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读
◆2025年4月20日晚,第三期《多角荟——AI赋能中医诊疗的机遇和挑战》在“东方蓝宝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演播厅举行。活动邀请了国医大师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舒静、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工智能学院名誉院长杨华元、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潘晶、以及中信证券全球医疗健康行业组联席负责人张军,共同探讨AI技术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路径。
2025年4月20日晚,第三期《多角荟——AI赋能中医诊疗的机遇和挑战》在“东方蓝宝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演播厅举行。本期节目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东弘海派中医药研究院协办,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健康服务专委会、上海市医学会生物医药转化分会、第1医学频道、新源转化医学中心承办。

本期聚焦“AI与中医诊疗的跨界融合”,汇聚AI赋能中医诊疗、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及金融投资等领域专家,邀请了国医大师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舒静、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工智能学院名誉院长杨华元、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潘晶、以及中信证券全球医疗健康行业组联席负责人张军,共同探讨AI技术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路径。
过程中嘉宾们围绕“AI赋能中医诊疗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讨论,既肯定了AI技术在提升中医诊疗效率、标准化水平及国际化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也探讨了数据壁垒、跨界融合、临床验证等现实挑战。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从资本助力到政策支持,嘉宾们各抒己见,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相结合,共同描绘了AI赋能中医诊疗深度融合的未来图景。

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严世芸作为AI赋能中医诊疗标准化与国际化的领军人物,在AI赋能中医诊疗传承、创新与发展领域贡献卓著。严教授强调,“守正中医诊疗的思路决定高质量活态传承诊疗系统软件的形成与产出”,只有坚守中医核心理论,才能确保AI技术在AI赋能中医诊疗中的应用真正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而非简单套用现代医学模式。
随着AI技术在中医诊疗中的普及,中医师的角色需要从传统模式向“人机协同”方向转型升级,中医师需要提供符合中医临床思维的诊断方案、临床路径等,以供AI的反复训练以及验证评估,并纠偏扶正,处理AI的“模糊地带”(如复杂证候鉴别、情志因素评估),建立人机协作流程标准,制定AI应用规范。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工智能学院名誉院长、上海领军人才、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杨华元从医工交叉融合视角,探讨了如何推动AI赋能中医诊疗智能化、标准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要在现代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加大诊疗仪器创新发展的力度,让传统中医技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只有不断升级中医诊疗设备,突破传感器精度、算法模型等关键技术,才能推动中医从经验医学向“可测量、可重复、可验证”的现代化医学迈进,最终实现中医诊疗的智能化、标准化发展。
中医院校培养医工融合的跨学科交叉人才,一是要优化学科专业的布局,构建“中医+X”的融合生态;二是要创新培养模式,打造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蓄水池;三是要深化教学的改革,构建数智化的课程体系;四是要强化产教融合,搭建立体化的实践平台。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潘晶作为企业界代表,分享了AI在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趋势。他认为,“AI智能产品落地医疗场景面临诸多挑战”,但AI仍将成为医疗发展的新引擎。传统的不一定是过时的,AI的出现,可以从源头出发,对中医文献进行语料再整合,这是一个创新点,也是一种产业应用。
潘董事长分享了创业的初衷。他表示,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方面做得很好。医疗行业“卷”,但服务水平参差,好的服务供不应求,钛米希望通过机器人赋能医疗费服务,并将其标准化。然而,临床医学在一个时间点上是很难分辨对错的,所以就不妨回归经典,国医大师是传承的集大成者,用其历史的经验(“语料”)来作为数据基础构建模型,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模型的质量,通过和中医药大学严世芸大师进行合作的“数字分身”,也是希望借助科技的手段赋能传统中医。

中信证券全球医疗健康行业组联席负责人、董事总经理张军主导了联影医疗、以岭药业等数十家医疗企业A股/港股上市,他从资本视角分析,指出“技术水平影响市场容量,商业模式受制于制度环境”。AI赋能中医诊疗的市场前景广阔,但需政策支持、行业标准完善及商业模式创新,才能真正释放产业价值。传统互联网医疗的瓶颈,是无法有效解决医疗资源的稀缺性。中医传承的痛点是传承和经验的扩散,若能创造出契合制度环境的商业模式,就会创造出更大的市场需求。
一家中医AI公司若想成为独角兽,可能需具备以下要素:一是具有领先的前沿技术,二是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三是具备持续产品创新能力,四是拥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五是要和临床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就有机会成长为真正的独角兽企业。

访谈主持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舒静在节目中指出,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特别是随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AI赋能中医诊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数据标准化、技术适配性等现实挑战。AI技术正在深刻变革中医诊疗模式:智能舌诊、脉诊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提升辨证精准度,但仍需突破个体化差异的识别瓶颈;AI辅助开方系统基于海量经典医案优化治疗方案,但如何平衡算法逻辑与中医整体观仍是关键课题;互联网医院结合大模型智能问诊,让优质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人群,但也对设备、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她强调“传承发展,守正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动”的核心观点,并介绍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在AI赋能中医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展现了高校在推动AI赋能中医诊疗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
直播过程中嘉宾们的发言深入浅出,观点独到,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和讨论。通过本期访谈我们看到,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AI赋能中医诊疗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多角荟》第三期的成功举办,不仅为AI赋能中医诊疗领域搭建了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更为推动AI赋能中医诊疗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I赋能中医诊疗将以更加科学、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多角荟》——“陆家嘴对话”之产医融合访谈栏目,打开多元视角,邀请国内顶尖科学家、医学家、企业家、金融界等行业领袖参与访谈,让每位嘉宾从各自的深耕领域出发,深入探讨产医融合新动态、新趋势、新机遇,启迪医疗发展智慧,构建产医新融合之可能;同时引发成果转化新潮流的思考,创造产医融合成果转化新途径。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来思想交流、经验分享,共同推动产医融合和科研创新的发展。后续将继续邀请更多业内专家和嘉宾,为推动中国大健康领域的加速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陆家嘴金融网
文字:朱一卉
微信编辑:胡闻哲
(转自: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