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348万奖金的IM青年影展,如何构建两岸青年的交流场景?

348万奖金的IM青年影展,如何构建两岸青年的交流场景?
2020年10月31日 23:43 新浪网 作者 娱乐独角兽

  文 | 赤木瓶子

  穿过一条又一条笔直绵长的隧道,穿过五颜六色的跨海大桥,穿过坐落在雾气中的片片房区,便从福州市区抵达了70公里外的平潭综合实验区,这里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通常情况下,3小时左右的航程就能抵达彼岸——台北港或者台中港。

  影展期间展映着数字修复版经典台湾电影如《恋恋风尘》《饮食男女》的两岸国学中心、以及展映着青年影人入围作品的金井影院的两个影厅。另一边的放映现场位于龙王头海滩,10月的巨大海风卷起海浪朝岸上爬来,岸上的人们在风沙里静静看着大屏幕上放映的《第一次的离别》、《春江水暖》。

  

  来到这里的年轻导演们大部分都是尚未毕业或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中的一些已经带着才华与热情在国外影展上拿到肯定,也有一些早已在圈子内小有名气,还有一些尚未能直面处女作的青涩与旁人的肯定。

  疫情当下,要如何构建两岸青年的交流场景?IM两岸青年影展正在试图给出一个答案。

  青年导演的新机会

  迫切的表达热情与创作欲望不仅独属于年轻创作群体,相较于90年代的渠道限制,当下年轻人十分清楚要送自己的作品去参展,电影节、电影展或许是当下新人导演能够展示才华与热情的捷径。

  对于这些初涉江湖的年轻人来说,IM两岸青年影展吸引力来自于持续创作的原动力——不菲的奖金。一位游走于各类电影节、电影展的青年从业者告诉记者,对于青年影展来说,这样分量的奖金数额很少见,对青年导演来说诱惑力极强。

  “你们看到了吗?我们有钱拍下一部了!”站在颁奖台上,《山下野兽》导演杨名激动的冲上舞台,最佳剧情短片的奖项将为其团队带来15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对于成本大多在数万到几十万的青年电影短篇作品而言,下一部作品的启动资金着实“有着落了”。

  

  影展的奖金确实为青年创作者们带来了巨大吸引力,此次主竞赛短片单元总奖金348万元人民币,数额最高的奖项最佳影片将获得3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评委会大奖 25万元人民币,最佳导演20万元人民币,其余奖项的奖金也在15万/部、8万元/部不等。这基本上是从影视贴补政策里面拿出目前影展最高额度的奖金,也是吸引到不少青年创作者参与的驱动力。

  对于努力平衡创作与商业、绞尽脑汁拉投资、自己“砸锅卖铁”搞创作的青年导演们而言,一方面,这样的奖金力度吸引了青年创作者们及新鲜作品前来“竞标”。

  另一方面,前来交流的青年导演们来自不同高校也彼此很快熟悉起来,对于这些尚未毕业以及刚刚毕业的青年创作者们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并不是首次因为电影聚在一起,他们在这里的生活也不仅仅有电影,夜晚的小型重映、海边日出、影院门口的畅谈,都是参与一次影展为其带来的附加意义。

  

  两岸电影的多元碰撞

  来自全球276所院校的1195部影片中,有820部剧情片和375部非剧情片。无论是类型片还是纪录片,观看大多数的入围短片,题材涉猎广泛、视角独特、从真实中迸发力量的纪录片、一些深入浅出由自身牵动的社会议题等等,都会让你为这些新生代青年导演的创作力感到兴奋。

  同济大学李欣然的纪录短片《妈妈的战争》毕业作品,选题灵感来自于妈妈的职业;毕业于清华大学、《我们这一家》导演郭婉容将作品称为“自我反射式”纪录片,以自身所在的移民家庭视角出发,通过跟拍式记录的形式,挖掘出移民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形态交融。

  中国传媒大学作品《遗孤》的灵感来源于一次与“遗孤”的偶然相遇,在考察了很多上世纪40-60年代的第一代日本遗孤老人之后,导演丁祥达选择了这一题材。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郭众愿以鹰的命运为线索,关注哈萨克训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创作了《库斯别克》......

  

  这些看似诞生于偶然中的灵光乍现,经历了种种耕作后来到电影展获奖的入围名单中,他们的名字出现在IM两岸青年影展的入围名单中,亦可能出现在未来的国际电影节上。

  《带妈妈出去玩》最终成为本次影展的最佳影片,58岁的女导演隋淑芬来自于台湾艺术大学,20年的媒体从业经历没能磨灭她的导演梦想,金马影帝陈以文,台湾资深女演员刘引商的加持,为这部短片的张力带来保障。

  一千多部片子,3轮评选过程,第一轮所有评委把1000多部片子看完,筛选出120部片子,第二轮又来一轮新的评审,再筛选出50部精华的短片,最后送到王小帅所在的评审组。

  

  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王小帅表示,“对于新人导演作品而言,技术成熟是把双刃剑,年轻人的作品我们希望他拙一点,傻一点,才能把你的思想和想要表达的东西看透。相反,如果被技术遮蔽了这个东西,就不好看了。”

  一些短片成熟得看不出学生作品的痕迹,另一些则极具个人表达特色。年轻人们投掷自己的才华与热情在电影艺术中。在观赏青年导演作品的时候,你不会担心习作感强会使影片无趣,反而能更了解当下的年轻人们在关注并思考着什么。

  王小帅认为,中国电影在这几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如拍摄了《哪吒》与《流浪地球》的导演饺子、郭帆等,中国很多导演爆款都是导演处女作,而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少见。

  “我看的所有的片子的取向都不同,每个人都去保持自己的习惯,要走的方向,不要犹豫不要摇摆。坚持自己的方向。另外,同是年轻人,国内院校技术教育水平越来越精,但是人文、生活这一课可能会偏弱一些。”

  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当下的华语电影环境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而面向新生代学生导演、面向青年的电影节、电影展显然正在试图承载着这一功能,近年来,已经不乏通过影展实现首作拿奖并广获好评的案例。

  疫情之下的交流“黏合剂”

  2016年开始参加影展的青年导演告诉娱乐独角兽,这几年的电影展的趋势有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一些导演最后都去拍长片了,另一个是离开行业了。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电影节、电影展不可谓不是盘活电影创作生命力的重要助推力量,也是IM两岸青年影展的诉求——促进两岸青年电影文化交流。

  国内主打交流的电影展屈指可数,数年前于吉林市举办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海市台办的 “WE爱青年影展”之外,寥寥无几,对于一个首届影展品牌而言,来自院校青年们的热情也是助推力。

  此次影展总共收到了将近1200部的学生短片,包括有276所院校的响应。其中包括来自台湾23所院校参展的120多部影片,也吸引了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港澳地区的青年们加入。

  

  2020年是IM两岸青年影展的第一届,也是主流媒体举办影展的“首次尝试”,发起人海峡卫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自世界各地高校的志愿者们怀着热诚为影展出力。

  在对台湾电影致敬的环节,从未有一个影展能够这样直接而富有有冲击力。在颁奖典礼现场,《牯岭街少年》《饮食男女》《恋恋风尘》《悲情城市》《一一》,当这些经典台湾电影画面一一从屏幕中划过,不能不让热爱电影文化的观众动容。

  在这背后,是主办方努力与台湾合作方要来的资源,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杨德昌的《光阴的故事》、李安的《饮食男女》、王童的《稻草人》,这些台湾导演大师的经典作品也构成了本次影展对于影迷们的巨大吸引力。一方面是促进两岸年轻创作力的交流,一方面是平潭这座南方岛屿与电影文化的一次交流。

  通过影展发现一批好的电影作品,同时发现一批有潜力、有潜质的电影人,或许才是疫情当下,愈来愈作为“黏合剂”存在的电影节、电影展的终极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