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专访】薛晓路:创作者和导师的双面艺术人生

【专访】薛晓路:创作者和导师的双面艺术人生
2020年01月17日 22:45 新浪网 作者 导演帮

  在2010年根据做志愿者的亲身经历,创作并执导的温情电影《海洋天堂》大获成功后,薛晓路的身份似乎在发生一些转换。这位从24岁便开始进行电影剧本创作的编剧,通过自编自导的《海洋天堂》《北京遇上西雅图》等作品,获得了导演身份的认可。

  2019年,薛晓路携联合执导的《我和我的祖国》以及转型之作《吹哨人》两度和观众见面。虽然人物都在更复杂、更极端的环境中,但薛晓路导演在处理时还是将现实与情感放在了很重的位置。

  【专访】薛晓路:创作者和导师的双面艺术人生

  在薛晓路看来,从小人物出发,挖掘现实题材,关注现实是创作者的责任,而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到《吹哨人》,她一直都希望能通过作品本身的内容和主题,让更多人了解不同种类的议题。

  近期,在青葱计划的课程后,我们和薛导面对面,针对创作者和电影学院教授的身份,和她进行了对话。

  坚持初心和不断尝试同样重要

  谈到薛晓路的作品,“情感”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和你在一起》《海洋天堂》《孝子》等作品中的子女情,《秋雨》中家国情与爱情的碰撞,无一不拨弄着观众的神经和泪腺。

  但近几年来,薛晓路却始终在不同类型上进行尝试。

  首先是2013年、2016年的两部《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作品不但受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向认可,更填补了国内类型片的市场,提升了国产爱情轻喜剧的水准。

  【专访】薛晓路:创作者和导师的双面艺术人生

  《北京遇上西雅图》

  而在《吹哨人》中,薛晓路更是完成了华丽转身,这部薛导从“灰色地带”发掘并创作出的作品,打破了观众对她的固有印象。

  谈到创作的初衷,薛晓路表示对类型片进行尝试以及自己的喜爱,是《吹哨人》出现的根本原因。

  “其实讲述在道义边缘、法律边缘挣扎的人物,是我的一个喜好。在灰色地带如何辨明是非,最终是放逐还是救赎,这些都具有天然的戏剧效果。所以虽然犯罪类型片是全新的尝试,但《吹哨人》的故事和人物塑造,是我一直想坚持的。”

  【专访】薛晓路:创作者和导师的双面艺术人生

  《吹哨人》

  能根据自己的“初心”完成创作是薛晓路非常喜欢的状态,回忆创作生涯的初期,自己不用兼顾市场、制作等层面,一门心思投入到内容本身就好。即便那一时期的作品可能在观众反响上稍逊一筹,但直率表达和简单创作反倒能激发最大潜能。

  不过在初创时期之后,如何寻找到新的激情和欲望,是所有创作者的难题。对此,薛晓路老师认为,在各类题材上进行尝试可能是破解的方法。

  “有机会的话创作者应该多进行尝试,在过程中,创作者不但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创作方向。尝试不同题材时的新鲜感,对于创作者创作生命的延续也大有裨益。”

  【专访】薛晓路:创作者和导师的双面艺术人生

  薛晓路编剧作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除了在类型和题材上进行尝试,在薛晓路看来,不断纠错和调整也是创作者能否在创作本身完成突破的关键。

  “人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他是有缺点的,没有办法做到极致的完满和正确。所以我认为对于创作者而言,还是需要从每一个作品中吸收和反思。找出哪些是方向性的问题,哪些是可以回避的,哪些是可以迂回的。”

  按照“挑战”+“自省”的成长规律,创作者以及作品本身的成熟度自然会逐渐提高。

  关注小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为一切故事之源,“人”始终是薛晓路关注的重点。

  在薛导的电影处女作《海洋天堂》中,患有孤独症的儿子以及突然被确诊的绝症,是王心诚(李连杰饰)必须面对的绝境。《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去往美国产子的文佳佳(汤唯饰),在应对孤独时,富豪男友的突然失踪,也让她束手无策。

  加上《吹哨人》中面对生死追杀,同伴反叛的马珂(雷佳音饰)等,在极端环境下对人性的发掘与刻画,已经成为是薛晓路的标志性特征。

  【专访】薛晓路:创作者和导师的双面艺术人生

  而当我们问到推荐的作品时,薛晓路例举的《官方机密》《LUCE》等作品,也都是社会、种族等特殊大环境中,小人物的困境与挣扎。

  【专访】薛晓路:创作者和导师的双面艺术人生

  《官方机密》

  作为故事本身而言,极端情况下小人物在自我身份认同、道德观念认同上的困难,已经让角色突破了普世价值与法律的束缚。但回归到人物上,在法律的边缘,道德的灰色地带,小人物对内心正义、信念的坚持,还是让人性的光辉能够战胜周遭的囹圄,为现实生活带来一丝慰藉。

  【专访】薛晓路:创作者和导师的双面艺术人生

  《LUCE》

  所以相比于脸谱化的人设,虽然薛晓路镜头前的人物都在特殊环境下,但真实人性的复杂与深刻,还是让故事在精彩之余,展示出了更强的现实意义。毕竟复杂即真实,现实生活中没有一帆风顺,自然也没有谁是一张白纸。

  薛晓路老师希望通过故事,让大家看到普通人的成长和变化,感受普通人战胜小我、面对争议无畏选择的内心力量。

  因此,更极端的环境、更普通的人物,对于激发观众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自然也具有更强烈的能量。

  指导青年创作者要因材施教

  因为采访薛晓路是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的青葱计划之后,所以结合她电影学院副教授的身份,我们也谈到了青年创作者的成长。

  “癫狂”,是薛晓路对于电影市场新鲜血液的最深印象。

  “现在年轻创作者的想象力和界限比以往开阔了,每年在电影学院上课的时候,其中总有几份作业在突破很多原有的题材局限,想象力非凡。虽然可能在剧本的整体性上做得不一定完美,但是跳出原有框架去选材的勇气,还是很令人敬佩的。”

  【专访】薛晓路:创作者和导师的双面艺术人生

  青葱计划孵化的《蕃薯浇米》

  青年创作者不够成熟的技法与充足想象力之间的矛盾,成为了身为前辈和导师的薛晓路,能为中国电影产业供给新鲜血液,为观众奉献更成熟、更无边界作品的渠道。

  而帮助青年创作者在作品中完善表达,针对个人特色因材施教,是薛晓路指导青年创作者的方法论。

  “在创作过程中,还是要以创作者的意见为主,而不是根据我的判断来决定他们的内容。但从梗概到剧本,很多学生想要表达的故事会产生模糊和偏差,所以指导是帮助他们建立最有价值的核心,以及在和学生的讨论中,找回他们最想写的东西。”

  【专访】薛晓路:创作者和导师的双面艺术人生

  除了青年创作者的成长,在话题的最后,薛晓路对电影行业内不同工种的创作尝试也给予了信心。

  薛晓路老师表示,因为自己是从编剧到导演的,所以对讲故事有信心,但影像化可能是弱项。不过有的创作者摄影出身,所以即使他的叙事能力会弱了一点,但在影像的设计和表达上,就会有更好的想法和更全面的能力。

  “这说明电影是一个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贡献智慧和经验才能完成的工作。所以不管曾经以怎么样的身份在这个行业内工作,这样的经验,对于了解行业本身或者未来创作电影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