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韩 雷
8月17日,是苏州市新能源汽车用铝合金/复合材料技术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每月一次会晤研讨的日子。这天,在江苏常铝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内,副董事长、总裁刘海山看到创新联合体提供的最新实验数据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相比上一代产品,公司这次新研发的动力电池结构件材料和电池用液冷板材料在强韧性、耐腐蚀性、导热性等关键技术指标上有明显提高,材料的晶粒组织在均匀性、尺寸控制等方面也明显优于传统材料。“这些指标的提升,能够大幅度延长新能源汽车用铝合金/复合材料的使用寿命,提升安全性,并扩大产品应用场景。”刘海山心里更加确信,此次新材料研发的方向是正确的。
从空调换热器用铝箔、汽车用铝材到新能源用铝材,常铝创始人张平始终将创新贯穿于企业产品持续的迭代更新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但仅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完成。”张平清醒地认识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浪潮中,唯有联合创新才能突出重围。
于是,常铝股份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慧金新材料等8家单位,成立了苏州市新能源汽车用铝合金/复合材料技术创新联合体,致力于研发用于新能源电池的铝合金材料,以此打破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降低下游企业的应用成本。
7月,该创新联合体入选了2024年度苏州市创新联合体立项项目,一同入选的还有由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苏州市长大隧道数智绿色盾构创新联合体、常熟市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苏州市海洋工程金属材料创新联合体。
创新联合体一般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与高校院所、各创新主体“拧成一股绳”,承担着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攻克行业共性技术难题的重任。与传统技术攻关组织模式相比,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具有更强的市场导向优势,能够更精准地识别技术创新中的“堵点”“卡点”和“难点”,从而集中力量展开靶向攻关,实现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为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根本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正是常熟当前所追求的。
以制造业起家的常熟,一直以来都非常清楚辖区内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强于技术研发能力,这导致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仍面临“卡脖子”的风险。因此,当地将科技创新视为“生存问题”来谋划,聚焦重点领域,持续推动创新联合体扩面提质。
重点领域即重点产业。自2022年启动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以来,常熟已累计建设苏州市级16家及常熟市级4家创新联合体,构建了“苏州立项—苏州培育—常熟培育”的梯队矩阵,基本实现了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全覆盖。从牵头单位类型看,波司登、常熟汽饰和常铝均为上市企业,正力新能为中国独角兽企业,其他大部分为专精特新企业,均拥有细分领域行业龙头地位,有力有效地带动了联合体的发展。
大家不仅“劲往一处使”地搞研发,还把“好东西”拿出来共享。在位于“苏州·中国声谷”的声学检验检测有限公司,消声实验室的底噪声能够低至-8.5分贝,被称为“全亚洲最安静的地方”。“这个消声室主要为汽车、建筑和电声等领域的企业提供专业检测服务。”公司负责人鲁强兵介绍,今年公司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严格审核,已具备进入国际一流实验室的条件,未来将为细分领域内的头部企业提供检测服务。
在创新联合体内,各成员单位按照公平、自愿的原则,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创新联合体章程(组建协议),其本质上属于市场行为。若要保障市场行为中各方之间的合作黏性,则需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为此,常熟市科技局围绕技术攻关、人才集聚等指标,定期组织专家或委托专业第三方对创新联合体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对于成绩显著的给予资金奖励,并支持申报建设上级部门创新联合体。同时,在技术攻关、载体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先支持创新联合体牵头及成员单位申报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
政策的精准扶持,让创新的种子破土发芽。江苏常熟汽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南京理工大学、长春富晟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紫荆桃李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组建了“智能座舱创新联合体”,围绕“5G+北斗”车联网模块、车载娱乐系统、智能座椅等方向的关键技术“抱团”攻关难题。联合体研发的第三代智能座舱驾驶室,在第二十一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和2024年上海、北京车展上,吸引了一汽大众、沃尔沃、小鹏等众多车企相关负责人的目光。如今,常熟汽饰已从原先生产门板的“单项选手”蜕变为顶尖的“全能选手”,去年实现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收获颇丰的何止常熟汽饰一家企业。去年,全市的创新联合体累计完成关键技术攻关超30项、申请专利超440件、集聚高层次人才超200人,带动龙头企业研发投入超20亿元、营收超440亿元,实现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由波司登牵头组建的苏州市高性能功能服装面料创新联合体,眼下正攻关“光热/相变保温纤维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已联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目前,项目正忙于产品试样,预计将在今年10月向市场推出一批“具有智能蓄热调温作用的极地功能羽绒服”系列成熟产品,填补国内高端功能保暖服饰的空白,满足极寒、户外、科考等不同消费场景的保暖需求,预计年新增营收约4亿—10亿元。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