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平台搭建,政策扶持,共助青年影人成长繁茂生态 | 上影节论坛观察

平台搭建,政策扶持,共助青年影人成长繁茂生态 | 上影节论坛观察
2021年06月14日 23:11 新浪网 作者 一起拍电影公众号

  作者/无念

  转眼间,本届上影节日程已经过去三分之一了。尽管在昨天,上海终于又迎来了一场梅雨,让闷热的天气稍微降了降温,但却丝毫没有浇熄电影节各个单元活动举办的热情。

  12号,在银星皇冠假日酒店的金爵厅举办了“SIFF YOUNG 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发布会及青年影人论坛”的活动。整场活动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SIFF YOUNG 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下文简称“Y计划”)的首批名单公布和相关扶持政策的协议签订,以及青年影人的论坛。

  现场公布了首批入选“Y计划”的五位青年导演,分别是韩帅、梁鸣、饶晓志、王晶、曾国祥。此外活动也正式公布了《静安区关于促进影视、电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电影局与静安区人民政府现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未来对于电影和电竞产业的相关公司和人才给予进一步的扶持和帮助。

  而在接下来的论坛分享中,嘉宾宁浩、王红卫、娜塔莎·德维莱尔,以及四位出席的青年导演们就电影处女作方面的个人经验、创作心态,以及对广大青年电影人的职业建议等问题,进行了干货满满的分享和交流。

  “Y计划”出炉,上影节不遗余力搭建扶持平台

  作为中国的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始终立足于“亚洲、华语、新人”的办节定位,长期关注青年影人的成长发展,探寻长效扶持机制,并自觉承担为中国电影产业输送人才的责任。

  在这样的宗旨下,“Y计划”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启航。“Y计划”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国际电影节和戛纳电影市场联合发起,旨在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平台价值,帮助中国青年影人对接海外电影产业,并通过上海的相关产业政策,为进一步完善电影人才培养生态格局提供助力,加强电影产业之间的沟通,以此推动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建设。

  本届“Y计划”采取提名制的评选方式,条件是年龄在45周岁以下,且执导不多于3部剧情或动画长片的中国籍导演。组委会邀请了业内15家知名电影公司,以及15为优秀的电影人,包括著名导演、制片人、海外发行商代表等来作为推荐机构和推荐人,共推选出69位优秀的青年电影人。最终,在导演宁浩、制片人娜塔莎·德维莱尔、编剧焦华静、制片人沈暘,以及编剧/监制王红卫所组成的终选推荐团的推选下,共选出韩帅、梁鸣、饶晓志、王晶、曾国祥五位导演成为首批“Y计划”的青年影人。

  终选推荐团主席宁浩提到,这是在考虑了所有提名者的个人实体、市场潜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水准的基础上,做出的结果,评选过程也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讨论。而在本次活动上,戛纳电影市场总监杰霍姆·巴亚赫也发来了视频祝福,对戛纳电影市场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进一步加深了合作表示高兴,并表示这五位青年导演将有机会在今年戛纳电影节的线上市场上,获得面向海外产业来宾与媒体的官方推介展示机会。

  影视人才的培育离不开优质的土壤栽培。考虑到上海近年来对电影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同时也是希望进一步大力发展电影产业实力,在活动现场,静安区相关政府领导发布了《静安区关于促进影视、电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静九条”),从九个方面支持影视和电竞两大文创产业在静安的发展。同时上海市电影局与静安区人民政府签订了《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市电影局关于推动静安影视产业发展的框架协议书》,宣布将共同打造“影视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开展青年人才建设,推出精品佳作,形成推动影视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整体看来,这次的“Y计划”是在多方的共同协助努力下促成的好结果。专业电影机构和电影人的背书确保入选者的专业程度,上海国际电影节利用平台资源搭建有效桥梁,同时政府提供资金和场地的支持为电影人才的创作聚力提供能量。一直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时刻担负起为国家电影产业输送人才的重要责任。此次“Y计划”活动的顺利举办,标志着静安区影视产业以及上海电影节对于青年人才的扶持,进入到一个令人期待的全新阶段。

  回到起点:处女作究竟“难”在哪?

  在接下来的青年影人论坛上,几位嘉宾首先回顾了自己的创作起源,回忆起自己在拍摄第一部电影作品时的经历。

  终选推荐团主席宁浩首先提到自己还是个新人的时候,当年也是得益于青年导演扶持计划而崭露头角。但换个角度来看,宁浩也认为,相比目前动辄成百上千人的剧组,以前那样的状态反而是很好控制的,也相对比较自由。在那样的条件下,只能这么做,而这恰好保留了影片所具备的独立前卫的意识风格。

  而王红卫则表示,对于青年电影人,他最看重的还是作者的才华。他认为,电影这件事,不是你需要它,而是它需要你,需要一代代有才华的电影人把它延续下去。某种程度上来看,其实并不是新人们继承和传递前辈的血液,而是靠着新人们自己带来的新鲜东西,来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养分。

  几位“Y计划”的入围导演中,导演王晶、梁鸣和韩帅都是刚刚完成自己的处女作长片,而饶晓志则已经拍完了自己的第三部电影。而且,在拍摄处女作《你好,疯子!》之前,他已经有了十年戏剧舞台的导演经验,所以他笑着说,感觉自己在拍处女作的时候是“占便宜”的。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无论面对什么,去行动是最重要的。

  导演王晶在此前则多是以执行导演或者副导演的身份在片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2007年从电影学院毕业,到他开始着手拍摄处女作之前,中间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蛰伏。他一直在考虑,什么样的题材可以作为处女作,普通大众和电影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他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提到,作为新人,要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和每一段关系,妥协对于新人来说不一定是最坏的,积累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导演梁鸣此前是一位演员。之所以选择从演员身份转变成导演,是因为自己多年的表演经历让他觉得积攒了一些东西,想要表达出来。处女作《日光之下》18年入围青葱计划五强项目,19年入围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一路走来,梁鸣很庆幸自己当时坚持了下来。

  至于“Y计划”五位入围导演中的唯一一位女性导演,韩帅的长片处女作选择了一个与自己亲身经历和个人感悟较为接近的话题。她提到,当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就看了宁浩导演的作品,当时就被这种低成本但高质量的制作方式给触动,这也让她对自己未来从事导演工作确立起了一丝信心。“我觉得面对处女作最难的选择,是敢不敢面对自己。”

  总而言之,每一位创作者在面对自己的处女作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情况不一而足。但无论是资金人员上的限制,还是实操层面的阻力,最重要的,还是要付出实践,不断学习积累,并且一路坚持。青年导演,应该要不怕试错,在每一次的不完美中汲取经验,不断完善,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养分。

  面向未来:如何“从2到3”甚至更多?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新人导演由于个体经验的有限,通常会选择更偏向于个体化的成长经历,或者是较为作者性的情感表达来作为处女作的切口,但这样往往会忽视影片的商业性以及市场前景。这是如今很多年轻人都会有的迷茫,也是当下大多数创投在接收项目时普遍拥有的现实情境。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红卫老师首先表达了他的观点。“将处女作和商业制作进行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断,其实是不科学的。我们的青年电影人们,应该要看到他的长处是什么,短板是什么,要想办法去跨过这条鸿沟。”

  另外,他也对目前国内的年轻创作者以及众多创投都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建议。在他看来,年轻创作者还是要发自真心地写自己想拍的东西,不是赶时髦,也不是投电影节所好,因为只有真诚才最能打动人。而创投的主办方们也要尽量找到一些资金,来尽可能帮助支持年轻创作者们进入到实操阶段,对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孵化,不能把创投办成纸上谈兵的“作文比赛”。

  在这点上来看,此次的“Y计划”就是开了一个好头,对于青年电影人进行更加针对性以及精细化的帮助扶持。借助上影节的广阔平台,以及市场、创投等各个单元的积极配合与参与,“Y计划”有很大希望助推有才华的青年电影人们脱颖而出,走向国际市场。

  至于各位入围的青年导演们,也都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甚至像饶晓志导演,已经完成了三部电影长片,其中《无名之辈》《人潮汹涌》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市场反馈。那么这些导演,又如何展开自己的下一部作品呢?

  梁鸣认为,虽然第一部影片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其实对于追求艺术还是市场化的平衡,仍然会有一些迷茫。拍摄处女作时,可以尽可能地去纯粹表达,但确实也遇到了现实的残酷性,所以在面对下一部作品时,仍然会有一些比较困难的地方。不过,第二部作品他也有了规划,正准备将班宇的小说《逍遥游》搬上大银幕。

  韩帅则认为,处女作对于每个创作者来说,是只有一次的经历。但是如果在面对第二部时还能拥有像面对处女作时一样的勇气和表达的话,这是不容易的。“还是不能着急,要为了讲话而拍电影,而不能为了拍电影而讲话。等找到拍处女作那样的冲动时,那第二部自然而然也就来了。”

  饶晓志谈到,当时很快地“从1到2”拍摄了《无名之辈》,是因为《你好,疯子!》地表现并没有让他感到满意,凭着一股冲动和不服输的决心,他很快地投入到第二部作品的创作中。结果,《无名之辈》大获成功,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目前他的下一部作品将迎接更大的挑战,这将是一部特效量很大、工业程度很高的商业类型片。

  最后,王晶则希望下一部能做一部偏肉体向的东西。“很多导演拍摄第二部长片的时候,其实都是在修正第一部的错误,但其实对我来说,其实是能不能再大胆一点。因为创作本身就是有点危险刺激的事情,年轻人更应该尝试。

  至于法国制片人娜塔莎,她也提到了目前很多年轻导演在创作作品时,喜欢投其所好琢磨国外电影节的口味,投机性地去进行创作。她认为这样的电影反而并不会入围重要的电影节,对于创作的本身也是一种折损。“导演必须拍摄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这样才不会为市场、为电影节而妥协,这样的作品才是成功的。只有超越电影节的思维方式,才能触达全球观众,在商业上取得更长足的进步。”

  在论坛的结尾,主席宁浩也向广大的年轻创作者们寄予了很大的鼓励和希望,同时他也针对很多青年创作者散发出的焦虑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他看来,创作不要太焦虑,也不要过多地担心影片未来的命运,还是应当把自己的感受首先放在第一位。“我觉得拍电影就像是一个人去寻找朋友,有的受众多有的受众少,但是不见得你找的朋友少就不是好电影。上映前如果就有了很多的压力,那这条路可能不会走很远。”

  整场论坛,从对于青年电影人的扶持,平台和资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再到青年电影人本身应当如何去平衡这其中的各个方面,扬长避短,解决一系列现实的问题,几位嘉宾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但毕竟,创作是艰难的,也是孤独的,只有真正付出行动才能将这些经验为己所用。

  问题总会不断涌现,而成长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我们也期待,在“Y计划”具有针对性的精心帮助下,以及各方提供的广大支持下,会有更多从创投、市场走出的项目和影人们能够顺利开花结果,实现越来越多的“从0到1”,乃至更多,共促电影行业的繁荣生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