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的孩子会被欺负吗?” | 校园霸凌的故事里,无人幸免

“我的孩子会被欺负吗?” | 校园霸凌的故事里,无人幸免
2024年03月20日 22:21 新浪网 作者 妈呀我呀

  作者:Ms大表姐

  图片:网络

  在一期《奇葩说》上,黄执中袒露心声说他非常讨厌小孩。原因是小学的时候,他因为性格怪癖,曾经长时间遭受同学的欺辱。

  讲述的时候,他浑身在发抖。他发誓永远不要生小孩,并且至今都抗拒跟别人产生情感联结。

  看到这个片段时,我刚好从当老师的朋友那里听到一个「校园霸凌」的真实事件。

  我们姑且把当事人代称为「胖虎」和「大雄」,整个事件最冲突的部分是:胖虎长期欺凌大雄,一次猛踢了大雄的下体,在学校引起了轩然大波。胖虎的父母反而非常愤怒,责问学校:「为什么我们那么好的孩子,被你们教育成了这样?是你们毁了我儿子!」

  作为一个妈妈,听完故事很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带入受害者的角色中。我有一些慌张,于是去翻阅了一些资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霸凌。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

  另外一份联合国的意见调查发现:30%被欺凌的受害者,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只有不到 10% 的受害者告诉了老师和家长。

  原因包括:感到害怕或羞愧、不知道告诉谁和认为欺凌很正常等等。

  也就是说,这类事件绝不是只出现在新闻报道里,它在校园中非常普遍,而大部分情况下家长们毫不知情。 

  这个真实的「校园霸凌」事件,听起来似乎还未严重到像新闻中「将厕所的卫生纸篓倒在头上」、「脱了上衣轮流扇巴掌」那样令人发指。

  但其中的一些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打人的胖虎,其实瘦小精干,但是家境优渥;

  胖虎的父母非常骄纵他,完全没有威信可言;

  许多同学跟着起哄,嘲讽和孤立较弱的大雄;

  大雄一开始会反抗,后来遭到嘲讽,干脆放弃;

  大雄的父母刚开始得知时,认为不必小题大作;

  校长从始至终,都觉得这是男生之间普通的打闹;

  每一个角色都值得深思。

  假如,我的孩子身边发生了这样的事件,学校、老师、同学都是如何处理的呢?他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不欺凌别人,也没有被欺凌的孩子,就是安全的吗?

  事实上,「校园霸凌」无人幸免。

  所有的孩子都是参与者:「欺凌者」、「被欺凌者」、「起哄者」、「冷漠者」、「旁观者」、「阻止者」……我们的孩子或许正在其中。

  而我们,不希望他们成为任何一种角色。

  1.「边界力」是什么?

  对于「校园霸凌」,许多国家已经立了法律。美国政府甚至建立了一个专门呼吁停止霸凌的网站(stop bullying.gov)。

  这里有一些教会孩子如何应对的Tips:

  学会坚定地说「不」

  保持冷静稳定的情绪

  不以暴制暴

  懂得寻求帮助

  ……

  学校和家长,也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

  帮助孩子了解欺凌行为

  保持沟通渠道顺畅

  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模仿如何善待和尊重他人

  ……

  对于旁观的孩子们,我们还希望他们被动卷入时,能坚定地不受影响。而当我们谈论这个愿景时,谈论的其实是:让孩子拥有好的「边界力」。

  边界,是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它包括我们最基本的身体边界:身体和皮肤,也包括人际间的边界,比如:情绪,态度,信念等等。

  有良好边界力的孩子,当别人触碰他身体或者拿走他物品的时候,会大声地表示「不可以」。去公共场合也不会随意大喊大叫。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往往就是欠缺边界力。他们「无意识」地侵犯了别人的边界,或者过度地被侵犯。

  2、「边界」是如何被侵犯的?

  许多时候,边界都是无意识间被侵犯的。

  比如,过度的宠溺反而是父母侵犯孩子边界的行为。上文讲述中的「胖虎」,他先是从小被父母侵犯边界——事事包办和顺从,继而成为了一个毫无边界意识的人。

  而「起哄者」们,他们身体的边界虽然没有被侵犯,态度和信念的边界却模糊和动摇了。

  不光是孩子们,相信很多家长也都有这样的体验。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边界」也曾经一次次被侵犯。这让我们走了很多的弯路,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错。

  高中被班主任没收了日记,当着家长面读出来,批评你心思不在学习上;

  大学室友私自动用了你的电脑,看你生气却还说你小气;

  被领导临时派活儿,度假的高铁上还在工作,却被说为何不取消行程时;

  ……

  想要让孩子们拥有的「边界力」,我们却要到30多岁才学着一笔一笔把它画清晰。 

  3、 「边界力」如何获得?

  「边界力」如此重要,难道我们只能通过不停地讲道理来灌输吗? 其实不是的。

  它是孩子天生就有的东西。

  4-9个月的婴儿,常常喜欢用咬、拍、打、抓、绕这些动作。这就是他在确认自己的存在,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其实就是从这些感知里,开始获得自己的边界感。

  只是我们容易无意识地把孩子们探索边界的过程,称为「捣乱」

  比如孩子把水杯「哗」地一下推到了,看着水流向地板。我们一般会大声地喝止、或者冲过去收拾县城,甚至打他的小手手说「不可以这样」。

  但也不必太过紧张。孩子们的「边界力」是可以从小培养和锻炼的。即使是小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些互动进行修复。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维护,许多我们看起来不以为意的小游戏,里面也包含着培养「边界力」的智慧。

  比如我们可以跟小婴儿玩「身体滑滑梯」。他们慢慢离开了妈妈,又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这个过程中,他们感知到了「边界」的概念。

  戏剧治疗里一个非常有效的干预办法,叫做「结构化的角色扮演」,它对大一点的儿童特别好用。

  假如有一天,孩子告诉你他跟同学发生了争执。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他扮演欺负他的人,父母扮演老师。这个过程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了他人角色中的情绪,又同时释放了自己的情绪。

  边界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这些互动的过程,会将这个重要的能力内化到孩子心里,形成他自己的边界和力量。

  孩子越有边界力,就越能为自己负责,为今后的独立做好准备,在未来拥有自己坚定的世界。

  「边界力」外,我们还能做什么?

  边界力很重要,但我们不能说拥有了「边界力」的孩子,就能完全跟校园恶性事件绝缘。

  当我查阅相关的资料时,看到的大多是:孩子被欺凌了怎么办?如何教孩子应对欺凌?如何避免孩子成为欺凌者?

  但这不是我们当前最需要的。

  这些看起来更像是止损:当我们不得不这么做时,伤口已经存在了。而我们更需要未雨绸缪,从此刻开始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

  (stop bullying.gov)统计出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特征,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沮丧、被孤立、自尊心过强、不受欢迎的孩子,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当事人。

  有一个概念叫做「同伴接纳」(Peer acceptance),它是指孩子在同伴团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显而易见,受同伴欢迎的孩子往往极小的几率被欺凌或者欺凌别人。

  我们所说的「好人缘」、「讨人喜欢」、「高情商」……其实都是指「同伴接纳」程度高。它跟孩子的多种能力息息相关,包括「亲密力」、「自信力」、「适应力」、「自控力」等等。

  「同伴接纳」是多种能力的组合。

  比如孩子进入新的学校,物品被别人抢走时。拥有了较好能力的孩子,他会:迅速融入新环境(适应力),不强行抢回来(自控力),要回自己的物品(边界力),通过这件事跟小伙伴建立友谊(亲密力)。

  而是希望他像一块魔方,拥有了各种颜色,组合成不同的面,去应对未来的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大雄校园霸凌
来自于:浙江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