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老将王翦出征前,找秦始皇大谈待遇问题,为何嬴政不怒反喜?

老将王翦出征前,找秦始皇大谈待遇问题,为何嬴政不怒反喜?
2020年08月08日 06:36 新浪网 作者 史通天

  其实历朝历代,皇帝和能干的大臣,特别是掌控军权的大臣,在重用与防范之间,都有一种微妙的关系。君临天下者,既想通过大臣的能力达到四海升平、天下归一的目的,又害怕给重臣的权力过大,功高盖主,给自己或者后代的地位造成威胁。

  所以历史上会出现刘邦这样在位及九五后,大规模杀戮功臣的皇帝;也会出现刘秀这样,以荣华富贵赎买功臣手中权力的天子。不过,咱们今天要讲的这一对君臣,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都属于高情商,一个知道进退自如,一个知道适可而止,虽然他们之间也有前面说到的矛盾,但却被化解于无形,始终被后来人津津乐道。

  一、为老将王翦的“不争不辩”叫个好

  秦王嬴政决意举兵伐楚,于是召开朝中的军事高层会议来商议作战方案。老将王翦说:“打这个仗,没有六十万兵力可干不成事。”

  少壮派的李信却不以为然:“给我二十万人马,妥妥搞定!”

  嬴政听了当即表态:“王将军年纪大了,胆魄赶不上年轻人了,还是让年轻人多锻炼锻炼。我看李将军说得靠谱,伐楚的指挥权就交给李将军好了。”

  

  虽说李信曾带领几千人马就杀得燕国主力溃不成军,算得上是万夫难敌的上将军,但是与老将王翦破邯郸、扫三晋的盖世之功相比,还是逊色多了。王翦的实战经验和战略部署能力都远远高于李信,既然他说非六十万兵力不可伐楚,必然是经过深入考虑,有着周密的战略意图的。

  可是嬴政却不听王翦更深入地进行分析,就做了决定,明显是有除了战役之外的考虑。关于这点,善于揣度人心的王翦,早已猜到了端倪:

  

  • 1、六十万大兵虽然气势如虹,在实力上绝对可以压倒对手,但是军资的耗费也是空前的。秦国这些年连续征战,国力消耗很大,嬴政确实不得不考虑财政上能否支持的因素,如果能有成本少,见效快的方式,当然求之不得。

  •   2、六十万大军几乎是秦国一大半的军事家底,若是老王把这个家底攥在手里跟嬴政吊腰子,嬴政还真得抓瞎不可。老王号令秦军好几十年,不管资历、战绩、还是人脉都是杠杠的。这六十万大军的军权一旦交出去,等于把自己的半条命放到王翦手里了。这老头在这档口提这个茬儿,可有点趁人之危的嫌疑。

  

  不过王翦提这个意见,完全是就事论事,一开始也没想到嬴政心理接受能力的问题,后来看嬴政二话不说把自己晾起来了,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忌。

  这要是个所谓“忠心耿耿”的死心眼儿,接下来会怎么处理呢?估计会出于战局的考虑据理力争,不断向大王陈情:“这种战役,人少了不行,您一定得听我的!”

  可要是这么着,估摸着嬴政的心理阴影面积会更大了,人心就是这么个德行,不管品性是否开明,对于整天急扯白脸,腻腻歪歪总提的事情,大多会产生逆反心理。多少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过分耿直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别说是对嬴政这样的君王,就算是现代家庭里,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您一天到晚叽叽歪歪的试试,肯定没啥好效果。再联想多一点,单位里跟领导和同事相处,您要也这么干,估计人缘也好不到哪儿去。

  

  王翦虽说是武人,但对心理学却颇有研究,老头儿一看嬴政那状态,干脆二话不说,先辞职回家养几天老,过过清闲日子再说。其实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碰到这种僵局,不要争一时的长短,先避其锋芒,让子弹先飞一会儿,看看事情的发展状况再说。

  如果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事态自然会向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事实胜于雄辩,即便不争不辩,真有了差池,相信嬴政自然会找自己。如果事情不如自己所料,那就说明人家领导的判断没有问题。不能不说,姜还是老的辣,王翦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确实聪明,应该叫好,点赞。

  二、王翦用一种“贪婪”的方式,向嬴政表达自己的忠诚,化危机于无形

  书接上文,事情果然如王翦所料,李信的二十万大军,中了楚国的诱敌深入之计,没过多久就传来了秦军大败的消息。嬴政得到情报,意识到王翦是对的,自己确实判断失误。为了统一大计,也顾不上什么面子,立刻跑到王翦老家,请老王出山挂帅,六十万人马?好说好说,一切全听老将军安排。

  

  王翦倒是不拿架子,不计前嫌、有求必应。不过出征没问题,就是必须先答应老夫的要求:“大王您是否能给老夫分套豪宅,再多给赏赐些田地?”

  嬴政差点儿气乐了,火烧眉毛的时候,老家伙居然来这么一手:“将军行矣,何忧贫乎?”那意思,您就只管好好干,难道我还能亏待了您不成?

  没想到老王更不客气:“我这把老骨头也干不了多久了,现在不趁着能干活挣点家当,以后退休了也就没有挣家产的机会了。”

  没想到嬴政听了这话,不但不生气,反倒非常开心:“王老将军是实在人,您要的产业都准。”王翦得到许诺也不耽误,马上点兵出发。

  一路上王翦就没消停,隔三差五就打发个亲兵回去向嬴政探听消息:“大王啊,老夫家的豪宅和田产都发下去没?”次数多了,连王翦的亲信也有点儿看不下去了,不解地问:“老将军,您这样催促,不怕大王发怒,怪罪于您和家人吗?”

  

  王翦道:“你有所不知,咱们大王本来就担心我要这六十万人马会携兵自重、功高盖主,挟制他的权力。我这么做,无非是想告诉他,我并没有那样的野心,我想要的充其量也就是家财万贯、安享富贵晚年而已,所以我越表现得在乎钱财,才说明我的利益跟大王的霸业是捆绑在一起的,大王对我才会越放心。”下属听了,茅塞顿开,直呼“佩服,佩服!”

  果然嬴政不仅没有发怒,反而将答应王翦的财产如数赏赐。王翦也不辱使命,大破楚军,俘获了楚王。功成归国后,嬴政加封他为武成侯。不过王翦并没有贪恋权贵,而是像当初他暗中向嬴政表白的那样,告老还乡,安享富贵晚年去了。

  正因为王翦的低调、忠义且不贪恋权力,嬴政在王翦归隐后,重用了他的儿子王贲,同样也是一名建功立业,且又处事通达的名将。

  

  王翦这波操作看似荒诞离奇,甚至还充满了铜臭气,但实际上,却非常清晰准确地向嬴政传达了两个重要信息:

  

  • 1、我没有觊觎权力的野心,这次带兵就是为国出力,顺带着给自己挣点养老钱,您大可放心。

  •   2、我只有卖力打拼才能赢得您给我的赏赐,咱们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我一定会尽心尽力。

  王翦号准了嬴政疑心重的脉,在不知不觉中,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解除了嬴政对自己的心结。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凯旋归来后,信守自己无言的承诺,选择在适当的时机急流勇退、淡出了政坛,不仅将“狡兔死,走狗烹”的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更是为自己的后代赢得了广阔的发展机遇。

  王翦看似怪诞的做法,却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对人性深入的解读,即便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也对生活、工作和为人处世之道大有借鉴,看来“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古训确实很有道理,值得深思与玩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