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 王建明
核电在能源转型中优势显著
核电作为未来能源的必然选项,在低碳性、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低碳性表现为,与风电和光伏相比,核电的碳足迹相当甚至更优,这在全球迈向净零排放目标时具有战略意义。经济性表现为,核电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是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基本要求。尤其在高比例新能源场景下,考虑系统成本(保障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额外投资),核电更具竞争力。可靠性表现为,在高比例新能源场景下,核电可有效填补风电光伏在小时级别以上周期的供应缺口。此外,随着技术进步,核电还可适度参与调峰,进一步增加对电力系统的贡献。安全性表现为,核电的安全性是政府决策和公众接受的关键因素。目前,核电已成为日益安全的能源选择。
我国核电发展现状
技术进展方面,我国已成功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并实现商业化应用。第四代核电技术取得突破,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已投入运行。截至2024年底,我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58台,装机容量达6083万千瓦(在运容量世界第三,在运在建容量世界第一),全年发电量达到4400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4.7%。核电供热面积在2023年至2024年供暖季超13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参股比例也在逐步提升。地方国资平台、能源领域央企、科研机构和高校、民营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可控核聚变的研发与投资,推动了核电产业联盟的建立。但我国核电产业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多种技术路线兼容、智能化运维水平、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核废料处理以及公众接受度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我国核电未来趋势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国家将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核电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并研究推动核电全面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
技术创新方面,第四代核电技术(如高温气冷堆、快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废物处理优势,需加快示范应用并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运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将成为未来核电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成熟第三代轻水堆技术的SMR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市场应用方面,要重点推动第三代核电技术(如“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的批量化建设。预计到2035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提升至10%左右,2060年装机量达到4亿至5亿千瓦,发电量占比超过15%至18%。核电综合利用将进一步拓展到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同时推动核电与新能源、制氢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核电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人口基数大且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工业国家是我国核电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
启示与建议
核电作为清洁、高效、稳定的能源形式,在能源转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我国核电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一是继续加大对核电技术的研发投入,特别是第四代核反应堆(如高温气冷堆、熔盐堆)等先进技术的突破。二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及内陆缺电区域合理规划核电站建设,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提升清洁能源占比。推动核电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协同发展,构建多元化的低碳能源体系。三是通过科普教育和透明的信息公开,增强公众对核电安全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加强与国际核能机构及领先国家的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推动中国核电技术“走出去”,提升全球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