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保山施甸:传承百年的手艺 ——“打”干栏

保山施甸:传承百年的手艺 ——“打”干栏
2021年06月07日 20:19 新浪网 作者 民族时报

  在保山市施甸县山脚村,有一门传承了100多年的手艺,名叫“打干栏”。虽然制作工序繁琐,但是做成一道菜时烹饪极其方便,味道非常鲜美。

  

  烟火守候

  山脚村里有一台石磨,每年到了收豆子的季节,家家户户就会去到石磨坊磨制豌豆粉,村民们用这台石磨磨出的豌豆粉细腻润滑,是打干栏的上等材料。

  今年60岁的徐永彩,从10多岁开始就开始打干栏,一干就是40多年。如今,徐永彩又将打干栏的手艺又传给了女儿徐建梅。徐永彩说,在施甸县山脚村,家家户户都会打干栏。“但打干栏绝对是个手艺活。它看似简单,但里面既有技术活路,也对选取的材料有要求。”

  舀一瓢豌豆粉倒入清冽的泉水中,徐永彩一边倒一边搅,随着越来越快地搅拌速度,豌豆粉与水充分交融变成浆糊。此时,往沸腾的水中倒入调好的浆糊,浆糊落水就要用木棍沿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动。一会儿工夫,稀释的浆糊慢慢粘稠,变成了豆粥,嘟哝着小嘴吹起了泡泡。发出了“噗噗嘟嘟”“噗噗嘟嘟”的声响,豆粥的香味瞬间充满了整个屋子。

  接着把灶洞里的火力减到最小,将两个木头支架卡在锅边上,把竹板置于支架之间,快速用瓢舀起豆粥均匀地浇到竹板上,提起竹板两侧在支架上“哒哒哒哒哒”的磕上几下,多余的豆粥沥回锅里,豆粥更加薄薄地附着在竹板上。

  沐浴阳光

  10多分钟后,附着豆粥的竹板逐渐冷却,冷却后的竹板上薄薄的豆粥如蝉翼,吹弹可破。这时将竹板一侧顶在墙上,用一根细线紧贴着竹板从上往下快速地轻轻一勒,一块薄薄地、柔软的干栏片脱离了竹板。接着平稳地抬着竹板,将竹板一侧紧贴帘子边沿往里轻轻一铺,一片娇嫩无比的干栏片便舒服地躺了起来。

  徐永彩家用一棵棵壮实的稻杆铺在竹笆上,制成了晾晒干栏片的帘子。一片、两片、三片……不到30秒,帘子上便铺满了8片“干栏片”。此时要将帘子及时从厨房移送到院场晾晒。一帘、两帘、三帘……90分钟过去,徐永彩家的一锅干栏片按照既定的时间圆满制作完成。

  “做干栏片就是要手脚麻利,一锅干栏时间最长只能是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以后做出来的质量就不是太理想了。其次就是这个糯谷高杆品种的稻杆铺起来做帘子,晒出来的干栏不仅平滑而且有淡淡的稻香。”从凌晨2点30分起床开始做准备工作,到9点30分时,徐永彩一家已熬制了3锅豆粥,“打”成了700多片干栏。停歇下来的徐永彩说起了“打”干栏的秘诀。

  蔚蓝的天空白云朵朵,阳光洒满了徐永彩家的小院,一片片干栏片享受着温暖的日光浴,稻草的清香混合着豆粥的醇香弥漫开来。在阳光温暖的抚摸中,柔软的干栏片逐渐收缩。在水分还未完全收干时,抬起竹笆抖一抖,每半个小时抖一次,抖三次过后,经过阳光沐浴的干栏片已是韧性十足。

  润泽甘露

  下午1点左右,晾晒的干栏片水分逐渐收干,徐永彩一家陆陆续续收起了帘子放进屋子里。一块帘子压着一块帘子安放8个小时左右。

  经过一天一夜的晾置,最初还犹如凝脂一般的干栏片变得又干又脆。为了让干栏片更有劲道,每天凌晨3点左右,徐永彩家会把放满干栏片的帘子放到院场,待露水轻轻打软了干栏片时,才将之完好无缺地摘下来,把一片片散发着清香味的干栏用稻草捆起来进行称斤销售。

  “打干栏很辛苦,但是我一定要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徐永彩的女儿徐建梅从小就和长辈们打干栏,对打干栏有着很深的感情。每天早上她两点半就要起床把头一天打好的干栏摘掉,摘了以后把草铺平,准备好当天早上做干栏的材料。徐建梅说,每天早上九点半以前把三锅干栏全部打出来质量才会好。打得晚了的话,干栏在竹子上冷却的慢,勒出来的就不光滑。

  乡土味道

  干栏片制作的工序虽然繁琐,但是经过烟火味道和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滋润,豌豆粥的鲜美和营养被完美地保存下来。无论油炸、煮汤还是清炒、凉拌,不仅制作方便,而且味道鲜美、回味无穷。在施甸当地,干栏打出来后,主要有以下几种吃法:

  炸干栏:起锅烧油,把干栏片用手撕成自己喜欢的大小后放入油锅,“唰”的一声响,薄薄的干栏片瞬间开出了一朵金黄的“花”,吃起来又香又脆,香甜的味道让你久久回味。

  干栏汤:汤碗里放入撕好的干栏片,切细的香葱,舂好的姜,倒入开水,2分钟左右,豌豆粥的醇香在开水的作用下充分释放,伴着葱姜的清香沁人心脾。

  拌干栏:将干栏片快速淋水后用水蒸2分钟后变软拿出切丝,放入辣椒油、芝麻、花椒、味精、芫荽、酱油、醋搅拌起来。炎炎夏日吃上一箸,那酸酸的、香香甜甜的味道,让你吃了定会停不下来。

  清炒干栏:藠头鮓炒干栏、水腌菜炒干栏、洋丝瓜炒干栏、莴笋炒干栏、黄瓜炒干栏......无论是搭配易于保存的腌辣,还是适应新鲜的果蔬,干栏片的包容性极强,做出的味道都别有一番风味。

  “我的爷爷年轻时学到了做干栏这门手艺,到我女儿这一代已经是100多年了。”徐永彩说,她的爷爷把打干栏的手艺教会了山脚村的50多户人家,靠着打干栏,山脚村的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

  “目前,我们村子有20多户农户在打干栏,产量大约在12万斤左右,产值200多万元,目前人均增加收入1万多元。”山脚村小组长杨中华说。

  打干栏不仅美了餐桌,而且富了山脚村的村民。这无数个一天一夜的劳作,让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豌豆粒变成了一片片香美的“黄金叶”。敢于吃苦的打干栏人一代一代传承了这一技艺,把这充满人间烟火气息与大自然润泽的纯天然风味保存了下来送往千家万户,成为了施甸人永远的乡愁记忆。

  作者:崔敏 杨丽娟 瞿柯楠

  编辑:陈慧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