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给人类带来最多死亡和痛苦的病毒,是如何被彻底消灭的?

给人类带来最多死亡和痛苦的病毒,是如何被彻底消灭的?
2020年02月21日 09:57 新浪网 作者 冯仑风马牛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1

  1721 年,美洲城市波士顿爆发疫情,在当时约为 11000 人的总人口中,超过半数居民被传染——5980 人得了天花,其中 844 人死亡,病死率高达 14%。

  面对天花病毒,不仅当时还被殖民的美洲人束手无策,他们的「宗主国」也没什么办法。两年前的 1719 年,英国伦敦有 3229 人死于天花,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那一年,英国人已经发明了蒸汽提水机和纽科门大气式蒸汽机,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蒸汽机不断得到改良和推广,英国人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之后的岁月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即使在成为工业化国家之后,英国人依旧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遏制天花病毒的传播。1863 年到 1865 年,英国再一次爆发天花,20059 人丢掉了性命。几年后的 1872年,英国又经历了最惨重的天花大流行,44840 人因此丧生。

  不管是欧洲,还是美洲,在很长的时间里,面对天花,多数人都只能听天由命。

  也有例外。

  在大洋彼岸的中国,1721 年是为康熙六十年。那年冬天,紫禁城内喜气洋洋,所有人都在为康熙即将举办的第二次千叟宴做着准备。

  康熙便是不畏惧天花的「例外」。60 年前的 1661 年,顺治皇帝被天花夺去生命。在顺治的几个儿子中,年幼的爱新觉罗·玄烨因为已经得过天花,除了脸上留下了几个麻点,没有其他后遗症。这意味着玄烨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他因此脱颖而出,成为了帝国的继承者。玄烨登基后,定年号为康熙。

给人类带来最多死亡和痛苦的病毒,是如何被彻底消灭的?

  《康熙王朝》|现实中,得过天花的康熙,脸上是有麻子的,没有电视剧中这么帅。

  因为有过惨痛的经历,康熙对天花的防治格外重视。他大力推广人痘预防天花的做法,并将有关幼儿种痘的方法列为钦定医学教科书。

  所谓人痘接种,是在与天花病毒相伴的岁月中,人们发现,把一个健康人有意暴露给天花病患者身上的生物体时,有可能因此获得免疫力。在唐代,人们就已经把天花患者皮肤上的结痂弄干、碾碎,然后用细长的管子吹进健康人的鼻孔里,以此让健康人获得对天花病毒的抵抗力。到宋代,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办法开始被当时的官府所采用。有资料显示,最迟到明代中期,中国已逐步推广人痘接种术。

  2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古代中国人通过鼻孔接种人痘的做法显然是有科学性的,因为天花病毒的感染正是从上呼吸道开始的。

  按照现在的分类,天花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呈砖形,尺寸为 100nm * 200nm * 300nm,可以在人羊膜细胞、猴肾细胞、牛皮肤组织细胞和鸡胚培养基中生长。天花病毒在体外的存活能力很强,耐干燥、抗低温。常温下在痂屑内或附着尘土和织物上,可存活 18 个月之久。低温环境下甚至可以存活数年。

  天花病毒传染人体的过程,首先是附着在呼吸道黏膜上,而后渗入附近的淋巴结和血管,接着随着血液扩散到脾、肝、肺等脏器和全身淋巴结系统,此后再扩散到皮肤系统并进入表皮细胞中形成凸起且充满液体的疱疹。疱疹中的液体被细菌感染而变成脓疱,天花病毒在随后的脓疱破裂、结痂、脱痂过程中散发出病体之外,污染病人接触过的环境,继续感染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天花病毒迅速而无休止地大量繁殖,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被天花病毒感染的人,起初并不会感觉到不适。潜伏期过去之后,突然发作,紧接着两三天时间里便会全身发疹。很多人在皮疹尚未出完就死去,侥幸生存下来的人,皮肤,尤其是脸上会留下麻斑,也有人因此双目失明。

  3

  天花病毒传染力强、致死率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有研究者认为,天花病毒起源于西亚「新月沃地」一带。当地的古人最早完成对山羊、绵羊、猪和牛的驯化。极有可能是在对牛的驯化时,寄生于牛身上的痘病毒在同人类的漫长接触中,「突变而衍生」成后来为人类专有的痘病毒科属天花病毒。

  现在发现的最早的天花病例,来自于毗邻「新月地区」,并与之有着频繁人员往来的古埃及。考古学家从公元前 1157 年去世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的脸部、脖子和肩膀上,都找到了患过天花所造成的外形丑陋、皮疹发作过的印记。考古学家和病理学家认为,这是人类到目前为止能找到的最早的天花病例。他们据此推断,可能早在公元前 1161 年的时候,天花就开始袭击埃及了。

  据推测,大约在公元前 1000 年,天花又传入了印度。公元前  430 年,雅典爆发过一场由埃及传入的大瘟疫,研究者们认为,这场瘟疫就是天花。

  在中国,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出现于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天花的症状及流行情况。研究者们根据书中的记载「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推断天花在公元 1 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因战争俘虏带来,故名「虏疮」。

  研究者们统计,在至少 3000 年的时间里,天花是给人类带来痛苦和死亡的最大制造者。

  天花的杀伤力甚至超过了战争与枪炮。

  11 世纪,罗马教皇组织十字军远征,因为天花的传播,十字军几乎全军覆没。

  1519 年,600 名西班牙人在墨西哥海岸登陆,企图征服拥有几百万人口的阿兹台克帝国。天花病毒随着西班牙人进入新大陆。墨西哥人从未面对过天花,因而也没有抵抗力。在此后的 3 年里,天花导致约 300 万墨西哥印第安人死亡。接着,天花传入南美,更多数量的印第安人因此死去。

  据历史学家们估计,16 世纪,美洲有超过 2000 万人感染天花。但是到 16 世纪末,生存下来的人口估计仅有百万人。

  相较于美洲,欧亚大陆也好不到哪去。根据估计,16 至 18 世纪,欧洲每年有 50 万人死于天花,亚洲的死亡人数是 80 万。

  18 世纪末,天花传入孤悬海上的澳大利亚。1789 年,与新近到达悉尼港的英国人为邻的土著居民中爆发了天花,并向内陆扩散。据英国人的统计,当时这场天花杀死了 50% 的土著。此次天花大流行可能是澳洲土著遇到过的最大一次「人口地震」。

  4

  在与天花病毒抗争了几千年之后,人们终于逐渐找到了对抗病毒的有效办法。

  在中国的人痘接种被证实有效之后,18 世纪,这一方法逐渐传到了欧洲。早在 1700 年,有关中国的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消息就被人写成报告,送给了英国伦敦的皇家学会。之后,部分欧洲人开始接受人痘接种。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一封信里写到:种人痘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当然,种人痘也存在风险。1722 年,北美马萨诸塞波士顿的牧师科顿·马瑟为 242 例志愿者种痘,其中 6 人因种痘死亡。他据此写了一份报告,认为种痘的死亡率为 2.5%,而不种痘而患天花的自然死亡率为 15%-20%,相比之下,种痘虽然有风险,但值得推广。因为风险的存在,种人痘的办法也遭到部分人的怀疑而得不到最大范围的推广。

  到了 1796 年,英国一个名为爱德华·詹纳的乡村医生把一名挤奶少女手上的牛痘浆液接种到一个 8 岁未患天花的男孩手臂。6 个星期后,詹纳又把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这个小孩身上,结果男孩安然无恙,表明他对天花具备了免疫力。之后通过反复试验,詹纳证明,接种牛痘预防天花远比接种人痘更有效更安全。此后,牛痘接种法被逐渐推广开来。

给人类带来最多死亡和痛苦的病毒,是如何被彻底消灭的?

  在消灭天花的过程中,社会和政府的努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政府开始推行强制天花接种。尤其是在 1863 年之后英国爆发了 2 次天花疫情,夺去数万人生命后,英格兰通过法令,规定所有 2-50 岁的人都必须接种牛痘,逃避者将面临司法起诉。

  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世界各国纷纷颁布法令,推行强制接种。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更将其早期工作集中在对天花的防治上。

  中国自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便在全国开展种痘,国家规定新生儿必须进行牛痘接种,并执行了每隔 6 年复种疫苗的制度。经过努力,到 1961 年,中国便全面消灭了天花。

  虽然牛痘技术和强制接种意味着「天花的消灭」。但这一目标真正实现,还依赖于另一项技术的发明。到 1950 年,随着强制接种的广泛推行,气候温和的地区,人们已基本不受天花的威胁。但热带的的大多数地方还有天花横行。专家分析,这些地方由于温度太高,疫苗很容易失去活力。好在科学家们及时发明了疫苗生产的冷冻-干燥技术,这一问题才得到真正的解决。

  进入 1970 年代,全世界的共同努力终于得到了大家所期待的回报。

  1970 年,欧洲和美国几乎每一个人都接种了抵御天花病毒的疫苗。

  1972 年,天花从南美消失。

  1974 年,天花在印度、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得到了控制。

  1975 年 10 月,亚洲出现最后一例天花。

  1979 年 10 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名天花病人,来自索马里的牧民阿里·毛·马林在 1977 年被治愈。

  1980 年,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灭,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的实验室还保存着最后的样本。

  就这样,这个困扰人类几千年,带来无数死亡和恐惧的病毒被我们打败了。而伴随着预防天花的研究,人类发现了自身的免疫系统并由此建立了免疫学。

  回顾这一艰难的历程,不难发现,唯有医学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把这看不见的敌人彻底消灭,然后最终宣布:我们人类赢了。

  本文摘编自《世界瘟疫史》(作者:王旭东、孟庆龙)

  图片来自网络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