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民国时包头禹王庙庙会 因黄河水患而兴起的南海子 成西北集散中心

民国时包头禹王庙庙会 因黄河水患而兴起的南海子 成西北集散中心
2020年08月12日 11:20 新浪网 作者 爱历史--老照片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与“闯关东”相对应的大移民便是“走西口”。受此影响,内蒙古中部地区打上了深深的汉文化的烙印。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托克托县的河口村,扼守着水陆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水经注》里便有“事闻于帝,帝日:君子也! 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这里的君子济说的便是河口村。

  早在辽金时期,河口村便是南北货物的转运码头。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随着开垦的移民越来越多,物资往来更为频繁。从内蒙古运往外地的粮、油、盐、碱、甘草等货,以及从内地运入内蒙古的日用杂货,往来的各类客商都以河口村为唯一的货运码头。“下行船可达山西河曲,上行船可直抵甘肃中卫”。清代道光年间,河口成为了著名的商运码头。后因为黄河水患,河口村官渡遭淹,以及民国绥远到包头铁路的开通,原本河口官渡也就此转移到了包头南海子。

  包头南海子也就此一跃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主要的货物转运码头。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南海子禹王庙庙会正式进入会期。庙会除了祭祀河神大禹,祭奠黄河里丧命的亡灵,更是当地最为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当时不光包头县的百姓,就连周边各县的百姓也会赶来庙会看戏,并借此进行物资交易。一时间,南海子禹王庙前人头攒动,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每年庙会举行期间,都会从外地请来名角连续演出多日。因“走西口”的关系,庙会上最受百姓欢迎的便是山西晋剧。

  随着夜色的来临,又到了一年一度放河灯的时刻。人们早早的便在黄河岸边站得人山人海,随着第一盏河灯的下水,围观的百姓兴奋了起来。按照传统,河灯需要放360盏,随着河灯的不断入水,在黄河上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灯河。人们放360盏河灯的目的,原本是祈盼整年黄河水路平安,所以整个过程充满了敬畏。需要在放河灯之前,向河神祭献整猪整羊,并需要焚香磕头虔诚祭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