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风靡北美前,加拿大红鱼借伦敦渔博会在欧洲出圈,令英王爱德华狂赞!

风靡北美前,加拿大红鱼借伦敦渔博会在欧洲出圈,令英王爱德华狂赞!
2024年04月23日 11:03 新浪网 作者 微博水产

  在经过魁北克、纽芬兰和拉布拉多以及新斯科舍省等加拿大大西洋沿岸各省几个月的期待和游说,2024年1月26日加拿大联邦政府正式宣布,中断了近30年的圣劳伦斯湾加拿大开市红鱼(红石斑鱼)商业捕捞渔业重新开放,并宣布了各省分得的捕捞配额。

  

加拿大红鱼(加拿大红石斑)重开商业捕捞,大西洋沿岸各省争抢捕捞配额!

  加拿大圣劳伦斯湾的商业红鱼捕捞渔业,自1995年以来一直关闭,用于帮助红鱼种群恢复到健康水平。不过随着近几年海水温度上升,当地红鱼种群数量大幅回升,加拿大政府在经过周密的种群资源调查以及实验性捕捞后,终于在2024年开放了商业性捕捞。

  加拿大圣劳伦斯湾红鱼商业捕捞的重新开放,部分原因也是当地北极虾(北方长额虾)和雪蟹等品种的商业捕捞配额下滑,当地渔民需要新的商业捕捞物种来填补产能缺口;但加拿大红鱼本身味道鲜美,吃后令人念念不忘,当年(1995年停止商业捕捞之前)在欧美市场的销售十分火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加拿大红石斑鱼是什么味道?

  那么在欧美人的印象,中加拿大开市红鱼(红石斑鱼)到底是什么味道呢?大西洋底栖鱼理事会(Atlantic Groundfish Council)的执行董事克里斯·瓦斯库托(Kris Vascotto)博士在品鉴记录上称:加拿大红鱼的味道丰厚而鲜美,鱼肉的颜色很浅,口感不输大西洋真鳕,大比目鱼和黑线鳕等白肉鱼类。

  加拿大开市红鱼

  ,赞3

  加拿大开市红鱼的味道,要拿国内常见的某种鱼类做对比的话,有些类似市场上卖出天价的野生大黄鱼。野生加拿大红鱼和野生大黄鱼都是高档海鱼,肉质、口感非常接近,中国大黄鱼的传统烹饪方式,完全适用于加拿大红鱼的烹饪!

  

Shatter Pack:分装无需解冻,让加拿大红鱼始终保持一次冷冻!

  前面讲过:中国市场上现在可以买到各种红鱼鱼柳,不少商家也在鼓吹红鱼鱼柳是预制菜,方便烹饪、适合懒人等等。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市场上的各种红鱼鱼柳都是二次冷冻海产,品质、口感、营养都无法与一次冷冻的加拿大红鱼整鱼相比!

  而且一次冷冻的整条加拿大红鱼,通体鲜红、大眼呆萌、外观漂亮、颜色喜庆,不仅美味营养,还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烹饪和消费习惯:吃鱼就吃整鱼,红鱼更受欢迎!

  因平替“黄金鲈鱼”而风靡北美市场

  早在18世纪,从欧洲来纽芬兰渔场捕捞鳕鱼的渔船航海日志上就有关于捕获颜色鲜红的鱼类的记载,渔民们通常在捕捞大比目鱼、黑线鳕和大西洋真鳕时兼捕到加拿大红鱼,在市场上也作为销售时的赠品。但随着加拿大红鱼的美味逐渐传开后,到了19世纪20年代就有渔民开始使用专门的拖网捕捞红鱼,然后送到加工厂加工成冷冻鱼片;甚至使用延绳钓捕捞红鱼(比拖网更能保证整鱼外观和鲜度),供应给高级餐厅。

  PS:在当时渔民们主要捕捞的红鱼品种是阿卡迪亚红鱼和深水红鱼。

  

  加拿大红鱼捕捞

  随着市场对红鱼需求的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渔民和加工厂开始捕捞和加工红鱼,红鱼的捕捞加工业,一度成为了加拿大大西洋沿岸不少渔业社区的支柱型产业。据加拿大网站Ocean Canada记载:1935年左右,大西洋红鱼首次在美国缅因湾开始大规模商业捕捞(此前市面上的加拿大红鱼主要来源于捕捞鳕鱼的副渔获物,部分来源于独立渔民或小型渔业团体。并没有渔业公司对加拿大红鱼进行专门正对性的商业捕捞)。从1947年至1952年,在加拿大大西洋他海域也发现了红鱼鱼群,如圣劳伦斯湾(Gulf of St. Lawrence)、纽芬兰大浅滩(Grand Bank)、汉密尔顿滩(Hamilton Bank)和佛兰德角(Flemish Cap),这些海域随之也开始了商业捕捞红鱼!

  

  当时加拿大红鱼主要捕捞区域 by Under Water World

  更多关于加拿大开市红鱼捕捞加工的内容可以看这篇文章:爱德华王子岛Souis小镇,曾经名扬加拿大乃至北美的红鱼加工中心!

  

  加拿大红鱼加工

  而加拿大红鱼的推广也并非一帆风顺,在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红鱼(红石斑鱼)初期以“海洋鲈鱼”(Ocean Perch)的名字大规模进入北美市场,尽管其根本不是鲈鱼,而是平鲉鱼在当时的北美市场,最受欢迎的鱼类水产是黄鲈(Yellow Perch),价格十分昂贵但仍供不应求,而加拿大红鱼的味道鲜美程度,与黄鲈相差无几,价格却只有其一半左右,因此加拿大红鱼很快风靡北美市场。

  

  黄鲈外观 by DFO

  

  黄鲈鱼鱼片 by Eat Mideast fish

  

  红鱼鱼片 by Seafood from Canada

  PS:黄鲈学名:河黄鲈(拉丁文名:Perca flavescens),是美国最著名的鲈鱼之一,有煎鱼片之王(king of Panfish)的美名。广泛分布于美国中部及北部地区。它不仅体形优美,而且肉质细嫩爽口,其蛋白质及鲜味氨基酸平均含量不输于我国有“淡水鲈”之冠的桂鱼。

  美国政府部门甚至特意邀请《寂静的春天》作者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为写了一本鱼类菜谱小册子。在这本菜谱小册子中,这位生物学家鼓励家庭主妇们用红鱼做炸鱼柳、烤鱼片,或者其他酱汁的红鱼菜肴。

  

  鱼类烹饪小册子 by WordPress

  借1883年伦敦国际渔博会成功进入欧洲市场

  虽然1930年代加拿大红鱼开始在北美流行起来,但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加拿大始终无法打开当时以鳕鱼消费为主的欧洲市场(加拿大纽芬兰大渔场的真鳕一直在欧洲很畅销),直到1883国际渔业展览会在伦敦开幕。

  1883年5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渔业展览会也许是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举办的一系列渔业展览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由于当时的英国威尔士亲王(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对此次渔业展览会并表示要进行参观,所以很多国家和渔业专家受邀并携带大量展品参加此次渔业展览会。可以说这次展览会既是渔业方面的贸易展览,又是学术会议,也是大型的社交娱乐活动。加拿大也受邀参加了此次渔博会,并设立了专门的场馆用来展示加拿大红鱼等优质加拿大海产和渔业养殖捕捞加工设备。

  

  1883伦敦渔博会加拿大馆 by加拿大科创博物馆

  

  1883伦敦渔博会加拿大馆展出渔业设备by加拿大科创博物馆

  

  1883渔博会加拿大宣传单 by Environment society

  据《伦敦时报》报道:当时的英国威尔士亲王(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受邀参加了渔博会皇家馆举办的午餐会,午餐会上的佳肴原料会选用渔博会参会嘉宾国提供的各种珍奇海鲜。虽然有展商为午餐会提供加拿大红鱼作为午餐会的食材,但那时加拿大红鱼在伦敦鲜为人知。但幸运的是,加拿大红鱼被来自挪威的渔业权威杜西伯爵识别出来,品尝过加拿大红鱼美味的杜西伯爵立刻将其挑出送到厨房要厨师们精心烹饪!

  

  爱德华七世画像 by The Collector

  厨师们将这条红鱼用香料和橄榄油腌制三个小时后,包裹上蛋黄和奶油,再裹上轻薄的面糊下锅煎炸,最后将鱼排端上午餐会餐桌供来宾们享用。杜西伯爵将这道美味推荐给当天出席午餐会的威尔士亲王,亲王对其美味赞叹不已,同时也让加拿大红鱼在伦敦渔博会上一鸣惊人,并很快出现在很多伦敦高级餐厅的菜单上,风靡一时!

  PS:当时的中国清政府在1882年8月底收到了参加1883年伦敦国际渔业博览会的邀请,在当时的海关负责人赫德牵头下清政府决定参加展览。分别从汕头、宜昌、宁波等地收集展品,编写书面资料,送去伦敦参展的同时向威尔士亲王致敬。

  

想吃野生红鱼就选加拿大开市红鱼

  目前对于重新开放商业捕捞的加拿大圣劳伦斯湾的红鱼来说,目前重新开发市场的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2024年的全球红鱼市场与90年代初红鱼渔业关闭时已经大为不同,不再是鱼片需求一家独大。目前加拿大的红鱼产品需要多样化来满足市场需求,其中包括整条红鱼、冷冻去头和去内脏的红鱼、分级的新鲜红鱼片和冷冻红鱼片,分级的单独速冻 (I.Q.F.) 鱼片、分级冷冻碎包或分级冷冻鱼块。

  在市场开发方面,在北美市场,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的餐馆里,使用整鱼菜肴并不常见,主要消费鱼柳或鱼糜产品。在欧洲,需要获得可持续性认证的大片鱼片才受欢迎。考虑到圣劳伦斯湾红鱼的体长以150-300克的小规格红鱼为主(很难加工成大鱼片),所以产品的多元化十分的重要。在亚洲这个红鱼的重要市场,人们主要消费整鱼,并很乐意购买味道鲜美颜色鲜红喜庆的鱼类。未来加拿大红鱼(特别是Unit1产区的红鱼)进入中国市场,将会是以整鱼内销为目的,不会进入沿海加工厂,也不会加工成鱼柳出口和内销!

  为什么加拿大红鱼,俗称可以是加拿大红石斑?

  而与此同时,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我们看到:近十年来中国的鲷鱼类、石斑鱼、大黄鱼海洋捕捞产量在不断降低,2020-2022年三类高价值野生海鱼捕捞产量合计维持在26-27万吨之间,在海洋鱼类捕捞总产量中占比只有4.0%-4.2%,在全部海洋捕捞总产量种占比更是低至2.7%-3.1%!

  

  消费者对五种不同海鱼的打分结果

  纵观国内,可以与野生的加拿大红鱼在产量、品质、口感、风味、营养等各方面媲美的野生鱼类,几乎找不到。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物美价廉的野生加拿大开市红鱼(红石斑鱼)将成为野生大黄鱼、野生石斑鱼等高价值野生海鱼在中国市场的平替产品,进一步丰富中国人的餐桌!

  

原创声明

  本文为加拿大红鱼原创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