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演唱会:从“我想听”到“我要唱”

演唱会:从“我想听”到“我要唱”
2024年05月08日 11:06 新浪网 作者 媒体速报

  转自:光明网

  【观者有心】

  作者:钟海松(福建省委党校教师)

  近两年,随着演唱会遍地开花,一个有趣的画面在很多演唱会现场反复上演——大合唱。

  虽然演唱会变大合唱并非最近才有的新鲜事,但是相关视频、话题不断刷屏,频频引发热议,越来越多的人把能否大合唱作为看演唱会是否尽兴的衡量标准,而且为到现场参与大合唱而掀起背歌词的热潮,这在以往并不多见。这一文化现象当然受到传播媒介迭代升级容易引爆热点的影响,但是其背后还蕴含着更深层的原因。

  从观众角度看,他们之所以喜欢现场音乐,很大程度上缘于现场音乐的沉浸感、参与感和互动性。当前,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反映在演唱会领域,不仅仅是“我想听”,还多了“我要唱”。相比于过去单向被动接受演出,现在的年轻观众在现场演出中,已经不再满足于“听众”“看客”的定位,他们更希望成为演出的一部分。他们想要通过大合唱实现情感的表达、压力的释放和情绪的宣泄,达到自我“充电”的效果。

  研究表明,听别人唱歌会触发大脑皮层的镜像神经元,控制机体像镜子似的进行模仿。平时,人们听到熟悉的旋律尚且会跟着哼唱,演唱会现场音乐一响,跟唱的冲动是难以抑制的。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演唱会变大合唱展现了“群体心理”的典型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时,会感到自己的力量无限增强。这也恰恰解释了一些平常比较内敛的人,进入演唱会现场后也能跟身边的人一起放声高歌。有人通过现场视频对比过同一位歌手不同阶段演唱会上观众的反应:十年前,观众挥舞着荧光棒,想唱而欲言又止;如今,音乐一响,观众就迫不及待地大合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加充满朝气,更敢于表现自我,也更懂得享受音乐。

  观众看演唱会还带有一定的社交属性,现场观众之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尽管互不相识,但是有着共同的爱好和音乐品位。当演唱会音乐响起时,一个群体的共同记忆被瞬间激活,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他们在合唱中,或缅怀青春,或激扬梦想,在强烈共情下享受着最纯粹的歌声。相关专家指出,合唱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让快乐激素迅速占据身体的高地。正如一些网友所说:演唱会变万人大合唱,快乐也会增加一万倍。

  从歌手角度看,演唱会变大合唱与歌手的观众基础和作品传唱度息息相关。不难发现,凡是演唱会变大合唱的歌手,无疑都是“金曲制造机”。多年来,这些歌手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并在传唱中积累了稳定而广泛的受众群体。他们的音乐通常都有一个共性,朴实无华却直抵人心。观众喜欢这样的演唱会与追星有着本质区别,他们不是盲目地追求明星的颜值和流量,而是更多地奔着熟悉的音乐而去。因此,演唱会现场才会频现“军训式”齐声大合唱。

  演唱会变大合唱,还因为演唱会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有仪式感的、放松而快乐的沉浸式空间,让观众走进现场,既能放松身心,又能安放灵魂,在音乐中找到自我。更重要的是歌手通过表演与互动,与观众建立了一种真诚而又自然的默契,你唱我和,或者我唱你和,共同完成了一场和谐的、精彩的、热闹而不失庄重的音乐表演。

  可以说,演唱会变大合唱充分体现了音乐的本质,它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陶冶、给人以欢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换句话说,这样的演唱会不仅在艺术上是成功的,而且是符合广大观众内心期待的。当他们嘶哑着嗓子走出场馆时,那种获得感、满足感溢于言表。这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演唱会变大合唱带来了哪些启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以注意?

  首先,经典永不过时,哪怕是流行音乐,只要是好作品也会在不同时期焕发新的光彩。近两年演唱会最火的两组歌手分别提出过一个问题,一位歌手面对年轻观众问道:“我创作这些歌的时候,你们还没出生呢,为什么都会唱?”另一组歌手则感慨道:“这首歌十年前没火,今天为什么在年轻人中火了?”他们的问题恰恰说明了好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好作品是金子早晚会发光。

  其次,音乐人要靠自己的作品特别是精品安身立命。实践证明,一些靠着炒作火起来的流量歌手,演唱会表象再火爆,没有过硬的作品,他的火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而那些“金曲制造机”,哪怕沉寂了很多年,当熟悉的旋律、经典的歌声再次响起时,依然能激活一个时代的记忆,引发万人大合唱。

  再次,观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音乐作品的最高标准。演唱会变大合唱,前提是观众对作品耳熟能详。作品好坏,演出成功与否,观众说了算。这也反过来激励着广大音乐人,既要专注于音乐创作,持续推出精品,又要做好演唱会策划,通过精选曲目及精彩的表演,向观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随着演唱会变大合唱掀起热潮,今年以来,不少歌手开始有意模仿,带动观众大合唱,但是有些演唱会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前不久,某歌手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唱会上,只唱了半小时歌,其余时间多用于聊天互动、乐队伴唱,最终引发观众不满,集体高喊“退票”。这一事件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观众自发大合唱与歌手为偷懒而要求观众大合唱是两码事;大合唱是歌手与观众之间的一种默契,不是刻意为之,滥用煽情伎俩可能会适得其反;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演唱会是否用心,他们最有发言权,相关各方决不能糊弄观众。

  当然,演唱会作为大型集体活动,观众从“我想听”到“我要唱”的转变,参与和表达的愿望更加强烈,对各方也会带来一定的考验和挑战。相关部门、管理方、组织方等既要加强安保、应急等硬件措施,还要营造理性、友善的软环境。通过演唱会前的宣传、提示,引导观众遵守规则,文明表达。在演唱会流程设置中,要多一些正面、温和的互动,让观众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08日 13版)

  [ 责编:孙琦 ]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