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信邦制药

今年48岁的葛先生平时身体没什么大恙,却有个难言之隐,就是每次开会只要一上台,立刻感到腹痛难忍,必须要去厕所。一开始是自行口服止泻药,但症状改善不显,折磨了近三年后,在朋友推荐下,葛先生找到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专家,经过相关检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几个疗程的中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现继续口服中药调理,再也没有出现一开会就要上厕所的尴尬。
专业指导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驻黔专家团队
✦
•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病状,其病因和机制还未明确,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学异常和神经系统异常都可能导致发病。同时,该病可能是急慢性感染性胃肠道炎症后的结果之一,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精神心理障碍会加重症状。

✦
•
我国的普通人群中,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约在1.4%~11.5%,但由于许多患者未就医,实际数字可能高于此。这种病症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均有发生,但以中青年(18~59岁)更为常见,老年人(≥60岁)的患病率有所下降。女性的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
•
IBS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排便异常,伴频率(或)大便性状改变。腹痛一般发生在下腹部,忽隐忽现,常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此外,可伴有如消化不良、胃灼热、反流等上消化道症状;或乏力、尿频、尿急及痛经等肠外症状。常见类型包括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也会反复发作。中医认为该病归属于“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治,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具体体质和症状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01
肝郁脾虚型
主要治则是疏肝健脾,常用方剂是痛泻要方加减,适用于腹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
02
肝气瘀滞型
主要治则是疏肝理气,常用方剂是柴胡疏肝散加减。
03
脾胃虚弱型
主要治则是健脾益气,常用方剂是参苓白术散加减。
04
寒热错杂型
主要治则是平调寒热,常用方剂是乌梅丸加减。
05
大肠燥热型
主要治则是清泄湿热,常用方剂是麻子仁丸加减,主要用于便秘型的肠易激综合征。
除了中药调理,可同时配合中药外治,如:
1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穴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胃肠痉挛,对于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腹部不适有较好的效果。
2
腹膜按摩:腹膜按摩由医师在患者腹部施加轻柔而有节奏的压力,每次约5-10分钟。腹膜按摩能促进胃肠道蠕动,缓解因肠易激综合征导致的腹部积气和疼痛。
3
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特定穴位并贴上药物制成的贴片,一般持续数小时至一天不等。通过经皮吸收作用于相关经络腧穴,发挥其解表清里、调和营卫之效用,从而达到祛邪扶正目的。
肠易激综合征在治疗的同时,还要克服心理障碍,调适情绪,平时多听舒缓的音乐,缓解压力。饮食上要少摄入咖啡、牛奶、豆浆、红薯、苹果、葡萄等产气多的食物;适当补充蔬菜水果;建议食用山药、薏米煮稀饭,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忌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平时可以喝些玫瑰花茶,达到疏肝解郁的作用。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驻黔专家
陆玥琳
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理事,全国名中医单兆伟工作室成员。

擅 长
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食管反流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胃肠道息肉、慢性便秘、慢性肝病及胆胰疾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