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AI医生看病靠谱吗?丨快问快答

AI医生看病靠谱吗?丨快问快答
2025年03月26日 13:15 新浪网 作者 资讯动态

  转自:经济日报

  “AI+医疗”作为一种新兴模式,正在悄然改变医疗行业的格局。医生们开始使用AI作为辅助诊疗工具,病人也开始用AI进行初步问诊。目前,AI在医疗诊断领域已经具备哪些能力?它是否会取代医生?普通人询问AI大模型看病,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

  问:目前,AI在医疗诊断领域已经具备哪些能力?

  答:日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正式发布国内首个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基层版和专家版“AI儿科医生”也同步上线。这个存在于虚拟世界里的“儿科医生”承担的角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专家的临床科研助理,帮助医生快速获取最新科研成果和权威指南;另一个是辅助医生进行疑难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人员在AI儿科医生的系统中输入病历,屏幕上就反映出专业诊断建议,包括最可能的诊断、需排除的鉴别诊断、需完善的检查等,相关建议与专家组会诊结果吻合度较高,有时AI儿科医生还会通过患者病历报告里的某个单项指标,给治疗方案增加特别提示。

  北京儿童医院人工智能大模型探索并非个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采用AI技术研发的“急诊卒中单元”,可以将患者从入院到接受治疗的时间压缩至20分钟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目前所有科室均已接入DeepSeek大模型,将在智能辅诊、临床科研、医学教育、行政及后期管理等方面提升工作效率。

  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医院正引入AI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与医疗资源管理等领域。

  问:它是否会取代医生?

  答:目前来看,AI还不会取代医生。业内专家表示,医生面对复杂病情的综合判断和经验积累以及面对面的人文关怀,是AI无法替代的。AI缺乏和家长、患儿的互动,而医生在诊疗的同时,还能传递医学的温度。

  一张处方,不仅意味着对症下药,背后还有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医生是诊疗过程的把关人,如果出现误诊,医生本人需要承担责任。尽管AI能为医生分析病例、拓宽诊疗思路提供帮助,但它并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因此,从法律与伦理角度看,它目前不能替代医生,更不能为患者开具处方。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生应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

  问:普通人询问AI大模型看病,需要注意什么?

  答:拿起手机打开AI就能看病?!需要警惕的是,AI大模型在生成内容时会有AI幻觉,即编造信息的现象

  AI幻觉现象已被不少网友发现,有人发帖表示,在用AI进行文献分析时,答案里会出现一些查无此文的文献;有人发现,AI会把一本书的作者安到另一个人的身上;还有人发现,AI给出的答案存在上下文不符、逻辑不一致的现象。

  在临床使用中,AI偶尔会犯一些啼笑皆非的错误。比如,临床影像学的变化极为复杂,有时所看到的可能是无诊断价值的“干扰信号”,而AI却可能将其判断为病变。还有一些用户在使用DeepSeek协助生成内容时,也发现它存在杜撰医学名词出处、虚构参考文献等情况。

  对于普通人来说,AI的使用效果则更为复杂。AI的诊断高度依赖用户输入的信息,而普通人往往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和表达能力,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是一大挑战。如果输入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AI的诊断结果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甚至给出完全错误的建议。因此,在问询的过程中,对AI提供的信息需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理性分析应用,不能过度依赖

  来源/综合经济日报(记者:吴佳佳)、广东科普微信、半月谈微信

  编辑/万政、王俊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