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专题丨“重读 重解 重用”西畴精神丨西畴:从石漠遍布到喀斯特绿洲

专题丨“重读 重解 重用”西畴精神丨西畴:从石漠遍布到喀斯特绿洲
2020年11月24日 16:50 新浪网 作者 民族时报

  

  立冬,采访组车行西畴大地,穿山越岭,第一印象是“绿”,满眼深深浅浅的绿。

  “这是那个被称之为与地球‘癌症’抗争的地方吗?”

  

  在随后的采访中,一路青山绿水,一组组数据,让记者从疑问转变为惊叹。

  走村串寨,两个村组的嬗变,让人印象深刻。

  多依坪村,全村森林覆盖率从1990年的15%提高到62%以上,封山育林296亩、退耕还林371亩、植树造林215亩;

  江龙村,全村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前的32%提高到80.4%,封山育林1020亩,退耕还林336亩,植树造林980亩……

  

  划重点!这两个村有很多共同之处。

  两村,均属于西畴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光片区。

  两村,嶙峋石漠变丰美绿洲,只因坚持做“加法”——造绿。

  我们把镜头拉远,从西畴整个县域看——

  

  

  西畴县,地处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达99.9%,溶岩面积达75.4%,石漠化面积1078.56平方公里,是全省乃至滇黔桂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面对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的生存发展困境,西畴人民坚持不懈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径和成功模式,实现了从石漠遍布到喀斯特绿洲的蝶变。

  让贫瘠的土地、怪石嶙峋的石山披上绿装,让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木者,一个藏在山窝里,贴在石壁上的村庄。曾是当地有名的“口袋村”,几十户人家居住在山旮旯上,村里没有一块像样的耕地。“没有土地,怎么办?只有造地。”1990年12月3日,木者村村民在刘登荣等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在摸石谷炸响了第一炮,用105天在山梁上垒起了360亩“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台地,种植核桃、玉米、生姜。第二年的春天,亩产从50公斤增至460公斤。刘登荣说:“村民家的楼梁都压歪了。”20多年来,西畴人民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炸石造地10多万亩,人均拥有耕地从0.78亩增加到1.2亩,用石头垒成的地埂长达5万多公里 ,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周以上。

  

  

  地有了,粮食也有了。在饱受生态环境恶化之苦后,西畴人开始反思,并学会和自然和平共处,从此就没有停歇过给大地披绿的脚步。

  江龙村,坐落在一个如平底锅状的山凹坝子里,这里有别致的小洋楼,漂亮的小庭院,硕果累累的柑橘园,幸福的人家……这样美丽的村庄,很难让人们相信这里曾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站在村子里的龙泉边,村民刘超仁向我们讲述龙泉的故事。“过去大家因为缺乏保护意识,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破坏了原有的环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村子四周青翠的青山变得满脸沟壑,就连村里唯一的水源点龙泉也断流干涸。“把树种起来,恢复青山。”刘超仁告诉记者,为了守住这片祖祖辈辈开垦的家园,江龙人开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对山上的集体林地和农户私有林地一律实行封山育林。江龙村小组组长刘忠恩介绍,为了防止继续砍树,江龙村还把禁止砍伐树木写进了村规民约,谁砍树就处罚谁。“抓到就重罚。”刘忠恩的叔叔当年因为悄悄砍树,被罚了3000多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龙村投入了81万元,实施封山育林1020亩、植树造林980亩、退耕还林336亩,生态公益林保护479亩。“种树最大对环境最大的改善就是龙泉重新涌出了清泉。”刘忠恩说。2010年,西畴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12万多人、15万多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而这个地处岩溶山区的小山村,却依旧青山常绿,泉水长流。

  

  种树,就是种下希望。1985年,西畴县委政府提出了“用30年的时间绿化西畴大地”的目标。一时间,全县掀起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热潮。30多年来,西畴人一个荒山接着一个荒山的绿化,将森林覆盖率从90年代初的25%提高到今天的50.68%。

  护绿、增绿、管绿,离不开机制保障。2001年,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强劲的东风,推动着西畴生态修复工作必须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保护环境的同时,不能让百姓的利益受损,更不能影响百姓的生活。

  西畴怎么做?一是坚决落实生态补偿制度,足额兑付补偿资金。全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生态公益林61.32万亩,按权属划分为:国有公益林6.03万亩、集体公益林55.29万亩。二是坚持生态产业惠民,加强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上岗就业脱贫。西畴县林业部门积极统筹扶贫资金,将符合《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细则》基本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护林员,实现了1037名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三是转变营造林实施主体,支持造林合作社发展。林业部门积极支持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采取“基地+产业+资金”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入股分红、加入产业发展致富,参加务工增收,全县现已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7家,吸纳贫困人口664人参与林业生产经营。

  “坚持生态补偿政策落实到位。”西畴县林草局主任科员骆长明介绍,坚守生态红线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西畴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行稳致远。

  

  通过多年的治理和总结,西畴县探索形成了一条“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石漠化治理之路。

  山顶“戴帽子”: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措施,恢复森林植被,搞好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全县累计完成各项营造林50万亩,实施封山育林87万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7.42万亩、公益林保护61.32万亩,森林蓄积达332.15万立方米。

  山腰“系带子”: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和沿山一带的土地,大力发展核桃、李子等特色经济林,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全县累计完成种植核桃18.8万亩、八角8万余亩、中药材7.72万亩、水果4.13万亩。

  山脚“搭台子”:对坡度小于25度山地缓坡,开展炸石垒埂造地,通过“坡改梯”建设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台地。累计治理小流域面积209.7平方公里。

  平地“铺毯子”:综合岩溶地下找水,大兴水利建设,着力开展中低产田第改造和高稳农田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粮食产量。实施中低产地改造、土地整理24.4万亩,新增耕地9046亩,人均增加0.4亩。

  入户“建池子”:户均建一口小水窖、一个沼气池,解决农村能源、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不再砍树当柴烧,保护石漠化的治理成果。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池4.36万口,小水窖4.6万余件。

  村庄“移位子”:对石漠化地区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村庄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输出,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全县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07户3630人。

  

  西畴县始终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便是其中的一个生动范本。

  “从来没想过石旮旯地能长出猕猴桃。”西畴县兴街镇三光村委会多依坪村党支部书记夏应书说。多依坪村是西畴县典型的石漠化山区,这里土壤层浅,植被匮乏,乱石林立,石漠化程度很高达99.9%。所在的兴街镇三光村委会就因水土流光、植被砍光、姑娘跑光而得名。

  石旮旯地里之所以能长出猕猴桃,变化来自于石漠化治理。2013年,西畴县在多依坪村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夏应书家原本的20亩石旮旯地摇身一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土地面积增加到44亩,夏应书有了一块像样的耕地。地块集中平整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高效率利用并增加经济效益产出。2016年,西畴县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三光片区改造过的土地进行流转,实施深度产业开发,夏应书家的44亩土地以8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给公司,家里老伴和儿媳都在公司务工,年工资总收入超过70000元。

  

  “在‘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中,猕猴桃种植基地主要承担的便是‘山腰系带子’的作用。”据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公司在三光、拉孩、老街三个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共流转土地5000余亩,带动了2163户建档立卡户。

  

  三光片区在坚持“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的基础上,还重点实施“生态建设、水利设施、土地整治、道路建设、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机制建设”八大工程,把该片区打造成省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国家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2018年4月28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文山召开,西畴县三光片区作为现场参观点,国家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领导充分肯定了西畴石漠化治理成效和经验。同年,三光片区获批国家4A级石漠公园项目。

  

  经过多年来艰苦的努力,如今的西畴,绿化代替石漠化,绿洲覆盖石窝窝,石窝变成金银窝。

  从石漠上走出来的西畴人,在实现家园由荒山秃山变为绿水青山后,将保护生态环境刻在了骨子里,同时他们也在开始思考如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程敦儒,地地道道西畴人,受老中医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中草药感兴趣,并给自己立下了志愿,希望通过中药材的种植,让自己石漠化严重的家乡重新披上绿装。1992年,程敦儒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大的决定:上山种树!他和妻子来到西畴县与砚山县的交界处租了500亩荒山种起了阳荷、烤烟、八角,并把这片地称为“把独基地”。90年代末,“把独基地”效益初显,程敦儒也开始思索今后的发展路子。2001年,他开始在基地试着利用喀斯特地貌的石山区培育各种中草药,尤其是重楼和山豆根。2012年,他成立了西畴县百汇药材林果种植有限公司,如今公司拥有林园面积800亩,资产保守估计近6000万元。在程敦儒的带动下,西畴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77258亩,产量4075.4吨,实现产值10923.9万元。

  

  守好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守护好一城山水,既可以作为优质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也可以带领周边百姓吃上旅游饭。香坪山,位于西畴县莲花塘乡,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一个大自然馈赠的天然氧吧。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这里游客爆满。“香坪山自然资源丰富,高山平湖、瀑布流金、溪流纵横,形成了这里高山流水的奇观。”莲花塘乡香坪山村党总支书记邓国飞不遗余力地推荐着香坪山的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香坪山村的村民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光卖凉卷粉和特色小吃都能收入上万元,这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邓国飞对发展旅游业给村民带来的实惠深有感触。在景区内卖烧烤的村民梁月也告诉记者,以前要外出务工,没有办法照顾家庭,现在回到家乡,可以顾家赚钱两不误,如今在景区卖烧烤一天可以卖200元至400元不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盎然的绿色,逐渐成为西畴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的生态,日益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常态。如今的西畴县,正以优质的生态环境激发城乡发展新活力,让人们共享美好绿色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