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学历贬值和就业困境,从名校到职场的失落与反思

学历贬值和就业困境,从名校到职场的失落与反思
2025年03月25日 08:04 新浪网 作者 记经典时刻

  来源:奴隶社会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861 篇文章

Photo by Good Free Photos on Unsplash

  作者:景红,职场专家,亚洲知名猎头公司仲望咨询CEO,LinkedIn拥有340万+关注者。本文来自:景红空间(ID:JinghongJoyce)。

  上周,朋友介绍亲戚小 K 来找我看工作机会。

  几年前小 K 从天津名校本科毕业后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考入北京的顶尖名校读研,去年毕业之后,留在北京,短暂地从事过几份工作,但均未留任。

  他表示,自己向来成绩优异,特别对机器人,智能制造有兴趣,原以为即使在北京这样的首都,也算人才,这样的顶尖城市这么多的著名企业,找份高薪工作不在话下。然而毕业后,他却发现自己开始关注“普通家庭的外地人在一线城市如何立足”、“什么样的工作薪水高”,这类此前自认为与己无关的问题,甚至到了需要考虑考公、考编的地步,而这在过去是他颇为鄙夷的选择。

  小K对“在一线城市生存这么难,名校毕业也会走平庸的道路?”尤其沮丧。

  2025 年的毕业生也要加入这个大军,竞争更为激烈,他极为失落。

  不光小 K,我身边好些年轻朋友都遇到过毕业时工作难找,现实和理想差异巨大的现象。

  年轻人找工作一直都抱怨不好找,但 2024 年的就业市场形势可算严峻,2024 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 55.5%,这意味着近乎一半的大学毕业生未能找到工作。不少毕业生深感找工作之艰难,甚至有人在转正前遭遇 Headcount(公司计划招聘的人数)被取消的情况。

  2023 年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就业率 57.6%,再看 2020 年,高达 90% 的就业率简直让人怀念。国家为了毕业生就业也煞费苦心,毕业两年内的都算应届生。

  各地政府也在采取措施帮助就业,什么免费住宿,什么取消应届生身份的限制,什么扩大基层岗位等。

  可是,这么多措施正是因为当下找工作难,所以小 K 的遭遇在当下环境中实属正常。

  迈克尔·莫布森在《实力、运气与成功》一书中提到,大学刚毕业时,经济环境的每一分微小差异都可能产生复合效应。毕业时的社会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的收入就会减少 6%~7%。在经济衰退期毕业意味着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或多么努力,都会处于严重的劣势。

  因此,人生的起点可能会对终点产生巨大的影响。

  ▲ Photo by Faris Mohammed on Unsplash

  我与有校园招聘体量大的客户就他们对市场的感受进行了交流,得到的反馈是:

  国企央企备受青睐;

  海外招聘岗位众多,外语类尤其是小语种人才再度走俏,不过需驻外工作,且存在隐性性别要求;

  学历价值呈下降趋势;

  海归优势极速下降;

  本地生比外地生有优势;

  虽说二三线城市在发展,但非一线户籍的学生普遍还是希望留在一线,而非回到家乡,除非家中有相当实力的特殊家庭,或部分家在省会级城市的殷实家庭。

  上周我与人力资源经理 J 一同用餐,其所在的是一家位列世界 500 强的上海国企,席间谈及了本地生和外地生的相关问题。

  J 表示,今年除了极少数高管难招,大部分招聘工作变得相对轻松,特别是针对应届生的招聘。

  国企重视应届生的招聘,这是“亲生子”。像 A 这样的企业每年都会开展大规模的校招。十几年前,其招收的是复交的本科生,偶也有北大清华的毕业生;金融危机过后,逐渐只能招收到上海大学的本科生和一般院校的海归水硕;后来,就连招聘上海大学的本科生也变得困难重重,只能招收二本院校的学生和不入流海归生了。

  疫情之后,招聘水平又回升了,去年更是直接招聘 211 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仅招收 C9 高校的学生,海归只招了一个英国 G5 毕业的。

  今年招聘计划出来,都不要去校园宣讲,网站上投来应聘的均为 211/985 高校的研究生,且都是所在学校专业成绩排名前五的学生。一共有二十几位,其中虽然没有清华北大的学生,但其他优秀高校的学生皆有,海归不是名校根本不会再看。

  J 感慨:

1

  学历贬值

  2020 年之后入学攻读研究生的学生,随着经济形势下行,其学历的议价能力愈发薄弱。

  三年前本科生的薪资水平已然高于今年研究生的薪资,更不必说本科生在这三年间的成长加薪、收入积累以及岗位晋升等方面的优势。很多当年对薪水和职位不满去读研的本科生如今再去求职,很多岗位已经人满为患。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市场呈现出“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局面。

2

  外地生源求职更难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J 表示,上海的用人单位普遍对本地生源更为青睐。

  毕竟本地人相对稳定,另外隐秘的原因是现在上海用工成本太高,社保基数就要 7000 多元。

  国企薪水不高,但社保是给足的,每个毕业生成本有限,更不愿意给高于市场价的薪水了,现在国企也要讲成本收益的。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即便薪水稍低,本地生也能维持生活。

  对于外地生源,并非存在歧视,只是外地人,漂泊在上海生活着实不易,往往更卷,更努力些。

  重点在于,J 提到了职场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即便愿意接受低薪,奋力拼搏,短期内也难以取得显著成果。

  比如 6000 元的薪水在上海究竟能支撑多久?这点薪水养活自己已经不容易了,如果长期薪水不会有大涨的可能,一个没有隐形支持的外地人就会困难了。

  而上海本地人在上海无需承担租房费用,在家还能获得父母的补贴作为零花钱,如此一来,他们的生活容错率更高,心态也更为从容。

3

  现在毕业生还是和社会脱节

  现在资讯发达,学生早就不再死读书了,也知道找工作不易,大部分学生都有参加课题,社会实践,实习的经验,有些还有自媒体。

  J 感慨说,都很卷,要知道自己十年前毕业时还啥社会实践都没有。

  但 J 也说,学生表面上参与了众多课题研究,然而一旦深入询问技术细节,便会发现他们大多只是蜻蜓点水,看上去参与过一些大课题或著名公司的实习啥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很弱,国内名校的学生普遍比海归更脱离实际。

  另外,当下的年轻人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个人爱好颇具“独狼”特色,在团队合作中往往困难重重。比如好几个做自媒体的,都强调自己怎么就有 IP 了,其实大部分不具备长期的影响力,这种只能算是爱好,对工作加不了分。

  Photo by Ryoji Iwata on Unsplash

  无论是小 K 这样的求职者,还是 J 这样的 HR,都对学历贬值,一线城市谋生难看法感受一致。

  但自古以来,白手起家、成就大业而无学识者寥寥无几。

  倘若没有高考,许多人或许终生困于家乡,无缘见识外面的世界,找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只能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

  从大概率而言,毕业生朝气蓬勃,可塑性强,创造力强。上过一所优秀的大学,意味着更开阔的视野、更具价值的人脉以及更广泛的交际圈,接触更为优质的社会资源,将更有可能使人成长为优秀人才。

  无论当下现实如何,教育给予我们的,远比想象的更为丰富,不必妄自菲薄。但是高等教育的普及,让年轻人站在更高质量的同一起跑线上,学历不再是独特优势。

1

  首先,需认清现实,摆脱学生思维,做好心态调整。

  许多应届生怀揣着这样的想法:毕业先进一个好公司,随即就能拥有较高的收入,然后服从组织分配,其他的就听天由命。这种思维模式较为直线化,往往不考虑经济波动和体能波动等因素。

  小 K 也是这样的。

  学习成绩好就应该比同学工作好,而在社会上,各种因素都会有,本地生的优势也是一种加分项。

  受到打击就会陷入一种归因,比如小 K 现在对自己信心不足后就尝试意愿下降。

  这其实是一种典型传统教育下的“干部模式”,即毕业便进入大单位,期望在办公室里安稳度过一生。虽然各种资讯已经告诉我们不可能,但学生很容易按多年学校经验和家庭影响惯性仍然抱有这样期待。

  当前一二线城市整体裁员氛围浓厚,许多学历优秀、经验丰富的人士都选择降薪求职,这使得刚毕业、经验欠缺的年轻人就业机会受到挤压。比如往年面向应届生的基础专员、助理岗位,月薪在 6000 - 8000 元,如今却有更多有经验的熟手接受。企业减少了培训预算,也宁愿用熟手。

  上了名校未必就能找到理想工作、走上人生巅峰。像 K 这样的很多名校生对社会和自己期待过高,现实落差会很大,所以,现阶段切勿自责。

  当下的毕业生应该更务实地评估就业形势,更灵活应变,积极主动不放过一切机会,先找到一个抓手训练社会能力,提升对社会的认知,磨炼实战经验更重要。

  Photo by Joshua Earle on Unsplash

2

  其次,不盲目求职,散点投递,可以制订求职策略。

  应届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同学影响,对于考研,考公,城市,行业都没有坚定规划,很多人只是任由命运安排。比如很多人明知道自己不喜欢体制内的工作,为了安全而随大流就要深思是否值得。

  刚毕业不要给自己设定过多限制。当你迷茫不知如何选择时,有条件不妨都去尝试一下,然后将不适合的选项逐一排除,拓宽自己的视野。多去寻找榜样人物,毕竟吸引你的榜样大多有着你向往的某个方面。

  建议重新梳理自身的职业理想,规划可以灵活,但不能没有大方向。

  如果说以前城市选择是第一位的,随着这么多年中国城市的发展,现在一线或超一线的城市各有优势,城市选择其实对现在的年轻人会更多些。比如,如果自己是机器人方向的,在长三角机器人集聚的方向上找工作,城市上杭州、深圳,无疑比在北京,广州未来更有腾挪余地。

  而且自己如果自身的能力积累够强了,今后城市的转换并不如以前困难,但如果一开始仅考虑工作的舒适稳定、城市的便利,不一定有利于长久自己长本领。

  求职可以从城市和行业集群综合考虑。

  求职顺序为:行业集群>城市>所有制>组织(公司)>职位>薪资。

  很多新人初入社会都会选较大规模的集团公司,这不是目的,并不是因为到大公司就会多稳定,而是大公司可能学习成长的机会较多,但现在,原则是让自己能学到本领,未来有更多可能。

  所以先确定喜欢的大行业,是否喜欢的城市有较大的产业集群 ,找准一个大致的就业方向,实在对行业不清楚的多看招聘网站的要求得到灵感,再做功课,可以用排除法排除掉不喜欢的行业。

  聚焦新兴行业和城市的两三个具体职位,针对性投递简历。可以做个表格,列出一些心仪的单位,每天定量投递 ,对所有职位有管理有追踪,避免盲目海投,找工作的过程是双向选择,也是自己了解社会的机会和过程。

  当得到面试邀请,不打无准备的仗,不要轻视每个机会。

  了解公司(单位):明晰该公司的业务范围,可通过查看其官网、近期相关新闻等方式深入了解。

  提前筹备:预演面试中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并尽可能真诚作答。

  穿着得体,查好路线,确保提前 5 - 10 分钟到达面试地点,宁早勿晚。

  现在很多工作看上去很普通,很多自以为优秀的人得到了只是当跳板,但认清现实,不要眼高手低,每一个机会都值得珍惜。

  现在的时代毕业生面临的市场形势并不佳,像 K 一样的毕业生要认识到自己并不特殊,是调整好预期的时候。

  但就像前面提到的迈克尔·莫布森在《实力、运气与成功》中所述,虽然在经济衰退期毕业是极不利的起点条件,但也未必会决定你的一生。

  有些人可以通过理解和利用累积优势的概念,破除万难取得非凡的成就。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建立人脉,你所认识的每个人都有可能为你引荐更多的人。人际网络越强大,你可能认识的人就越有影响力。而只有做事才是抓手,做好手头的每一点工作,才能建立自己的口碑,建立起人脉网络。

  在经济下行期,更应该拉长视角,把每份职业经历当成复利积累的过程,认真选择职业,建立人脉和经验,抓住了微弱的优势,尽力从中挖掘一切可能的好处,接着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进入理想的职业状态。

  在经济下行期,AI 时代却来得快,而最利好的还是长期主义的人。

  本周三中午,“一场”会有场直播,主要和大家聊聊“重塑内在秩序,打造高认知人才的第二曲线”,来聊聊个体进化,个体进化讲的不仅是个人品牌,也不仅教你如何赚钱,讲的是商业闭环,可能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哲学。欢迎一起来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