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美国陆军正式宣布,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获得下一代轻型坦克订单,现阶段获得价值11.4亿美元的96辆生产合同,最终装备数量为504辆。
2021年初,美国陆军就对BAE系统公司和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GDELS)的2种“机动防护火力”(MPF)轻型坦克项目原型车进行“士兵车辆评估”(SVA),在此基础上,军方于2022年选出获胜者赢得MPF轻型坦克项目的生产合同。第一批采购订单将于2025财政年度下达,这些坦克将作为未来“步兵旅级战斗队”(IBCT)的高机动野战直瞄火力支援车辆予以列装。


美军轻型坦克发展简史
美军轻型坦克研制发展历史比较长,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装备有多型轻型坦克,并进行过早期的空运试验。
在大战期间,美军装甲部队虽然以M4“谢尔曼”中型坦克为主力,但也先后研制并大量装备使用过包括M3、M5、M22和M24等多型轻型坦克,其中M22“蝉”式坦克更是当年少有的空降坦克。
1941年5月,美国马蒙-惠灵顿公司研制成功T9轻型空降坦克,后定名为M22“蝉”式空降坦克,到1944年2月停产时,共生产了830辆。M22坦克战斗全重7.72吨,乘员3人,车长3.94米,车宽2.25米,车高1.84米,主要武器是1门37毫米坦克炮,装甲厚10~25毫米,这在当年算是一种非常袖珍的轻型坦克。M22坦克有570辆装备美军,260辆装备英军。1945年3月24日,英国第6空降师装备的M22空降坦克参加了莱茵河战役,为伞兵提供装甲火力支援。

战后,M22很快退出现役。但其设计特点却开阔了美军的装备思路。因此,一方面研制M41轻型坦克以代替主力的M24轻型坦克,另一方面,一直在寻求一种轻型的可空投的侦察坦克。
196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阿里森分公司开始研制新型空降坦克,1962年研制出第一辆样车,代号XM551。1965年冬,美国军方与阿里森公司签订了生产合同,首批车辆于1966年出厂,正式被命名为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以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谢里登骑兵上校命名。
M551坦克战斗全重15.83吨,乘员4人,车长6.30米,车宽2.82米,车高2.27米,主要武器是1门M81型152毫米短身管线膛炮,全重707千克,身管仅长2.87米,身管内有供发射炮弹的膛线和发射导弹的导轨,可发射多用途空心装药破甲弹、烟雾弹和教练弹,其中破甲弹初速687米/秒,破甲厚度500毫米。此外,该炮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发射MGM-51A“橡树棍”导弹,采用红外跟踪指令制导,射程3000米,垂直破甲厚度500毫米。
该车车体采用7039可锻铝合金装甲,炮塔为均质钢装甲焊接而成。M551还是一辆水陆两用坦克,最大公路速度70千米/时,水上速度5.8千米/时,并具有良好的空运、空投能力。该车曾广泛装备美国陆军、海军陆战队装甲部队。在越南战场上,由于“橡树棍”导弹可靠性差,操作复杂,M551主要使用普通炮弹支援步兵作战。1978年后,美军中只有第82空降师还保留了M551轻型坦克。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研究计划局提出了下一代高机动轻型坦克计划,包括装甲战斗车辆和中口径反坦克高射速火炮两部分,不久即研制出了轻型高生存力试验车(HSTV-L)和XM-274型75毫米高射速火炮。

1981年,美国军方将陆军高机动轻型坦克计划与海军陆战队机动防护火炮计划合并,成为新的机动防护火炮系统,后计划因两大军种要求差异而终止。
于是,海军陆战队独立在LAV-25轮式装甲车基础上研制了并不成功的LAV-105装甲火炮系统,虽然因预算原因最终取消,但为现在当红的“斯崔克”装甲火炮系统做足了预研。
陆军则在1984年推出了近战轻型装甲武器系统计划,1985年更名为装甲火炮系统。参与竞争的有FCM公司、卡迪拉克∙盖奇公司和泰里达因∙大陆汽车公司与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组成的承包公司,以及瑞典赫格伦公司。

1992年6月,美国陆军选中了FMC公司的CCVL(轻型近战战车)方案,改称XM8“布福德”轻型装甲火炮系统(AGS),是以南北战争葛底斯堡战役中北军骑兵准将约翰·布福德准将命名。原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到1996年10月前生产6辆样车;第二阶段开始小批量生产,交付26辆坦克,拟装备第82空降师第73装甲团第3营;第三阶段从1997年到2000年共生产221辆坦克,拟装备当时的第7、25步兵师等10个轻装备师以及海军陆战队。
但是,由于美国军事战略在海湾战争后大幅调整,军费锐减,整个研制计划进展缓慢,只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在研制生产了6辆样车后即被美国陆军终止。新世纪后,美国反恐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美国陆军开始重新审视M8项目。可是好景不长,不久M8装备计划最终还是被国会叫停。

▲M8装甲火炮系统主要用于替代M551空降坦克,但其研制以来的20多年中可谓命运多舛,最终能否修成正果仍不得而知。这是三级防御的M8装甲火炮系统。
此后,美国陆军转向追求装甲部队的轻型化,由大批轮式装甲车辆武装起来的“斯特赖克”旅一度成为了宠儿。
然而,随着先进单兵便携式反坦克武器的扩散,这些“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的防御力几乎不堪一击,而轮式车辆越野机动能力比不过履带式坦克的弱点也再次得到印证。在这一背景下,美军提出了“机动防护火力”计划,目的是为美国陆军提供一款能跟随中型甚至轻型部队远程机动的轻型坦克。
美国陆军要求新型轻型坦克重量不得超过40吨,以保证一架C-17运输机一次可运载2辆。为此,多家地面装备防务商提交了自己的方案。2018年,BAE系统公司和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的方案进入了原型车试制和测试阶段。

其实,两家公司的方案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BAE系统公司提交的方案就是在已经停滞的M8轻型装甲火炮系统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来的,该公司在2000年曾经为M8安装XM-291型120毫米坦克炮,成为“霹雳”装甲机动火炮系统,但仍然遭到了市场惨败。2015年又推出了所谓的“轻型远征坦克系统”,也是这次参与MPF项目的基础。BAE公司宣称,自己的方案能够保证C-17运输机一次可搭载3辆该型坦克,并拥有无与伦比的空降本领,因为M8本质是一种空降坦克。

通用动力则是在2016年推出的“狮鹫”Ⅰ轻型坦克概念车基础上,将“阿贾克斯”重型步兵战车底盘和M1A2主战坦克的炮塔火控系统有机融合,研制出拥有较好火力、机动力和防护性能的“狮鹫”Ⅱ轻型坦克。
早在今年6月,美国陆军便宣称即将开始对竞标原型车进行测试评估,并要求两家企业尽快完成第一批12辆原型车的生产和交付工作。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摧毁了两家公司的生产体系,导致原型车生产停滞,测评工作才不得不推迟到2021年开始。


空降先锋——M8远征坦克
之所以要在最开始说2021年的“士兵车辆评估”,是有原因的。
这个评估其实就是将原型车交到基层部队的士兵手中去进行全面的测评,以获得战车在使用中的第一手资料。陆军地面作战系统项目执行官员布赖恩·卡明斯少校在此前的一次采访中告诉《国防新闻》的记者:“我今天刚刚和第82空降师深入了解了士兵车辆评估计划。”
显然,第82空降师将是两家公司原型车的竞赛场,第82空降师隶属美第18空降军,是美军唯一可通过伞降进入作战地区的全建制师,而过去与之齐名的第101空降师已经改革成为了空中突击师,主要依靠直升机作为机动力量,并不再装备可以伞降空投的轻型坦克。第82空降师的参加测评,其实是给M8轻型远征坦克系统加分的。

BAE系统公司的M8轻型远征坦克系统在这次测试中可谓占据了主场优势。当年的XM8装甲火炮系统本来就是为第82空降师量身定做的,即使该项目下马后,也在第82空降师的强烈要求下于2004年10月将仅存的4辆原型车移交给了该师。
时间是把杀猪刀,早年研制M8装甲火炮系统的FCM公司后来并入了美国联合防务公司,而新世纪后联合防务公司又被军火大鳄BAE系统公司吞并。M8转来转去最后交到了位居全球军火商琅琊榜第三位的BAE系统公司手上。

老天似乎想再给命运波折的M8一个机会。
2013年2月,美国陆军在佐治亚州本宁堡专门召开会议,讨论第18空降军装备建设问题,要求开发可为空降兵提供保护的“机动装甲火力平台”。瞄准这一契机,BAE系统公司从82空降师手上要回了那些样车,再此基础上开始了轻型远征坦克的研制计划。在此期间,BAE公司将M8与瑞典CV90步兵战车、美国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新型号中的一些成熟技术融合,对原有平台进行了现代化升级。
第82空降师作为国内用户其实也一直希望拥有新型的可空运、空投的轻型坦克,以执行抢占机场、要地等战略任务。美军认识到,不能因为适应反恐战争等非对称战争而放弃常规战争军事力量建设。特别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驻扎在波黑的俄罗斯维和部队快速集结200名空降兵,乘坐装甲战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北约部队前率先抢占了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这一行动明显刺激了同为空降精英的第82空降师,对恢复空降装甲营编制更加渴望。而当美国陆军推出了具有综合性质的“机动防护火力”计划后,第82空降师就非常热心,希望此次能够像当年M551“谢里登”轻型空降坦克一样不但装备空降兵还装备陆军、海军陆战队,成为通用轻型坦克。

对于第82空降师来说,自然比较倾向于BAE公司在M8远征坦克基础上发展的轻型坦克。
M8远征坦克是在当年M8轻型装甲火炮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车仍然采用传统布局,车长9.19米,车宽2.69米,车高3.34米。由于装有自动装弹机,故车内只有车长、驾驶员和炮长三名乘员,这在美国坦克发展历史上是首次。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有一个向后开启的舱盖,上面装有5具广角潜望镜,加上突出于前倾装甲上方,使其拥有良好的驾驶视野。
炮塔位于车体中部,由不规则斜面装甲焊接而成,其中炮长和车长分别位于炮塔右侧的前后位置,而左侧布置有自动装弹机。这一侧向装弹机布局即不同于俄式坦克的底部转盘装弹机,也不同于法式“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尾舱装弹模式。

M8轻型远征坦克主要武器沿用了过去的M35改进型105毫米低后座线膛炮,射速可以达到12发/分钟,发射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射击距离内可以击穿T-72主战坦克的主装甲。
该炮为M60主战坦克M68A1火炮的改进型,由于采用了先进的高膛压低后座技术,可发射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碎甲弹、白磷燃烧烟雾弹等多个弹种,弹药基数30发,火力要远远强于M551轻型坦克。为了进一步提高坦克火力,BAE公司还在该车基础上安装过轻量化的XM-291型120毫米坦克炮,成为“霹雳”装甲机动火炮系统。除了火炮外,该车还安装有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炮塔右侧前端安装有8具烟雾弹发射器。
M8机动火炮系统由于研制时间较早,其火控系统采用的是老式的32位中央处理器和1553B数据总线。BAE系统公司已经为轻型远征坦克更换了更加先进的火控系统。炮塔右前部方形盒体是炮长双稳昼夜两用瞄准镜,内装热成像仪和激光测距仪。车长的瞄准镜非常独特,是炮塔上伸出的双向稳定昼夜瞄准镜,具有360°视界,不使用时可以将其收回炮塔。
动力装置位于车体后部,M8机动火炮系统安装的是一台底特律柴油机公司的6V-92TA型6缸柴油机,功率550马力,轻型远征坦克则换装了更新的580马力DF2柴油机。发动机室顶部高于前车体,左侧有废气排放口,在这些位置上都增加了防爆隔栅,以应对RPG火箭筒的打击。行动装置为6对双轮缘负重轮,履带则从M8 AGS的T150双销钢制履带换成了新研制的橡胶履带,具有更好的通过性能。该车最大公路速度72千米/时,在装568升燃油时具有480千米的最大行程。

由于要适应高机动性和空运、空投的需要,轻型远征坦克主体结构由轻合金制造,车体和炮塔则由铝合金装甲焊接而成,而BAE系统公司还采取了进一步的减重举措。
根据M8 机动火炮系统的设计特点,轻型远征坦克也可以根据战场威胁程度增减装甲配置,主要依靠陶瓷材料制造的模块化分级式复合装甲,只需要用螺栓将相应装甲模块固定在车体支架上就能够完成安装。其中第一级装甲可防小型武器和炮塔破片;第二级装甲组件可防重机枪子弹和中口径动能弹;第三级装甲组件可防RPG火箭筒攻击。采用这三级装甲模块的战斗全重分别是17.46吨、20.18吨、22.68吨,3名乘员在3小时内就能够在野外环境下完成装甲组件的安装和拆卸。
由于这三级装甲造成车重差异高达5吨,因此为了便于空运和空投,运输时坦克往往只是采用基础的一级装甲防护,而将装甲组件和乘员分开空运、空投。在采用一级防护标准下,该车能够由C-130中型运输机实施空运和空投;安装二级装甲组件后,可以由C-130运输机运输,但不能空投;安装三级装甲组件后,该车必须由C-5、C-17这个级别的战略运输机运输。

图片:采用一级装甲防护标准的轻型远征坦克。
最吸引第82空降师的正是该车拥有的空降能力,自从M551空降坦克退役后,美军就失去了这一装备优势。美国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实现了空投牵引车、火炮、轻型坦克和浮桥等技术,六十年代又实现了空投大型运输车、大型火炮和坦克的技术,八十年代具备了全天候空投能力,在高空空投、低空空投、超低空空投和遥控定点空投等方面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技术。
当前,与第82空降师配套使用的重装空投运输机主要是C-130中型运输机,该机空投能力为20.9吨,能够满足一级装甲模式下的轻型远征坦克空投作业。空投时,C-130飞行速度一般在230~300千米/时,通过配套的专用空投机载设备将坦克投下。

美军空投平台为单元标准组合式结构,每个单元长1.22米,宽2.74米,可以根据货物和装备的几何尺寸、重量来组成适合的平台。
这些平台均配有缓冲减震系统,每平方厘米可承受力3.5千克,减重效果明显。除了常规低空空投外,美军空投坦克等技术装备时更多采用的是超低空牵引空投。这一技术可使飞机处于雷达探测高度下,不易发现,具有隐蔽性好、空投精准、装备损毁率小的特点,但对飞行人员飞行技术要求很高。
美军低空降落伞牵引系统(LAPES)可以从3~7米的高度上空投重达19吨的装备。在投放时,飞机贴地飞行,后舱门打开,首先拖出一个钩子,钩子的另一端与货盘和货物相连,当钩子与地面空投场上的钢索啮合时,货物就被从后舱门拖出,空投平台滑行30米后可以停下。当空投轻型坦克这种大型装备时,需要使用降落伞将货物从货舱中拖出,此时先投放出一具稳定伞,由稳定伞打开另一具较大的牵引伞,再由牵引伞将坦克拉出飞机。
近年来,美军并没有在重装空投技术上止步不前,正在研制新一代重装空投系统,该系统由计算机全程控制,单件空投总重量可以达到27.2吨,已经超过了三级装甲防护标准下的轻型远征坦克重量。如果实现了这一突破,那么就是真正为这种空降坦克插上翅膀,能够使其进行全状态空投,作战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陆上狮鹫——“狮鹫”II轻型坦克
相对于比较成熟的M8轻型远征坦克,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也不甘落后,在嗅到美国陆军有复活轻型坦克的气息后,于2016年度的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展示了“狮鹫”Ⅰ轻型坦克概念车,并于2018年凭借重新开发研制的“狮鹫”Ⅱ轻型坦克演示车参加MPF竞标并进入了决赛圈。
2016年的“狮鹫”Ⅰ轻型坦克其实只是一种概念车,战斗全重仅28吨。该车造型奇特,整体为钢铝材料制成,外表包敷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隐身效果极佳。在操作感觉和战场感知方面仍延续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部件,不会让坦克手有陌生的感觉。该车装有一个轻量化炮塔,可以防护50毫米以下枪炮的打击。对于一种轻量化、可快速机动部署的坦克来说,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总的来说,该车的验证意味太浓,虽然一面世就吸引了军火商们的眼光,但也都能看出其并非成熟的产品。

2018年6月在法国萨托利举行的欧洲防务展上,美国通用动力(欧洲)陆地系统公司展出了一款叫做ASCOD MMBT的所谓“中型主战坦克”。
当时人们认为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抛弃了“狮鹫”Ⅰ轻型坦克的概念,开始另起炉灶捣鼓中型坦克。这种ASCOD MMBT坦克基于ASCOD步兵战车通用底盘研制,战斗全重高达42吨左右,这个吨位不但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型坦克,甚至和中国96式主战坦克都有得一拼,防护能力惊人。

▲通用动力地面系统(欧洲)公司推出的ASCOD MMBT中型坦克,验证了ASCOD底盘的有效性。该车采用标志性的7对负重轮,装甲防护具有模块化特征,能够根据不同任务需求披挂不同等级的装甲。
该车的关键其实就是采用了ASCOD步兵战车的构架,这种战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由奥地利斯泰尔·戴姆勒-普赫公司和西班牙圣·巴巴拉公司联合开发出来了。以该构架为基础的“皮萨罗”步兵战车于1996年开始装备西班牙陆军,西班牙陆军共装备了123辆“皮萨罗”步兵战车和21辆指挥车。而190辆最新型“皮萨罗”2步兵战车车族也已经开始生产,其中包括106辆步兵战车、27辆前线观察车、9辆抢救车以及47辆装甲工程车。奥地利将ASCOD机械化步兵战车称为“枪骑兵”步兵战车,自2002年开始共接收了112辆“枪骑兵”步兵战车。
通用动力公司在收购西班牙圣·巴巴拉公司后,立刻发掘出ASCOD底盘的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试验了非常多的武器系统以提高平台性能,开拓海外市场竞争力。这些武器系统包括安装105毫米火炮系统以及至少两种传统105毫米炮塔系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美国“狮鹫”II坦克和英国“阿贾克斯”重型步兵战车等知名车辆,其实都是基于上世纪90年代奥地利和西班牙搞的这种名不见经传的ASCOD步兵战车而来的。
此外,通用动力公司还和德国克劳斯·马菲-韦格曼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加长底盘的ASCOD车型,将其用作“多纳尔”155毫米52倍口径自行榴弹炮的底盘,由此可见该底盘的出色变形能力。而英国“阿贾克斯”步兵战车就采用了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开发的新一代ASCOD PT5型底盘。
这种底盘的基本焊接钢装甲具备较高防护水平,在不加装任何附加装甲的情况下,正面可以抵挡500米外俄制14.5毫米口径重机枪射击,侧、后部装甲可以抵挡北约制式7.62毫米步枪子弹射击。而通过挂装附加复合装甲可进一步提高车体抵御动能弹、成形装药、地雷以及简易爆炸装置(IED)的能力,该车防护水平已经超过了需求中要求的STANAG4569标准。除此之外,该车综合生存力方案中还包括利用伪装、电子对抗以及软杀伤防御辅助设备达到对车辆可视及红外信号特征的控制。

由于是外贸坦克,所以ASCOD MMBT中型坦克的炮塔是意大利莱昂纳多公司开发的HIFACT型炮塔,装备一门120毫米滑膛炮、一挺7.62毫米机枪和一挺7.62毫米高射机枪。该车火控系统也非常先进,车长和炮长都有自己的独立稳定观瞄系统和激光测距仪,并整合有战场管理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自动跟踪仪等,能够满足未来作战需求。
不过,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对于ASCOD MMBT中型坦克并没有投入太大的精力,似乎只是为了验证在ASCOD底盘基础上发展坦克的能力。当美国陆军“机动防护火力”计划提出后,该公司立刻凭借研制“狮鹫”Ⅰ轻型坦克和ASCOD MMBT中型坦克的经验,推出了“狮鹫”Ⅱ轻型坦克方案。

▲通用动力地面系统(欧洲)公司推出的ASCOD MMBT中型坦克样车,作为一种外贸车型并没有打开市场,但却为“狮鹫”II轻型坦克进行了技术验证和市场探索。
“狮鹫”Ⅱ可以看成是将“阿贾克斯”重型步兵战车的ASCOD PT5型底盘进行改进后,安装了一个拥有全套M1A2主战坦克火控系统的炮塔。
该车采用4人车组布局,与M8轻型远征坦克一样选用了105毫米M35低后座力线膛炮,但却不配自动装弹机。“狮鹫”Ⅱ的底盘比“阿贾克斯”步兵战车的底盘要短一些,采用了6对负重轮,而“阿贾克斯”和ASCOD步兵战车都是7对负重轮。由于是步兵战车底盘,因此其采用了动力传动前置、排气口尾置、炮塔战斗部位于车辆中后部的布局,并装有霍斯特曼肘内液气悬挂,能够保证战车有足够的越野机动性和正面防护力(前置发动机可以保护后方的车组成员)。

坦克炮塔类似于缩小版的M1A2主战坦克炮塔,采用轻质的铝合金制造而成,炮塔与车体皆挂有附加装甲,炮塔正面与侧面还装有储物箱,顺带提高了对成形装药破甲弹头的防护能力。
火控系统是通用动力系统方案的亮点,将M1A2主战坦克的同类设备升级后移植到轻型坦克上,炮长采用雷神公司与DRS公司共同开发的“炮长主瞄准镜”,车长则采用法国赛峰公司的模块化先进稳定型瞄准系统,集成有雷神公司的第三代改进型前视红外系统,拥有良好的夜战观瞄能力。
此外,该车在车体正面与后部还装有新的DVE-W驾驶视野增强仪,宽视场角达107°,可有效提高车辆态势感知能力。为了对抗城市作战中的狙击手、反坦克手威胁,在炮塔后方安装有法国的声学传感器,可探测如狙击枪声和反坦克火箭筒发射声音,探测到的声音来源会在屏幕上显示,随后炮塔或武器站会自动转向威胁位置予以反击。

▲“狮鹫”II轻型坦克炮塔采用了M1A2主战坦克全套火控系统的改进版,并安装了105毫米线膛炮,未来有可能换成120毫米滑膛炮。
不过,相对于M8轻型远征坦克的空降能力,通用动力业公司以“狮鹫”Ⅱ为原型发展的方案战斗全重超过34吨,已经突破了重装空投技术的极限,因此不具备空降空投能力,而且由于体型较大只能够在C-17运输机中搭载2辆。
但是考虑到未来装备的主要单位是陆军“步兵旅级战斗队”而非82空降师,因此不具备空降空投能力并不会失分太多,而且4人车组也符合战场上美军坦克车组的编成习惯,M8轻型远征坦克的3人车组反而会让美军坦克兵不习惯。


优胜劣汰
作为一款战斗全重上限40吨的轻型坦克,两个方案虽然都拥有模块式装甲的安装能力,但仅凭自身装甲自然难以抵御战场上日益严峻的反坦克威胁。因此,在下阶段的测试和改进过程中,很可能搭载主动防御系统。
同时,目前两种样车均安装的是低膛压的105毫米线膛炮,面对T-14等新型主战坦克这种火炮并不具备太大的威胁,所以未来美国陆军有可能会考虑换装120毫米滑膛炮,M8本身就曾经搭载过XM-291型120毫米滑膛炮,而战斗全重更大的“狮鹫”Ⅱ也拥有此种能力,换炮能够大幅提升坦克火力,不但使其面对新型主战坦克时有一战之力,还能够发射威力更大的多用途弹药,具有更强的战场适应性。
在“狮鹫”Ⅰ概念车时就曾经装备了一门XM360E1型120毫米口径滑膛炮,该炮是下马的“未来战斗系统”(FCS)计划的遗产,也是现役“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使用的M256主炮的改良型,重量减轻约952千克的同时还能允许使用更高膛压的炮弹,同时还能兼容弹药数据链(ADL)。如果“狮鹫”Ⅱ型换装XM360E1坦克炮,那将可完全达到和主战坦克同级的火力。

▲ASCOD MMBT中型坦克采用意大利莱昂纳多公司HIFACT型炮塔,安装一门带炮口制退器的120毫米滑膛炮,“狮鹫”II也能够装备这个级别的火炮。
“机动防护火力”计划的功能实际上与美国陆军计划中的重型步兵战车项目在用途和功能上存在重叠,最近与M1A2D主战坦克搭配的最新型M2A4“布莱德利”步兵战车已经在进行测试,显然对于能够搭载步兵的步兵战车更加重要一些。所以,精明的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在推出“狮鹫”Ⅱ轻型坦克的同时还造出了“狮鹫”Ⅲ重型步兵战车,这是一辆配备50毫米机关炮和“铁拳”主动防御系统的重型战车,用于竞标美军“下一代可选有人步兵战车”(NGCV-OMFV)计划。
这样,如果美军选择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的方案,则有可能在步兵战车项目中也倾向于同底盘同技术的“狮鹫”Ⅲ。而如果美军将轻型坦克和步兵战车项目合并发展,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也能够有效应对。

▲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野心不小,与“狮鹫”2轻型坦克同期开发了装有50毫米机关炮的“狮鹫”3步兵战车,希望能够一口气吃掉美国陆军下一代轻型坦克和步兵战车的订单。
相反,采用旧技术的M8轻型远征坦克就带有太明显的空降兵色彩,并不完全适应美国陆军的地面装甲部队。虽然在过去一年中M8轻型远征坦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完善,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美军的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此文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我在2021年“士兵车辆评估”(SVA)刚开始时写的,当时我做出的判断也是美军最终会选择“狮鹫”II型轻型坦克,而不会要BAE系统公司的M8坦克,最近的报道印证了我的判断,看来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只要分析清楚了,就能够得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只是,对于老军迷来说,从XM8空降坦克到M8轻型远征坦克,这一型坦克与已经夭折的RAH-66“科曼奇”隐身武装直升机、A-12“复仇者”隐身舰载攻击机等项目已一样,是儿时的记忆,陪伴着我们一天天长大。相比前述的几种型号,XM8的挣扎最为长久,但最终还是败给了新生的竞争对手,看来是该放弃老旧设计思路,去博物馆安享晚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