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全上海门店都关了!女子18000元没退回,又被扣45600元……

全上海门店都关了!女子18000元没退回,又被扣45600元……
2025年03月26日 21:11 新浪网 作者 话匣子FM

  2月18日,钱女士来到上海悠方购物中心二楼,找中体星荟冠军亲子运动中心,希望退回她家孩子的课程余额1.8万元。然而,不仅钱没有退回来,她还被对方引导,又交了4.5万元。

  更令她始料未及的是,不到一个月,这家体育训练机构就关门了。像钱女士一样蒙受损失的家长大有人在。

  记者了解到

  该机构在上海所有门店都关门了

  让家长们愤怒不已的是

  当初说好按月收费

  都被该机构办成了分期付款!

  3月24日下午,记者在上海悠方购物中心中体威博门店看到,关闭的玻璃门上贴着新江湾派出所的电话、中体威博暂停营业的通告,以及该购物中心就中体威博关门的告知函。

  通告时间误写为2024年3月13日。根据悠方购物中心的告知函,知道该门店关闭的时间为2025年3月13日。

  1.8万元没退回

  再损失4.5万元

  从2023年7月起,钱女士的孩子一直在中体星荟受训。她分两次购买这家机构344个课时,合计费用36800元。到今年2月,他们还剩18000多元的课时费。钱女士算了一下,到孩子上小学时,这些课都消不掉,而且孩子的小学可能离中体星荟悠方教学点比较远,到时候上课就比较麻烦,所以她才决定退费。

  2025年2月18日,钱女士来到中体星荟悠方教学点,要求机构退还剩余课时费18250.83元。钱女士注意到,这时候中体星荟门上的贴纸已经换成了“中体威博”,店内的“易拉宝”上宣传付费方式已经改成了“包月制”。

  中体星荟要求钱女士把之前剩余的课时转为“包月制”,月付3800元,将之前的费用用完。如果不转成“包月制”,之前的剩余课程也不能使用。业务员解释说,所谓包月,就是按月缴费、先享后付。钱女士考虑到自家孩子每周上课比较多,还在该机构跟老师学拼音,做幼小衔接准备,于是就同意了这个方案。

  机构告诉钱女士,现在公司已经从中体星荟改成中体威博了。转成“包月制”之后,相当于中体威博在给中体星荟垫付这笔钱。因此,他们要求钱女士再签一年合同才能继续使用之前1.8万余元的余额。

  钱女士说,因为之前也有朋友是按照类似方案重新签约的,于是她也跟着签了。再付款时,钱女士用支付宝绑定的银行卡一次性付款45600元。看到这个数字,钱女士有点惊讶,连忙问业务员,不是说好按月扣款吗?业务员解释说,这仅仅是他们门店向客户的账户锁定的信用授权额度,以后他们每个月从这个锁定额度里面扣款。如果门店倒闭,锁定额度将自动解除。

  3月13日,该门店关门了,但是钱女士无法停止后续缴费,因为当时业务员拿走她的手机,帮忙操作付款时办的是12个月的分期贷款

  跟钱女士一样,王女士以为的月付1999元的课包,最终变成了23888元12期的贷款。

  机构明确告知:退费无可能

  3月22日,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据他们不完全统计,仅杨浦悠方一家门店,涉及学员近1000人,涉及月付160余人,未消课时可能超过3万节,价值500余万元。仅月付人群涉及金额200万元左右“月付都是近3月开展销售的”。

  记者从家长们提供的合同和收款收据上看到,无论甲方是中体星荟还是中体威博,盖的都是上海爵健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合同章。手机付款的实际收款单位也是这家公司。

  杨浦区相关部门告诉记者,中体威博在上海的全部门店都已经关闭3月13日悠方购物中心店关门时,区教育、文旅、体育、科技、公安以及市场监管部门都到场了,目前这件事由区体育局具体经办。

  杨浦区体育局负责该事件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还能跟该机构的负责人取得联系。“我把我这边了解到的情况跟你做个沟通,退款的事我们也告知这个商家了,商家这边表示目前没有办法退款他们表示目前还在跟一到两家机构沟通承接事宜。如果后面能谈成,他们还是要另外收消费者一节课30块钱的人工费,但是目前还在谈。如果消费者要退费,我们这里也只是协调,消费者还是需要通过诉讼的途径。

  网友:是预付费问题?还是诈骗?

  事件曝光后,网友激烈讨论。还有人认为,这件事不单纯是预付费商业模式的问题,更像是“诈骗”:

  话里话外

  上海中体威博机构突然关门,再次将预付式消费的风险暴露无遗。类似案例近年来屡见不鲜,反映出预付消费模式的巨大隐患。

  家长钱女士不仅未能拿回1.8万元剩余课时费,反而被诱导续费4.5万元。该机构的操作手法极具欺骗性:先以“包月制”为幌子诱导家长签约,实则暗中办理分期贷款;合同主体频繁变更,使消费者维权无门;甚至在闭店前仍大肆吸纳资金,明显具有恶意敛财的嫌疑。而家长们在维权时发现,尽管相关部门介入协调,但商家一句“无力退款”就让监管束手无策,最终只能建议走司法途径,成本高、耗时长,消费者胜诉后执行仍是难题。

  预付消费乱象频发,关键在于现行监管体系滞后。商家预收资金缺乏第三方托管;机构更名、换壳成本极低,违法代价太小。要根治这一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预付费资金监管机制,要求企业缴纳保证金;对频繁变更主体、诱导贷款的机构列入黑名单;同时简化维权程序,设立快速仲裁通道。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消费者一次次沦为“待割的韭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上海市
来自于: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