块弹片。

  当然,这些都是身体上的因素,其实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战场形势太悬了,华野兵力已用到极限,粟裕的心理压力实在过大。

  

  一、粟裕原以为解决黄百韬兵团只需五天时间。

  早在淮海战役打响之前,西柏坡就电示华野:“为达成(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应采取攻济打援那样的部署,以一半以上的兵力担任牵制和阻援,对付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使其不敢全力东援黄兵团,这样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三个师的目的”。解释一下,主席电文中所提的“三个师”,是指黄百韬第七兵团所辖原番号为整25师、整63师和整64师的三个军,这也是黄百韬兵团的最初战斗序列,第100军和第44军都是后来临时划入的。

  1948年10月28日,根据军委的指示精神,华东野战军几经修改后,上报了最终确定的战役部署:以1纵、2纵、6纵、9纵、12纵、鲁中南纵队、中野11纵共七个纵队主攻新安镇,彻底消灭黄百韬兵团;以4纵、8纵、11纵突击运河车站等地,切断和分割黄百韬和李弥(原驻碾庄)之联系;以7纵、10纵、13纵出台儿庄,消灭冯治安第三绥区部队或促其起义;以3纵、两广纵队划归中原野战军指挥,向商丘和砀山出击,牵制邱清泉兵团(原驻商丘)。

  

  陈赓大将说过:“枪声一响,原来的作战计划就作废了一半”,果然,1948年11月6日,当华野全军大举南下发起淮海作战时,敌情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黄百韬兵团加强到五个军,其次是邱清泉兵团奉命放弃商丘撤往徐州,然后是原在徐东地区的李弥兵团也突然向徐州收缩,造成黄百韬所部孤零零留在大运河以东一线。敌变我变,粟裕随即调整部署,动用华野十一个纵队全力围堵黄百韬,战至11月11日,将黄百韬残余的四个军(已歼灭一个军外加一个师)团团包围在碾庄圩地区。

  杜聿明此时匆匆赶回徐州,以刚刚从郑州逃来的孙元良固守徐州,自己督率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主力开始东援,徐东阻击战爆发。粟裕因此第二次调整战役部署:以4纵、6纵、8纵、9纵、13纵加特纵全力围歼黄百韬兵团,以7纵、10纵、11纵实施阻击作战,不使邱李兵团靠近黄百韬,以2纵、12纵、中野11纵、鲁中南纵队从徐州东南切入,同时调回3纵自西向东加入,包抄邱李兵团的后路,另以窑湾战斗中伤亡较大的1纵置于单集镇为总预备队。

  

  可以看出,此时粟裕手中的兵力还是很宽裕的,大体是以五个纵队歼击黄百韬(特纵不计),以八个纵队阻援和准备打援,尚能掌握一个纵队为预备队(渤海纵队尚未南下参战)。粟裕当时的胃口很大,动用八个纵队于徐东方向的目的,是打算一俟解决黄百韬,即以华野全军西来,兜歼邱清泉、李弥兵团于野战之中,从而一战消灭敌“徐州剿总”之主力。

  黄百韬已经围住,华野参战的十四个纵队亦完成战役展开,粟裕因此对整个战场的形势一度比较乐观,1948年11月12日报告军委:“待寒(14日)至删(15日)晚再行解决”。也就是说,粟裕认为至多在11月15日晚,就可以全部解决黄百韬兵团,然后可以顺利实施第二阶段的作战,回师歼击邱李兵团。

  

  二、华东野战军参战的纵队番号和实际兵力。

  华野在济南战役后经过短暂休整,部队基本恢复了元气(18万打援部队基本没什么损失,因为杜聿明没敢来),原有的32万总兵力经补俘也有所提高,当时下辖十六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步兵纵队的番号分别是第1至第13野战纵队(不设5纵),以及鲁中南纵队、渤海纵队、两广纵队和临时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根据华东野战军的战前统计,各部队实际作战兵力如下:

  第1纵队: 司令员叶飞 兵力25055人。第2纵队: 司令员韦国清 兵力26405人。第3纵队: 司令员孙继先 兵力27245人。第4纵队: 司令员陶勇 兵力23655人。第6纵队: 司令员王必成 兵力26011人。第7纵队: 司令员成均 兵力29010人。第8纵队: 司令员张仁初 兵力26874人。第9纵队: 司令员聂凤智 兵力31091人。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 兵力29728人。第11纵队:司令员管文蔚 兵力25029人。第12纵队:司令员陈庆先 兵力13086人。第13纵队:司令员周志坚 兵力26877人。

  

  渤海纵队:司令员袁也烈 兵力19185人。

  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 兵力5515人。

  鲁中南纵队:司令员钱钧 兵力14045人。

  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 兵力11164人。

  中野11纵队:司令员王秉璋 兵力15659人。

  根据上述历史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第一,华野十二个主力纵队的总兵力为310786人,平均每纵28600余人(有多有少);第二,渤纵、鲁纵和广纵是由地方部队或者游击武装升格而来,人员、装备和战斗力毕竟有限,其中两广纵队仅有三个团的兵力,规模也就等于一个独立旅,所以在后续战役说明中,不计入纵队数字。

  因此,粟裕可以使用的战斗单位,主要是十二个主力步兵纵队、鲁纵、渤纵和中野11纵,共计十五个野战纵队(另附三个独立旅)。

  

  第三,计入中野11纵后,粟裕在淮海战役打响时,可以投入作战的实际总兵力为365190人(另有野司警卫团及直属部队3000余人,合计369000余人)。那么一旦中野11纵归建,华野实际作战兵力只有35万人左右,注意特种兵纵队主要是由炮兵、装甲兵和工兵组成,并非一线战斗步兵,另外,也属于华野作战序列的吴化文起义部队第35军没有实际参战。

  简单总结,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序列是:十七个纵队番号、十六个步兵纵队、十五个可用纵队级作战单位(含中原野战军一个纵队),战役第一阶段为十四个可用纵队级作战单位。

  

  以36.5万人的百战之师,歼击黄百韬兵团的约10万人马,同时阻击邱清泉、李弥两兵团10余万人马的救援(邱兵团没有全部出动),粟裕是非常有把握的,毕竟人民解放军的单兵素质明显高于蒋军,况且兵力又明显占优。唯一不利之处,是徐东地区无险可守,阻击邱清泉以机械化第5军为基干的重装部队有些困难,如此就要求打援兵力必须充足,才能保证碾庄围歼战的顺利实施。

  黄百韬被围在碾庄圩以及附近地区的只有残部7万余人,而华野第4、第6、第8、第9、第13等五个突击纵队,注意察看,全部都是兵员较充足的部队,合计兵力不低于14万人,对敌已形成两倍的优势,再有特纵的火力加持,兵力火力皆优,粟裕有什么理由不乐观?

  

  三、黄百韬兵团的负隅顽抗使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黄百韬这个“老广”和第七兵团的半美械部队如此难啃,战至11月15日,华野突击集团仍未取得决定性进展,面对西柏坡的迭电催问,粟裕不得不前后三次推后预定结束战斗的时间:11月15日电告“预计17日晚可全部解决”、11月16日电再推到“巧(18日)晚总攻黄兵团部所在地碾庄”、11月18日电告又推至“求得马日(21日)晨全歼该敌”。换句话说,从11月11日打到11月18日整整八天时间了,华野还是没有交上圆满的答卷。

  与此同时,其他战场的形势却发生了严重的变化,根据西柏坡的部署,淮海战役是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作战”,所以才组建了统一指挥的总前委。而按照总前委的战役分工,战役第一阶段华野主要负责歼灭黄百韬和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对徐州的牵制(孙元良兵团就不敢动)其他战场可能出现的敌情,均由中野负责.

  比如在蚌埠地区,就有李延年、刘汝明两个由绥靖区升格的新组兵团,这都需要中野去应对。

  

  中原野战军是先于华野开始动作的,即在华野大军南下之前,以四个主力纵队奔袭郑州,然后在徐州以西对敌人发起佯攻,所以才吓得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将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兵团(原驻郑州)全部收缩到徐州城内外,唯恐老窝不保。同时,为了切断敌人的铁路运输线和阻止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从蚌埠北援徐州,中野还袭取了蚌埠至徐州之间的津浦铁路要点宿县,把徐蚌地区折腾得天翻地覆,有力地策应了华野的作战。

  需要说明的是,中野在淮海战役初期仅仅投入了由陈、邓指挥的四个纵队(1纵、3纵、4纵和9纵),直到刘司令员率两个纵队(2纵和6纵)从豫西赶来,才增加到六个纵队。科普一下,中原野战军的前身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鼎盛时期,也曾经组建了十二个野战纵队,随着刘邓挺进大别山和中原军区各二级军区的建立,其中的五个纵队由野战军转为地方部队.

  中野只保留了第1、第2、第3、第4、第6、第9和第11等七个野战纵队的番号,而11纵从豫东战役起,一直划归华野临时指挥。

  

  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原有三个军8万余人(一个军被留在了蚌埠担任守备任务),李延年第六兵团有四个军9万余人,刘汝明第八兵团也有两个军5万余人,也就是说,中野仅仅六个纵队需要牵制和面对的敌人有22万余人,无论中野指战员多么勇敢善战,面临的压力也可想而知。而坐镇南京的老蒋眼见战局陷入僵持,为了解救黄百韬同时改变徐蚌战局,再次向战场增兵,并且派来的还是最精锐的一支部队,也就是以“土木系”起家部队第18军为基干的第十二兵团。

  于是“书呆子”黄维来了,带着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10万余人浩浩荡荡来了,该兵团从河南驻马店出动,11月18日已经接近宿县外围到达南坪集(也就是粟裕第三次推后歼敌时间的日子),而该兵团的到来,极有可能打破战场上的脆弱平衡:中野非但吃不掉李延年、刘汝明两敌,反而有被敌人吃掉的风险。

  

(黄维来了)

  

四、中原野战军兵力单薄已经不堪重负。

  相比较于兵强马壮的华野,刚刚转出大别山半年多的中原野战军“很瘦”,除了陈赓兵团的第4纵队和第9纵队(欠四个团)人员充实和装备较好外,转战大别山的第1、第2、第3、第6等四个主力纵队都还没有恢复元气,尤其是重武器极为缺乏,野司掌握的只有两门野炮和几十门山炮,并且炮弹奇缺,根据中原野战军的统计,在淮海战前各纵队的番号和兵力如下:

  第1纵队:司令员杨勇 兵力17915人。

  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 兵力15521人。

  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 兵力17724人。

  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 兵力31695人。

  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 兵力21644人。

  第9纵队:司令员秦基伟 兵力20755人。

  可以看出,即便是第9纵队所属部队全部归建,此时中野全军也只有125254人,加上配合主力作战的三个地方军区独立旅,总兵力亦不过14万余人,对付孙元良、李延年和刘汝明三个兵团勉强还可以应付,毕竟“孙跑跑”孙元良打仗稀松、刘汝明是有名的滑头和杂牌、真正有点战斗力的只是黄埔一期李延年。但是突然加上四个嫡系军的黄维兵团,当面之敌总兵力高达33万余人,中原野战军无论如何也应付不来了。

  战争总要遵循基本的法则,没有那么多天兵天将和高达,在这一时间点,老蒋都很是自信满满。

  

(黄维来了)

  

鉴于黄百韬兵团仍在顽抗,蒋军在徐蚌战场上已经摆开了第二(邱清泉)、第六(李延年)、第七(黄百韬)、第八(刘汝明)、第十二(黄维)、第十三(李弥)、第十六(孙元良)共七个兵团的庞大兵力,总前委刘陈邓首长纵观全局,提出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应以求歼黄维兵团为作战目标的新方案。1948年11月19日17时,刘陈邓急电西柏坡:“在目前情况下,特别是李延年、黄维北进的条件下,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百韬,尔后即将(华野)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时邱、李孙三个兵团,争取休整十天半月‘’。

  请示电同时指出:“同时以尚未使用之五个纵队或三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这个部署最为妥当。我们六个纵队,除四纵外均六个团,九纵只来五个团,平均每纵不到两万人,炮兵很弱,故只能用于一处,马上打邱李既无胜利把握,且可能陷入被动”。

  

(黄维来了)

  

这封电报有三层意思,其一是认为对黄百韬歼而未灭,已经极大影响到战役第二阶段的部署;其二是决心集中中野全军打黄维,但华野必须增援至少三个纵队;其三是了解华野部队打得很艰苦,各主攻纵队已经非常疲劳“刀锋似已略形钝挫”,建议华野主力消灭黄百韬后转入休整,而消灭黄维的主要任务将由中野承担。粟裕接抄报电后急火攻心,因为目前战局之不利和中野之困难,全系没有从速解决黄百韬所致,压力山大是肯定的。

  粟裕将军后来回忆到:“上至中央军委,包括毛主席,下至我们,开始都对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估计不足啊!后来我们碰了钉子,可不敢向主席叫苦,只有豁出命来打。主席天天来电催问战况,部队打得很苦啊,我心里很急”。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粟裕最紧张的时刻有两次,第一次就是11月18日到22日这几天里,因为黄百韬的难打确实出乎意料。第二次则是杜聿明集团突然南逃之时,犹恐追击不及。

  

(黄维来了)

  

五、华东野战军由此被迫分兵四地遂行作战。

  西柏坡采纳了刘陈邓的建议,11月20日急电粟裕:“中野主力决定打黄维,对李延年兵团须由你们负完全责任,中野无法派兵,除你们已派出王张11纵(中野11纵)及13纵外,应即速转移4、6、8、9诸纵之主力对付李延年”。

  应该说,主席这封电报的口吻是比较严厉的,其中也透露出一定的不满,在整个战役布局上,不仅要求华野独自承担歼灭黄百韬残部、阻击邱清泉李弥、阻击李延年刘汝明的三大任务,同时还必须抽出部分兵力驰援中野,也就意味着华野全军将在四个战场遂行作战。

  由于中野11纵已经归建,参加围歼黄维的作战,华东野战军此刻只剩下十三个野战纵队(不计广纵,渤纵未到达战场),如何在有限的兵力下完成军委交给的任务呢?粟裕思索再三,1948年11月21日18时下达命令,再次调整了华野全军的部署:

  

  (李弥剧照)

  1、从碾庄圩战场撤下第6纵队,急行军赶往固镇西北阻击阵地,换下中野第9纵队,使秦基伟所部可以西去参加歼击黄维的作战。同时命令第13纵队兼程南下,在地方部队的配合下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再调第2纵队、第10纵队、第11纵队从徐东移往蚌北,从而对李刘两敌形成一定兵力优势,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歼其一部。

  2、以留在碾庄圩地区的第4纵队、第8纵队、第9纵队加特纵主力,继续对黄百韬实施总攻击。

  3、以第3纵队、第12纵队、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接替在徐东地区正面继续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的任务,另以总预备队第1纵队实施增援,其中两广纵队和豫皖苏军区部队负责阻击从潘塘以南推进的孙元良兵团(杜聿明也孤注一掷了)。

  4、以第7纵队、中野11纵及特纵一部迅即赶往双堆集战场,加入中野对黄维的作战。

  5、急调渤海纵队火速南下,其中先头部队一个师赶赴蚌北,纵队主力进逼徐州。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之前,由于黄百韬始终顽抗,徐东又是惨烈的阻击战,所以华野抓俘虏数量不大,至多与伤亡(49000余人)持平,各纵兵员无明显变化,但总体战力其实略有下降,现在又兵分四处遂行作战,粟裕手中的兵力实已用到极限。我军的战术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然而碾庄战场的胶着,使另外三个战场都不具备足够的兵力优势,自然险象环生。

  其中对邱李兵团的阻击、对李刘兵团的阻击都不能出现毗露,而中野又不可能一下子吃掉黄维,整个战场的形势极为尴尬,而破局的关键,就是必须迅速解决掉黄百韬残部。

  

  如果华野不能在碾庄方向腾出三个主力纵队的力量,徐东战场、双堆集战场都有被敌人翻盘的危险,在老蒋的催促下,杜聿明在徐东进行了最后最疯狂的突击,我各阻击部队伤亡严重但是死战不退。在双堆集战场,中野首长决心拼光也在所不惜,要求各旅、各团的军事主官准备“烧铺草”,誓以并不优势的兵力,围歼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而在蚌北战场,连蒋二公子的战车部队都上来了,华野阻援部队也打得比较艰苦。

  所以粟裕神经绷得很紧,据称七天七夜没有睡个囫囵觉,精神压力自然也就转化为身体压力。粟裕之前就有长时间工作就头痛的毛病,当时还不清楚是因为脑部有弹片,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用钢筋编了一个圈,只要一长时间用脑粟裕就带上降温,美其名曰“金刚圈”。但这次金刚圈也失效了,粟裕长时间倒坐在椅子上凝视地图,从而能够做到电报一到,马上就能在地图上找到位置,及时下达新的作战指令。

  当时粟裕的前指距离黄百韬的指挥部只有几公里,开吉普车二十分钟就能到达,但就是这短短的攻击距离,已经成为粟裕的心头大患。

  

  六、碾庄战役的最后胜利使我军重获主动权。

  1948年11月19日22时,在粟裕的精心部署下,对碾庄圩之敌的总攻正式开始,华野集中上百门大口径火炮,对碾庄实施猛烈轰击,随后第9纵队从南面、第8纵队从东南、第4纵队从北面,对黄百韬兵团的残部进行最后的攻击。激战至11月22日上午,华野三个主攻纵队历经50多个小时的殊死拼杀,终于压垮了敌人的成建制抵抗,中午时分,三个纵队合力围攻敌人最后的两个据点小费庄和吴庄,日落之际,黄百韬在逃窜中毙命,敌第七兵团全军覆灭。

  就在这一天,邱清泉所部攻占大许家一线阵地,距离碾庄圩仅20华里,却闻听碾庄方向枪炮声渐稀,作战经验当然丰富的“邱疯子”马上意识到,黄百韬兵团肯定完蛋了,如果继续向前突破,没准将遭到华野的重兵合围。是夜,黄兵团之第25军军长陈士章、第100军军长周志道先后逃到了李弥的阵地上,带来了准确的噩耗,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同时呆若木鸡,随即仓惶撤回徐州,徐东阻击战至此落幕。

  

  (张震剧照)

  在对碾庄发起总攻的过程中,粟裕一直焦急地等待前线消息,巨大的压力使他血压升高脸色通红,随行军医一量血压吓了一跳:高压已达200多,低压也有140到150,非常危险。与血压升高伴随而来的,就是头痛欲裂,每根头发都跟针扎一般,为了缓解症状,粟裕开始用冷毛巾裹头,再后来冷毛巾也不管用了,只能冒着严寒让警卫员用雪一把把搓,他最盼望的就是碾庄的胜利消息、

  终于,当华野副参谋长张震跑到粟裕面前,汇报敌第七兵团全部歼灭且黄百韬毙命时,连日又困又累的粟裕直接一头昏倒在地上睡了过去,睡醒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炖只鸡,因为实在饿坏了。所以说,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这一阶段的战斗时间之长、战斗类型之多、战况之复杂、战局之惨烈,都位列淮海战役全程之最,而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淮海战役的主动权彻底转到我军手中,从此直至战役结束再也没有易手。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22日结束,共历时十七天,期间两大野战军共歼敌178000余人,其中毙伤55000余人俘虏96600余人,其他为起义和投诚之数。在我方兵力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将兵力和战力发挥到极限和极致,终于迎来了战局的转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