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专访白一骢:未来制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应强求“出圈”

专访白一骢:未来制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应强求“出圈”
2019年09月10日 11:25 新浪网 作者 壹娱观察

  专访白一骢:未来制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应强求“出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娱观察(ID: yiyuguancha),文/冒诗阳。

  如今白一骢已经有了三重身份,编剧、制作人,同时还是制片公司灵河文化的掌舵者。他既站在创作前端,同时也是影视项目背后的商人,面对影视行业的困境、乱象和新的生机,他都有切身感受。

  白一骢参与了诸多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如《天龙八部》、《盗墓笔记》、《老九门》,其中大多经过市场检验。有人说他是爆款网剧的收割机,但面对网络时代不断变化的观众口味,白一骢实际并没有爆款方法论,每一个作品都要从零开始。

  网络文学大 IP 是影视剧的方便法门。这些内容已经经历了检验,更有卖相。但对于影视创作者而言,改编这些作品犹如是戴着镣铐跳舞。能够影视化的网文IP,大多已经拥有体量巨大的原著粉,他们既是影视项目的基础观众,同时也限制了影视的发挥。编剧需要照顾他们的期待,同时也要解决网文改成影视过程中的诸多不合理之处,两个目标经常不可兼得。

  但在白一骢看来,站在制作人的角度,当然需要为影视剧找到最好的“原材料”,网文大 IP 是,流量明星也是,他们都是爆款影视作品不可缺少的原料。但有好的原料,不一定意味着质量一定高,影视作品的质量需要体系保证。因此他不认可“流量失灵”,至少“失灵”并非“流量”之过。

  专访白一骢:未来制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应强求“出圈”

  ▲  《盗墓笔记》海报

  白一骢明显感觉到,抱着追星目的来看影视作品的观众越来越少,观众对影视的基本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失败的影视作品,流量明星并不是第一责任人,与之相反,他们急于摆脱流量标签,因此往往更关注作品的口碑。

  真正的责任还是在行业,影视作品的品控一直是问题。影视标准化的问题持续多年,管理模式的落后为创作者带来了诸多困难。影视行业仍然依赖经验管理,导致剧组的管理风格因人而异,每一个新项目都的参与者得重新开始磨合,团队需要将大量精力放在保障基本的品控上,合格线之上的创作大大受限。

  同样,影视公司也依赖于经验。一代创作者的崛起,往往成就数家影视大公司。但创作者新陈代谢的同时,影视大公司难免潮起潮落。这背后,影视大公司的体系能力始终没有形成,他们既不能保证持续的创新,也不能提供流程化的品控保障。

  无论是对“制片人中心制”的呼唤,还是提高编剧地位的抱怨,这些都只能治愈局部问题。解决影视制片痛点很难依赖一剂良方,需要渐进式的改良,让每个环节的创作者分工更明确是第一步,将经验变为有章可循的规则,最终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保障品控,让影视作品更容易达到合格线,降低创作者的操盘难度。

  影视行业从业者们期待变革,但又害怕改变。面对创作者,管理者对纪律的强调,往往会带来情绪上的反抗。如何找到标准化与创作者经验习惯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是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专访白一骢:未来制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应强求“出圈”

  采访实录

壹娱观察:影视公司潮起潮落特别快,一波创作者崛起或衰落,往往决定了几家大公司的兴衰,下一波作者可能成就了另外一些公司。您现在也是公司经营者,您觉得为什么影视公司不能保持持久的创新力?

  白一骢:这是无解的,因为影视它不像做手机,手机我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升级,不断的提升,但是影视不是,拍每一个戏都是从零开始,一个作者拍了一个戏今年特别火,不代表明年拍一个戏就会火,因为用户对于影视是选择性观看的,所以明年可能拍一个戏就砸了,影视公司成就任何内容的时候是落在个体身上的。

  比如说一个编剧默默无名,我们公司有很多这样的编剧和导演,突然拍了一个戏火了,他会觉得外面好多人给了我更多的钱拍那个东西,人就会马上散掉,我们过去整个行业没有流程、规矩的时候,大家不会觉得我一定要跟你合作,因为你的管理水平非常高,你能让片子保证在一个什么质量。

  专访白一骢:未来制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应强求“出圈”

  所以我们希望我们最后能有一套,能让我们的品控达到一般非常高的标准,你出来这个东西就是好的。

  我们国内有一些非常好的影视公司,他们过去有十几年的积累和沉淀,这是我们没有办法超越的,难道我们只能花十几年的时间去沉淀吗?

  不是,我们是希望我们在管理上提升,让我们的经验不用花十几年去沉淀,一个新人进到剧组,他接收的全是零碎的信息,他自己需要多少步记下来之后,才能把这些零碎的信息整合成自己能够接受的东西,很困难。

  而如果有一套系统产生之后,新人打开自己的工作流,就知道每天的工作是什么,他就知道我该做什么,我什么位置,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希望用科学的手段把经验这种东西传承下去,而不是积累很多年的经验。

壹娱观察:影视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白一骢:To C,除非自己有非常强的 To C 能力,有自己优质的观众群体,就愿意为你的系列买单。

  比如说我们自己做成漫威,或者是把自己做成独立制片公司,那就有议价权,否则没有议价权,这样正常下来平台基本上给供应商的价钱已经很低了,但是我觉得这是积极的,过去我们是议价能力决定公司的市值,但是现在必须是和平台合作。这个是未来大公司存在的价值。

  专访白一骢:未来制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应强求“出圈”

壹娱观察:您如何看待影视剧使用流量明星?您认可现在的观众对流量明星审美疲劳,以至于流量失灵的理论吗?

  白一骢:这个我从来不认可,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做一个产品,就需要选择最热的题材,选择最好的原材料,这个是正确的思路,我觉得这个思路本身是没有错的,在影视项目上也是没有错的。

  其实没有一个流量演员会完全抱着挣钱的目的来参演影视,而不在意质量,其实他们反而更想要质量,他们急于摆脱自己身上的标签。

  但是这个市场需要给他足够的时间,需要给他这样的过程承担,流量不是罪。更重要的一是流量艺人是否愿意提升自己,第二我们的资本是否愿意给流量演员足够的时间去创造,影视项目也需要流量。

  但是行情也确实在变化,早期的时候,观众可能会觉得某个明星在,作为他的粉丝会去看一眼,但是到今天市场论证了这一点,不要管你是不是流量,内容本身是很重要,我能不能接受这个内容是很重要的。

壹娱观察:网文大IP改成影视,会限制编剧创作的空间吗?

  白一骢:肯定会限制,因为有很多东西不能动,粉丝会非常在意,但是网络小说有时候往往非常长,而且往往都是写几章火了之后再接着写,你梳理完之后,不管多大的 IP 都有 Bug,但是写的时候可能就会忽略这个问题,但是这种东西不影响这个作品本身的成就,但做影视的时候会涉及一些问题,你要不要修复我们要考虑这样的问题。

  专访白一骢:未来制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应强求“出圈”

  ▲  《老九门》海报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时代不一样,改编的好处就是你有一般比较完善的体系。

  还有一个问题,大部分的网文基本上是5000字一更,这5000字一更需要把内容表达完善,其实你拍影视的时候,我们是一个连续剧,我们不是一小段的东西,而网文里面有很多是重复的。

  到下一个境界的时候,跟上一个境界套路实际上是差不多的,只是环境变了,拍戏的时候老是用这种方式去变化的话,肯定是有问题的,这也需要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

壹娱观察:您参与过很多网文项目,改编时您怎么照顾原著粉的情感?

  白一骢:其实需要照顾,我们选择 IP 的时候,往往选择的是内容,内容好我去购买过来,如果它是一个大 IP,其实他买的时候是用户基础,因为你已经有那么多人看你的书了,你通过你的文学角度已经论证了你的拉粉能力了,我把你转换成影视就是安全的,自然会有很多人过来看。

  首先第一个我们肯定要兼顾原著粉,但是中间有很多问题,是原著粉不能去理解制作者的问题,因为影视化涉及到两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这个东西能不能拍,因为我们会遇到很多东西但是是不能拍的,一些行业不允许的是不能拍出来的,我们必须规避;第二个我们能不能拍得起,因为有很多大玄幻描述画面太庞大了,是拍不起的,预算支撑不了。

  所以最后必须要做两个改编,一个是通过性改编,我们能不能让这片子确保最后能够符合播出的要求,第二个就是我能不能按照我的预算把它拿出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势必会导致原著粉丝觉得这个地方跟我想的不一样,因为他喜爱这个作品,他会要求苛刻。同时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鞭策,同样也需要相互理解。

壹娱观察:现在很多网文IP,是原著作者自己在主导剧本改编,但他们往往缺乏经验,做出来的剧褒贬不一,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原著作者参与影视化改编有问题吗?

  白一骢:我觉得没有问题,作者本身去参与编剧这个事是一个好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因为原著去改的时候,有一种对待自己孩子的情怀,会稍微失去客观。

  我觉得好的原著作者可以跟编剧一起工作,把自己的期待、要求传递给编剧,编剧用影视化的语言转化。

  目前这种模式磨合比较好的是《花千骨》,当时的原作者和当时的编剧完成这个作品,既保持了原本作者的认知和要求,同时也能够解决影视化的问题,像我们跟《老九门》的时候,作者和编剧们也是一起工作,你把最重要的东西告诉我,有些地方我必须要这样改,你给我想一招,这种交流比较好。

  专访白一骢:未来制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应强求“出圈”

  ▲  《花千骨》剧照

  有一些,我自己没有经历过,但是我知道有一些原著作者可能会过于固执要求自己的东西,稍微有一些问题。

壹娱观察:您有自己的网剧爆款方法论吗?能预先判断哪些剧能成为爆款吗?

  白一骢:不能,完全看运气。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早些年还可以,现在不行了,因为早些年的时候,比如说互联网刚刚起来的时候,你还能通过一个片子、题材、类型观察它,但是现在它的产品多了,用户又特别的分散,你不知道哪个东西会让用户觉得特别好。

  而且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越来越的是更年轻的用户,他们的审美趋向跟我们习惯的90后又发生变化,我觉得未来是越来越个体化,大家喜欢的东西不会那么雷同。

  我觉得圈层的概念在未来是很关键的一点,其实我们不用强求出圈,一个作品把一个圈层打透就很好了。

壹娱观察:您觉得过去的时代对于作者更美好吗?

  白一骢:我们以前有一个词叫万人空巷,其实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过去有个很致命的问题,片子太少了,同时很多人就进不到这个行业来。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没有互联网,现在小孩出来之后就有互联网,很幸福,像我公司很多导演就是拍这种小的片子,我们的时代不一样,没有这样的渠道,所以我觉得对于创造者来讲不用担心,也不一定要做一个东西就万人空巷。

壹娱观察:您觉得比起日韩、欧美,中国的影视行业,编剧是不是在影视项目中话语权太弱?您现在是不是已经不面临这个问题了?

  白一骢:我也面临这个问题。如果我还单纯是编剧的话,我话语权就会弱,之所以我现在不面对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不单纯是编剧了,更多时候是制作人,是身份的改变解决了话语权的问题。

  专访白一骢:未来制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应强求“出圈”

  我们看欧美、日韩,编剧往往是一个项目的发起人,编剧想好一个题材之后,项目的出发点实际上是编剧手里。同时他们的编剧都有另外一个身份,要么是监制要么就是制作人。

  而中国的项目往往是制片人在发起,制作人筹备,听说视频网站想要什么什么题材,找一个编剧写一个这样的题材,这样一来编剧只是委托创作人,剩下的部分都是制作人在解决问题,那么编剧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话语权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的工作并不是我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也不是项目的所有者。

  那编剧要改变这个问题,就是我自己写一个特别牛的剧本,我跟别人要去,想要我的剧本花多少钱买,这个项目我说了算,但是没有这样的案例,有过一些导演自己写过剧本很好,这种情况也有的,但是没有编剧拿这个东西。

  我以前做编剧的时候,为什么这个发布会都不让我去,你不去实际上是保护你,你谁问编剧,都是问演员,最后主办方好心要是说让你说两句,那个时候人家不搭理你,所以我觉得编剧的主要身份,地位的改观并不是因为编剧不好,因为你在剧组确实没事干,你进到剧组拍摄中,你跟导演说不该这样拍,导演说你是谁啊,如果你的身份是项目的发起人,导演说你说的是,其实人永远是这样的,他是根据你所掌握的,你是不是对这个片子有一定的奉献。

  话语权带来的是对结果的负责,所以我觉得,编剧如果想要话语权的话,我们这个行业还是比较尊重的,当然也有例外,第一这是少数,第二这是双向的,有时候受了委屈,都会出来喊两句,你事后想想,他是在一个矛盾之间产生的。

壹娱观察:现在行业推崇的好莱坞模式,制片人中心能解决问题吗?

  白一骢:这个肯定是有好处的,因为我们过去很多确实是接近导演中心制,其实美国也是,这是一个核心,但是问题在于如果盲目的推行会带来一个灾难,你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系统。我们的问题是品控,创作者消耗了巨大的精力,来维护影视项目达到合格品质,比如60分的程度上,但60分是可以配一套系统的。

  导演权利大没有坏处,但同时也可能造成盲目的浪费,那其实就是因为滥用权利,可能一个想法试错,就会耽误很多的时间,但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流程,责任到人,来做好这个事。

壹娱观察:行业视角或互联网公司推动的标准化,在影视剧组中是否会遇到匹配度的问题?

  白一骢:这是最大的问题,它涵盖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我们行业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对话机制。

  换句话说,你在好莱坞,创作语言是统一的,但是国内的话,连编剧的行文格式都不统一,甚至有些编剧会排斥这个事。又比如说美术画图,有的作者喜欢这样画,有的可能有是另一套体系,最后合不到一起去,很多人看到设计图之后不知道渲染图什么样的。

  我们现在所有的语言是不一样,每个剧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管理的语言,每一个制作团队也都有他的语言。这些都导致我们无法形成真正的标准格式,因为大量的东西接口不一致,每一个环节都不一样,最后都会变成经验管理,这是需要统一的过程。

壹娱观察:您对分账剧是什么态度?能解决影视制片行业的痛点问题吗?

  白一骢:我觉得问题还是在视频平台,究竟是要做分账,还是做会员模式。因为我们制片方只是供应商,但是平台不是供应商,它跟我们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看的是我的单品是不是能创造价值,平台看的是整个大盘的成本和利润,如果你有非常好的网红产品出现了,但不愿意一块推,因为这样冒险性太大了。

  专访白一骢:未来制片公司核心是To C,作品不应强求“出圈”

  我觉得这是双方立场不同产生的矛盾点,这个矛盾点怎么去破局,这个是一个难题,目前不知道,可能未来我们会找到方式,但是我个人觉得 To C 是一个出路,但是目前这个事有点遥远。

壹娱观察:您如何看待影视行业的资本寒冬?

  白一骢:很多资本像炒股一样,行业热就进来,寒冬来了就走了。而我们是根植在这里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讲还是好事,热钱走了,最后剩下的公司是真正能够生产内容的公司,这样市场也会好一些,反倒是我们推进很多事情的成本会比以前低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