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以家人之名:三代女性成“被骂担当”?是恶意偏见还是工具人?

以家人之名:三代女性成“被骂担当”?是恶意偏见还是工具人?
2020年08月13日 17:48 新浪网 作者 舒心酱

  《以家人之名》热播,诸多女性角色又被轰轰烈烈骂上热搜。

  陈婷这个角色,分两部分来看,前两集中这是一个塑造相对饱满的角色,内心创伤、行为动机、情绪路径都很清晰;划重点,舒心酱不是夸这个角色的做法正确,是夸幕后团队写悲剧创伤角色、写得立体,但三到六集里这个角色忽然就加入了“三代讨厌角色”大合集,俗称工具人。

  来,先说离婚之前的陈婷。

  

  一,完美假面的病变异化。

  陈婷的表现中明显有完美假面的成分。

  居委会大妈们上门好心办坏事,在她看来是上门送炸弹。

  她本来已经是了无生趣的状态,但外人上门时、还是撑起了“战斗状态”。

  没给儿子做饭、看见孩子自己吃泡面,第一反应是有些心疼的。

  

  

  邻居大妈们来了以后“哎呀孩子怎么这个点才吃饭”,她瞬间收起了自己的真实情绪,开始掩饰自己的不合格。

  人生遭此大难,心理无法康复、生活无法进入轨道,是正常的。

  打个喷嚏、咳嗽几声都要吃药,脚崴一下都要住院,她整个人心都被挖走了、却没处看病。

  

  剧中这一段设定在99年,很显然那个时候心理疏导等概念还很冷门,没有人觉得心理坍塌的人也是病人。

  如果没有遭遇失去女儿的大悲剧,她大概就只是一个控制欲明显、虚荣心漂浮的普通人。

  内心潜意识里为自己设定了很高的标准,如果做不到、那么对外以假相支撑,对内陷入自我否定、自我厌弃乃至自我毁灭的负面深渊中。

  个性中有几点不那么健康的苗头(没有人是百分百完美的),遭遇巨大变故之后病变恶化。

  

  此处我们有必要复盘一下剧中悲剧的客观事实,陈婷出门反锁了家门、雷雨天儿子在家带小女儿,不幸出现小女儿被核桃噎住无法出门求救的悲剧。

  其中涉及到家长是否合格的问题,剧中没有具体说。但已知事实是这曾经是幸福的一家四口,陈婷应该是一个合格母亲,出现意外是偶然事件;这和父母双方不称职、长期对孩子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导致必然性悲剧,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舒心酱所有的论述,都基于对“幸福家庭发生偶然性悲剧”这一前提的认定。(您如果觉得这就是一对眼里没孩子的恶魔父母、那没什么好聊的。)

  

  一二集中陈婷的心理状态,已经处在溺水和窒息的边缘,她不能控制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又要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姿态。

  对外戴着一张精致的假面铠甲,无差别对待恶意善意,统一视为戳脊梁骨的指指点点或廉价怜悯。

  很难沟通、很难靠近。

  这样的性格状态,完全是陈婷本人的问题吗?

  舒心酱觉得不是,很大一部分是成见的负面原因。

  因为意外孩子没了,没人指责缺位的父亲,都对母亲指指点点。

  所有人都对她说“你要多出去多和人沟通”,这和鼓励被截肢的人“你要多走走”听起来并无差别,前提是要有专业的救助、帮她戴上义肢啊。

  

  二,自我边界感缺失、捆绑投射。

  在家庭内部陈婷有很强的主控欲,将自我厌弃、自我摧毁的倾向无差别投射向丈夫和孩子。

  因为是她最亲近的人,所以格外被她苛责。

  这套心理逻辑是“你是我最亲的人,别人不理解我就算了,你怎么可以也不理解我”?

  类似的走向偏执的角色影视剧中很多,比如《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妈妈强迫他喝牛奶的名场面,比如《谁先爱上他的》中的妻子,把被丈夫抛弃的怨恨投射向儿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不管对象是孩子还是丈夫,情绪逻辑都是:我受了这样大的苦,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深切的爱意,巨大的期待,无尽的哀怨,这样的情绪混合在一起、砸向身边最亲密的人,对孩子来说是很可怕的。

  请记住,再亲密的亲密关系中,彼此都应该依旧是独立的个体。

  爱和期待是手链,捆绑紧了,就变成了镣铐,是上刑。

  

  《以家人之名》中的情况比较特殊,陈婷的丈夫和孩子,舒心酱分开说。

  孩子造成意外是无辜的。

  与其说陈婷当真责怪儿子“是你害死的”,不如说这一半是逃离自我谴责时的慌不择路,另一半则是自毁心理到临界极点的崩溃发泄:一起下地狱吧。

  

  凌爸这个角色,客观上造成了妻子丧偶式育儿的状态。

  他不着家确实是因为工作太忙,多年之后年夜饭时还被叫走、李爸心疼都没正经吃过几顿饭。

  毕竟他有客观难处,比主观上不愿意管孩子、两手一摊躺平享受或者四处鬼混的爹们,要好很多。但潜意识里,凌爸依旧觉得“他主外、有一个人帮他主内”就可以了。

  这也和千百年来农耕民族的惯性姿态有关,成见太深。

  

  值得欣慰的是剧作中塑造了一个非常顾家的李爸,将三个孩子都照顾得很好。

  从客观条件上说,他的工作离家近(开面馆)、有条件照顾孩子们,从技能上说他擅长做饭、可以很好投喂孩子们,但更重要的是这个爸爸的心态,他没觉得这些家长里短的琐事就应该由女人来做。

  如果希望爸爸们更多承担起照顾家庭带孩子的义务和责任,就请别再反复说李爸是一个“妈”式角色了,他就是一个好爸爸。

  

  反复指责爸爸们不顾家,但出现了一个顾家的爸爸、又搬出“啊这是妈式爸爸”的刻板印象,这不是默认强化“爸就不应该顾家、妈才应该顾家吗”?

  这套话术对改变成见、打破偏见一点帮助也没有啊。

  嗑李爸凌爸的CP是一回事,强化做饭顾家带孩子是“女人该做的事”刻板印象是另一回事。

  

  三,动机合理性削弱,工具人既视感浮现。

  有评论说编剧“对女性恶意大”,仅从目前已播出的六集来看,她未必是对女性恶意大,而是对“配角”恶意大。

  编剧为什么要对自己写的“配角”恶意满满?当然不是这样,是“挨骂型”角色更能够速成“速食戏剧冲突”。

  换句话说,这未必是对哪个群体有主观恶意,而是创作模式上的不成熟,反复通过“总有坏人来作妖”的方式来营造戏剧冲突、推进剧情,激化观众情绪。

  

  剧中小哥贺子秋那个傍上煤老板的生父,同样是让人讨厌的角色。

  女主角李尖尖,并没有出现在点燃生气怒火的阵营里。

  谁讨喜谁讨厌并不完全通过“男女性别”来区分的,剧中一家五口角色都相对讨喜,但在此之外先后上线的生母、生父、外婆乃至妹妹等配角,都更像扁平的搞事情工具人。

  

  过日子磕磕绊绊、大大小小很多矛盾,剧作并没有着力展现,却着力靠外部“天降讨厌鬼”来推进剧情。

  陈婷前两集的质感是很饱满的,可怜的越界的可悲的种种表现都很值得深入探讨,但多年之后一个转身、完全沦为了一个纯粹添加障碍的工具人。

  凌霄同母异父的妹妹,碎嘴子狼外婆,一家三代轮番上阵搞事情。

  

  这也不是《以家人之名》这一部剧的特供,《三十而已》工具人碎片化传播热度颇高,《都挺好》把小说中的“重男轻女”的母亲改成剧版“恨女式”的妈,片面扩大矛盾冲突。

  这类做法,从本质上说都是咪蒙式的情绪大喇叭,尽管某剧辟谣了编剧是咪蒙,但对情绪的加工放大模式,似乎完全一个路数。

  舒心酱有时候非常困惑,这不是明明有能力写更饱满的角色吗,为什么又迅速绕回“工具人拉动对立情绪”的模式里呢。

  明明打造了更立体、更复杂、更有质感的角色,为什么又转向廉价的“激烈”情绪。

  

  舒心结语

  《以家人之名》吸引舒心酱的部分,不是“被谁谁气死”这种奇怪的情绪。说实话,我丝毫无法代入“被狼外婆气死”的情绪里。

  凌霄、贺子秋、李尖尖三人吃冰淇淋,热热闹闹将勺子伸到对方碗里,诸多细节都很可爱,并不想看一巴掌拍飞了勺子的天降矛盾。

  

  

  不是拒绝“矛盾”,而是反感“工具人式廉价矛盾”。

  剧作当然需要起伏、需要矛盾冲突,但设置矛盾是门功夫,冲突铺垫是否自然合理、偶然性背后是否有必然性、“搞事情”角色是否有更饱满的弧光,这些因素决定了剧作的水平高下、质量高低。

  目前支撑我往下看的动力,依旧是一家五口的温暖质感。

  李爸凌爸的奇妙组合非常罕见。

  喜欢嗑CP的盆友们、三兄妹伪骨科可以随意排列组合,简直太好嗑~仅凭这一点和“气死谁谁”情绪的发酵,剧作大概就能长期高高盘踞各大热度榜单。

  

  无数次被华语版《请回答1988》虚晃一枪之后,舒心酱已经对这套话术毫无波澜;看前两集时我误会这是有情饮水饱的温暖市井图,六集告诉我高兴太早了。

  才六集就对剧作全盘盖棺定论也不适合,以下这段话不单独针对《以家人之名》,写给太多为片面热度而牺牲合理性和弧光的剧作。

  请把生活的血肉质感,还给工具人。

  市场真的更钟爱喧闹声量、捆绑倒逼创作者牺牲角色弧光来追求所谓爆款吗?我以为那些剧作被盖章烂尾、就是观众在对廉价情绪说不。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