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填补春灯文化研究空白

《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填补春灯文化研究空白
2021年11月29日 10:26 新浪网 作者 民族时报

  阿昌族聚居地区盛行“玩春灯”习俗,春灯是阿昌族人民在春节期间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习俗。阿昌族春灯源于阿昌族原始宗教、图腾信仰、自然崇拜——“多神崇拜,万物有灵”观念的灯神崇拜。春灯,不仅是一种原始宗教祭祀灯神的民俗活动,也是一种民间地方戏剧曲艺。

  春灯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从何而来?记者带着疑问找到了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委员会会长曹先强,云南省民族学会秘书长李倩云,请他们为大家解读《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记录的古老秘密。

  问:《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是一本怎样的书?

  曹先强:《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是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向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申请获得项目申报立项批准,获得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保护机动资金项目工作经费的项目工程。从2018年9月申报批准,立项成为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百项精品)工程,项目的实施在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的具体指导下,经过编委会各方面的专家及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辛勤努力,历时三年多的时间,开展乡村调查、收集民间材料、翻译整理资料、记音简谱、撰写初稿,终于圆满完成项目出版工作。全书共40万字,图文并茂,极具民俗民族文化收藏性与实用性。

  该书收集到阿昌族民间春灯折子戏、传统剧目34个,曲调唱词61个(段),四句350首,选入208首,图片80余张,详细介绍了阿昌族地区为祭祀传说中的保佑家财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灯神,在新春佳节举行的“玩春灯”传统民俗活动,并第一次收集整理了春灯唱腔曲调66首简谱,填补了阿昌族春灯简谱空白。

  《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将阿昌族春灯文化呈现给读者,为阿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对收集、挖掘、抢救、传承、传习、弘扬、保护、发展、研究、推广阿昌族传统文化形式的“玩春灯”习俗及人文历史、民族记忆,具有重要保护传承意义。

  为让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精品作品,发挥更好的科研、学术交流与阅读传播作用,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委员会代表著作权人、项目组、出版机构,向一些单位进行捐赠活动。今年国庆节,在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举行首发式,向梁河县非遗中心、梁河县融媒体中心、梁河县委宣传部、梁河县文化和旅游局、梁河县史志办等单位进行捐赠。10月中旬,在北京市,已经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等国家级馆藏机构进行捐赠活动。

  问:《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在编纂过程中有哪些让人难忘的事情?

  曹先强:2018年10月15日,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在昆明专门召开工作会议,组织落实2019年度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保护机动项目工作,成立《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编委会。从2018年11月20日开始,历时一年多时间,开展乡村田野调查、收集民间材料、翻译整理资料、记音简谱、撰写初稿。

  实施项目工作中,编委会群策群力,组织春灯调查小组,五次开展乡村调研,深入到滇西中缅边境地区阿昌族乡村开展田野调查,历时20余天,累计行程3500余公里。走访了梁河县、腾冲市、芒市3个县市的7个乡镇,分别走访了关璋、弄坵、弄别、丙岗、勐科、沙坡、芒展、别董、湾中、坝角、太和、曼巷、高埂田(遮告、常新寨)黑石河等十四堂灯所在乡村。访问“灯头”“灯首”(玩灯领头人)、“狮子头”(舞狮耍狮子人)、四句手、玩灯人等有影响力的春灯传承人物50余人,采访群众上百人。访问、记录、录音、录像、实地拍摄照片,笔录和收集到一些原始手抄本“调子书”等第一手各类型珍贵资料计30万字。

  问:春灯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阿昌族地区盛行的“玩春灯”习俗是怎样的?

  春灯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阿昌族地区盛行的“玩春灯”习俗是怎样的?

  曹先强:春灯,阿昌语叫“灯列”,汉语“玩灯”之意。玩灯亦称“耍灯”“舞狮”。阿昌族春灯源于远古时期阿昌族“万物有灵”观念及由此产生的传统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灯神崇拜。“万物有灵”是阿昌族古代无数代人沿袭下来的世界观,是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理论。

  “玩春灯”是居住在滇西梁河县、腾冲市、芒市等区域的阿昌族群众为祭祀传说中的保佑家财兴旺、五谷丰登的灯神,在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举行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在阿昌族聚居地区普遍盛行,阿昌族主要村寨都有“灯根”,都有“灯堂”,都有自己的春灯队,普遍称作“阿昌人家一堂灯”。目前,阿昌族聚居地区传承较好的春灯共有十三堂灯。阿昌族春灯有三种风格迥异的春灯:狮子灯、麒麟灯、火马灯。主要村寨均有狮子灯,只有腾冲市蒲川乡蛮巷村民小组为麒麟灯,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勐科“五单灯”为火马灯。

  春灯队员来自村里品行端正、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的阿昌族汉子。在春灯队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组织管理春灯队,有的担负重要角色,有的吟诵贺词,有的打锣敲鼓做伴奏,有的管理道具。年轻人积极参与,学习传习各种春灯行当。调查发现,通常按玩灯规俗,玩春灯舞狮时,清一色男子扮演角色。春灯戏剧中,如有女角色,过去的民俗皆严格要求必须男扮女装。阿昌族春灯有诸多玩灯文化规矩。首次出灯,要先在灯场点红、接灯神、参寨神、参秋神、再玩众灯,最后又玩钻家灯、舞狮子、说四句、开财门,以贺春贺寨贺人,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阿昌族乡村春灯队,从正月初二接灯,玩到正月十六,又送灯神,时间轴线与时空概念,比较紧凑。普天同庆的春节,春灯队手提神灯、头顶金狮、昂首金麒麟、身跨多彩火马,进村入户、走村串寨,从大年到小年边,夜夜通宵闹灯、鼓锣齐鸣、金狮喧腾。玩灯时,按阿昌族传统戏剧程式,“出灯”上演优秀传统剧目,有戏装、锣鼓、道具,有各种纸糊灯笼及动物偶像。戏剧人物有春牛、仙人、童子、寿星、茶公、茶婆、生意客等。按场合吟诵民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唱腔,当地称为“春灯调子”。开戏前,通常敲锣打鼓,舞狮,说“四句”贺辞,拳术武术表演。然后,按观众要求上演几种阿昌族民间流传的戏剧、调子、折子戏。阿昌族有尚武习俗,通常请村里武功高手在灯场表演传统武术。在密锣紧鼓伴奏下,拳术、棍术,各种器械术,舞枪弄棒,刀光剑影,粉墨登场,整个“玩春灯”习俗浓郁厚重。

  问:春灯在促进阿昌族与其他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发展方面,有些什么作用?

  曹先强:春灯是阿昌族传统文化经典代表之一,被广大群众所喜爱。春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促进了阿昌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民族团结和融合。如:春灯《使春牛》《大仙下凡》《杂耍花灯》节目中,老铁子、大仙、土地和剧中其他人的独白、对白台词中,有很多劳动生产的社会经验、移风易俗的经典内容。阿昌族是农耕民族,《使春牛》就是把阿昌族农业生产知识,社会实践技能经验,编成春灯戏,从老铁子、毛兆德等塑造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之中,活灵活现地传播农耕稻作知识,农业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变成了顺口溜一样的台词,加上方言土语,戏剧效果强烈,深受乡土观众欢迎。春灯历史悠久,其中保存有许多濒临失传的古老习俗,如“祭天祭地”“祭祀寨神”“祭祀祖灵”等,这些移风易俗的礼仪习俗与经典祭祀语言,词句精美,工整对仗,平仄押韵,朗朗上口。在玩灯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重复了几十年几百年,所以年三十晚上献饭,正月初一早上供斋,红白喜事到寨神庙里献饭等,这些浓厚的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古老习俗就成了阿昌族根深蒂固和自觉执行的,稳定族群团结、突显民族标志性的风俗习惯了。阿昌族人在玩灯的过程中,与各民族交往,特别是和读书人交往,与其他玩灯的寨子互相交流学习借鉴,灯友互相尊重,共同切磋玩灯舞狮技艺。由于中华文化同源,心灵的融合,感情的融合,最终各民族大融合,达到民族大团结,社区和谐、边疆稳定的积极效果。

  问:如何把阿昌族的春灯文化保护传承下去?有些怎样的建议?

  曹先强:春灯作为阿昌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阿昌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对于阿昌族群众来说,要把春灯文化保护传承下去,就必须留住“灯根”,以乡村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形式,与乡土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让优秀春灯文化记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首先,春灯文化要弘扬传承发展下去。春灯文化反映了阿昌族先人群体对超自然力的神灵信仰及崇拜,是阿昌族人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融入祖国大家庭的见证,建议开办春灯传习培训班,扶持“灯头”“狮子头”“四句手”开展春灯文化传承工作。要教育子孙后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努力发展经济,各民族世世代代友好相处,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边防巩固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春灯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时代新内容。阿昌族春灯神灯古老的对白、独白、唱腔、唱词体现了作者、编导与扮演者即兴创作的能力和意图,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学习和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增加反映当今社会新时代新生活的新内容,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艺术创新上,锐意改革,再来一个大的提升。

  第三,在艺术表演方面还要借助新时代新媒体新技术力量,进一步打造和提升春灯文化。玩灯是广交朋友,迎接八方宾客的最佳方式。当今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空前快速,对我们的艺术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努力在春灯文化传承与保护中,打造和提升高质量春灯表演与创作的艺术水平。

  问:近日,阿昌族文化精品“两书一碟”同时出版公开发行,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情况?

  李倩云:11月14日,阿昌族文化精品“两书一碟”——民族文化非遗著作《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民俗学民族学著作《神秘阿昌风俗志:阿昌族》,民族志影像纪录片《阿昌人家》上下集在昆明举行首发式。这三部阿昌族文化精品的同时出版公开发行,对挖掘、抢救、传承、传习、弘扬、保护、发展、研究、推广阿昌族传统文化习俗及人文历史、民族记忆,具有重要保护传承意义。这些作品凝聚着编创者的心血和阿昌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不仅是阿昌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的丰硕成果。

  其中《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全书共40万字,80张黑白彩色图片,2020年10月出版第一版。《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被国家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云南民族博物馆永久珍藏。

  《神秘阿昌风俗志:阿昌族》全书共28万字,2021年5月出版;书中介绍了阿昌族传统文化风貌,也吸收了许多新发现的权威性内容,对阿昌族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是近年来开展阿昌族历史文化发展学术研究成果突出的一部学术新力作。

  大型民族志影像纪录片《阿昌人家》2021年5月出版。该纪录片摄制组经过21个月的采访拍摄,围绕阿昌族历史民俗、文化渊源、脱贫攻坚等内容,讲述了阿昌族实现脱贫致富迈上小康的故事,真实记录了阿昌族社会生活、经济建设、人文历史、文化生态,是阿昌族文化传承发展和阿昌族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展现,是一部优秀的民族影像志纪录片,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播出两次。

  (图片由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委员会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