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痛风“偏爱”这4种体质,你中招了吗?快来自测!

痛风“偏爱”这4种体质,你中招了吗?快来自测!
2024年04月29日 19:00 新浪网 作者 微医健康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病,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如何从中医的角度认识自己的体质并进行相应的调养呢?

  专家介绍

  黄闰月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现为广东省中医院拔尖人才,广东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研究团队负责人。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等风湿免疫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黄闰月医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吧~

  中医体质证型分析

  体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下,展现出的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影响着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中医对于体质学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循……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并根据阴阳五行,将人分为“木型人、火型人、土型人、金型人及水型人”

  到了近现代,王琦教授结合临床观察以及古、今医家对体质学的认识,将人的体质分为九大类,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痛风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

  《医学入门》言:“痛风历节分怯勇,形怯瘦者,多内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外因风湿生痰”。

  《类证治裁》 中说:“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

  痛风,又被中医称为“痹证”、“历节”等,其发病机制多与风寒湿热之邪有关,病位主要在肝、脾、肾。

  在中医体质方面,痛风患者多表现出以下 4 种类型:

  湿热质

  湿热质是最常见的一种痛风体质类型。

  这类患者体型偏胖,面部油光发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浊,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痛风急性发作期多属此类型。

  由于湿热内蕴,痹阻经络关节,导致关节红肿热痛。

  痰湿质

  这类患者体型多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淡黄而暗,鼻黏腻或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舌体胖大,苔滑腻,脉濡滑。

  痛风患者在早期多属此类型。

  由于脾肾亏虚,运化功能失调,导致痰湿内生,痹阻经络,发为痛风。

  血瘀质

  这类患者体型偏瘦,面色暗红或色素沉着,皮肤粗糙,或有瘀斑,口唇暗紫,胸胁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痛风慢性期或久病不愈者多属此类型。

  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痹阻经络关节,导致关节肿痛且迁延不愈。

  气虚质

  这类患者体型偏瘦或胖但肌肉松软,体倦乏力,气短懒言,易出汗,舌淡红或偏淡紫,苔白润或少苔脉细弱。

  痛风后期或年老体弱者多属此类型。

  由于正气亏虚,推动无力,导致痰浊瘀血内生而痹阻经络关节。

  针对体质的防治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痛风患者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自己的体质类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具体如下:

  •   对于湿热体质者,宜采用清热利湿的调理方法,如多食用清热利湿的食材,如绿豆、冬瓜、丝瓜等;避免过度进食辛辣油腻的食物;适当进行运动,如游泳、太极拳等。

  •   对于痰浊体质者,宜采用健脾祛湿的调理方法,如多食用健脾祛湿的食材,如茯苓、白术、扁豆等;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等;避免过度进食肥甘厚味的食物。

  •   对于血瘀体质者,宜采用活血化瘀的调理方法,如多食用活血化瘀的食材,如黑木耳、山楂、玫瑰花等;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适当进行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

  •   对于气虚体质者,宜采用补气益气的调理方法,如多食用补气益气的食材,如黄芪、党参、山药等;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黄闰月医生小贴士

  痛风患者的中医体质调理,需在辨明体质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饮食、治疗和生活调理。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坚持长期调理,以达到缓解痛风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1]罗慧佳,刘靖晗,黄继勇. 痛风患者的中医体质相关因素研究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 29 (18): 6-9. 

  [2]董思颖,孟翔鹤,王济. 国医大师王琦辨湿热体质论治疾病的临床思路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 (04): 2089-2091.

  [3]吴娜娜. 不同体质与慢性代谢性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 30 (09): 1771-1775. 

  [4]刘斐斐. 高尿酸血症中医体质特征与证型相关性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浙江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