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六里投资报
3月26日,姜诚管理的中泰星元、中泰玉衡等基金披露2024年报,姜诚的完整持仓得以浮出水面。
总体来讲,姜诚管理的7只基金,在2024年普遍拥有不错的回报,
表现最佳的是中泰红利优选和中泰红利价值,这两只基金在2024年全年回报均超过30%;
其余的5只基金,回报也都在10%以上。
今年以来,科技成长异军突起,去年领先的红利表现相对落后。
姜诚的风格虽然不能用“红利”一个标签来简单概括,但整体而言仍然偏价值。
即便如此,对比各大红利指数今年以来的表现——
截至3月25日,上证红利指数、红利低波100、红利质量全收益年内分别下跌3.49%、1.92%、0.39%;
姜诚的7只基金中,仅中泰玉衡略负0.01%,其余均保持为正回报。

数据:choice,截至2025.2.25,下同。
从这7支基金的年报来看,投资报(Liulishidian)提炼出如下这几大特点:
1、姜诚总管理规模有所回落,
截至2024年末为135.80亿元

投资报数据显示,到2024年三季度末,姜诚的管理规模达到了149.82亿元,近150亿大关。
从份额来看,四季度内,中泰星元、中泰兴诚、中泰兴为、中泰元和均遭遇了一定幅度的净赎回;
尤其是中泰元和,份额在四季度下降了26.68%,降幅不小。
2、股票仓位有所下降,
多只重仓股被予以减持
对比2024三季度末,中泰星元、中泰玉衡、中泰兴诚、中泰红利优选和中泰红利价值的仓位均有所下降;
尤其是中泰星元和中泰玉衡,在2024年末的仓位均下降到了85%出头,对比前期下降较为明显。
从结果来说表现如此,但在成因上,姜诚在年报中将其归结为一种“被动应对”——
“在支撑长期价值的因素未发生明显变化时,股价越低买得越多,反之则反”。
也因此,结合姜诚的整体组合来看,其持有的多只重仓股在下半年有一定幅度的减持,比如前期涨幅较高的美的集团等。
“组合整体仓位在一季度末最高,年底略低于一季度末,正是这种‘被动应对’的体现。”
尽管仓位较前期有所下降,但从姜诚7只产品的整体仓位来说,依然是不低的一个水平——
中泰星元和中泰玉衡在85%出头,而另外5支均在90%以上。
姜诚也在年报中表示,“这表明我们对当下组合的长期潜在回报率保持乐观,没必要畏首畏尾。”

3、组合保持高集中度,
各基金有效持仓均不足20只
2024年全年,姜诚组合依然保持着惯有的高集中度特点——
往往前十大的集中度超过70%,也因此单只基金的有效持股数量甚至会不足20只。
2024年末,中泰星元、中泰玉衡的前十大集中度均为70.9%,在股票仓位为85%的情况下,相当于前十大占据了超过八成的股票持仓比重。
同样,因为持股集中,即便是“腰部股”中排在最末的个股占比也在1%上下,而最为靠前的个股权重甚至能达到5%。
4、平均换手率仅62%,
无新进买入标的
从持仓看,姜诚的7只产品并非复制策略,不同的产品之间持仓差距较大;
因此,尽管单只产品的有效持仓数量多在17只、18只左右,所有基金的整体组合加总却有近40只有效持仓标的。
具体而言,对比2024年中报时的持仓,姜诚在下半年没有新进买入的标的;
结合换手率来看,Choice数据显示,姜诚7只基金在2024年全年的换手率平均仅有62%,
中泰兴诚甚至只有45%,中泰兴为和中泰元和相对较高,但也只有80%出头。
5、股价越低买得越多,反之亦然
增持华鲁恒升,清仓财险宁德唐山港
从增持比例来讲,幅度较大的包括泸州老窖、思瑞浦、海信视像、健盛集团、华润置地、华鲁恒升和五粮液。
这之中,尽管有所增持,但泸州老窖、思瑞浦和五粮液上的持仓仍旧非常轻;
而真正在原有重仓的基础上继续加仓的标的,是华鲁恒升。
以中泰星元为例,从2023年四季度开始,姜诚对华鲁恒升开始逐季加仓——
2024年全年增持了1000万股以上。
而华鲁恒升也是姜诚的重仓股中跌幅最深的一只——
2024年全年下跌18.91%,尤其是在四季度,单季度内跌了16.40%。
而姜诚的动作也正如其所说——“在支撑长期价值的因素未发生明显变化时,股价越低买得越多。”
反之亦然,姜诚减持幅度较大的个股,多在2024年涨幅良好:
粤高速减掉了62%,全年上涨82.89%;
中国神华A股减持57.8%,全年上涨46%;H股减持36%,上涨34%;
美的集团减持28.6%,全年上涨42.74%;
招商银行减持25.3%,全年上涨49.77%……
同理,被清仓的中国财险、唐山港和宁德时代,也在2024年全年涨幅不小,这三只个股分别上涨了42.41%、41.14%、66.92%;
姜诚在中国财险上的持有时间不短,最初在2021年上半年买入;
可以看到,中国财险的股价在2021年以来一路震荡上行;

在持有的过程中,随着股价的上涨,姜诚有数次减持:
最初在2021年中持有456.6万股,2021年下半年卖掉了127万股,
2022年上半年又减掉了103.2万股,2023年下半年再度减掉103.2万股,
直到2024年下半年减掉最后的123.2万股。
从最初持有时算起,这只个股在姜诚持有期间涨幅超过200%。
另一只被清仓的个股是唐山港,
姜诚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持有,在2023年上半年大笔增持,然后在2024年上半年减持了大部分,直到下半年全部清仓。
结合股价走势来看,姜诚在这只个股上应该也有不错的收益。

6、银行股收获满满,
从A股向H股切换
从2023年上半年开始,银行就是姜诚整体组合的第一大重仓行业。
姜诚持有的个股主要是四只,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
在红利风格领跑的2024年,银行也是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全年涨幅最高的行业,年内上涨34.49%。
而姜诚持有的这四只银行股的A股来讲,工行、农行涨幅均在50%以上,建行和招商银行也有40%以上的涨幅。
值得注意的是,姜诚在工行、农行和建行这三只个股上做了一个A股切换到H股的动作——
工行、农行和建行A股分别在下半年被减持28.98%、46.25%、20.64%;
相应地,这三大行的H股则被增持了20.84%、23.40%、23.18%。
而招商银行只买了A股,同样也被减持了18.24%。
7、决策基于称重,
而不是趋势
姜诚的年报“小作文”素来不长,这一次也是从其对投资本身的思考出发:
我们看到实际GDP增长并不弱,但名义增长慢于实际增长,企业利润相对更慢。
我们推测,这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或许是长年高资本投入导致的一些产业供需失衡,
终端消费者最为受益,投资人相对吃亏,蛋糕持续在变大,蛋糕的切法也在变。
这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体现企业竞争力的α,而不是需求端的β,
因为没有哪个行业的需求能够长期高增长,保证长期利润的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保住底线利润的也是企业的竞争优势。
所以,尽管我们组合中的若干标的也遭遇了基本面压力,但退潮过程中也体现了更明确的优势,
这让我们有勇气继续持有,甚至越跌越买。
我们的决策基于称重,而不是趋势,也不具备预判趋势的能力;
我们更担心的风险,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褪色和行业的竞争格局恶化,而不是利润增长失速。
总之,我们觉得目前的组合“分量十足”,虽然不知下个季度的利润如何,但相信时间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