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个「不要命」的中国留学生不该被遗忘

这个「不要命」的中国留学生不该被遗忘
2020年03月25日 11:10 新浪网 作者 冯仑风马牛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新冠疫情,中国打上半场,世界打下半场,华人留学生打全场」。这虽然是网上的一句调侃,但也道出了不少留学生的处境。

  疫情之初,很多身在国外的华人,包括留学生,纷纷向国内捐赠物资。现在,中国的疫情得到控制,国外不少地区的疫情却看不到好转的迹象,身处其间的留学生们,仍然得战战兢兢地面对当地的疫情。

  近几年来,中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超过 60 万,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而在一百多年前,出国留学却还是一件令读书人闻之色变的难事。

  从无人出海到竞相留学,我们经历过了一百多年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在这一百多年间,中国与世界各大文明的交流日益密切,一代代留学生成为了重要的「桥梁」。

  回顾这一历程,近代中国第一位出海的留学生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的名字,叫容闳。他也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在耶鲁大学的校园里,至今还悬挂着他的画像。

这个「不要命」的中国留学生不该被遗忘

  容闳画像

  作为中国现代化当之无愧的先驱人物和重要推动者,耶鲁毕业后,容闳毅然放弃美好的前景,回到祖国。深悉欧美各国富强之根由的容闳,一生致力于「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以求改变祖国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学者这样评价容闳:他从头到脚,每一根纤维都是爱国的。容闳胸怀松柏之志,常葆赤子之心,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谋求中国的复兴与富强。他愈挫愈奋,爱国之心坚如磐石,百折不挠、九死不悔。

  1

  1828 年,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个贫困农村家庭。当时,西方传教士一直悄悄在中国沿海开展传教活动,并为贫穷人家兴办一些医院和学校,以吸引人入教。由于家境贫寒,无钱上学, 7 岁时,容闳在澳门一免费教会小学读书。自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西方传教士和有关机构纷纷由澳门迁往香港,容闳也随马礼逊学校由澳门来到香港。这所教会学校对容闳的信仰以及了解近现代西方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846 年底,该校校长勃朗夫妇因病准备返美,临行前表示愿意带三五名学生一同赴美留学,为每人提供 2 年的留学经费和父母的赡养费。当时,出国留学,尚属史无前例,是福是祸,难以意料。但容闳第一个勇敢地站了出来,他想亲眼看看书本上那个精彩的新世界。

  1847 年 1 月初,容闳与其他两位同学一起跟随勃朗校长从广州乘船赴美,就读于美国的孟松学校,该校是大学预备学校。在《西学东渐记》中,容闳回忆道,「孟松学校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而不是把他们变成活百科全书或聪明的鹦鹉。」在预备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容闳广泛涉猎西方文学作品,注重形成自己开阔的视野与高尚的品格。

  从孟松学校毕业后,容闳幸运地考入耶鲁大学,但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他根本负担不起。这时无所依靠的容闳只好向勃朗先生求助。勃朗首先找到了孟松学校,该校同意资助容闳上大学,但附带一个条件,容闳毕业后必须回国做传教士。容闳毅然拒绝了,他表示:我虽贫穷,但生性自由,毕业后无论选择何种职业,只求选择对中国最有益的工作。

  人生际会,命运往往非所逆料。正在困难之时,勃朗帮助容闳找到了一个基金会提供资助,使他顺利进入耶鲁大学。

  中国留学生一直以学习刻苦著称,这一点在「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身上就发轫了。容闳在读书期间不仅刻苦努力,而且积极参与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很快融入了美国人的生活。学习之外,他还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有时还到图书馆干活。美国学生自己合伙起火做饭,容闳就自告奋勇去当服务员,免除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尽管容闳在美国的大学生活如鱼得水,但他仍时时想起祖国。看到西方的富强与中国的落后后,他感到非常苦闷。经过反复思索,容闳终于从悲观中奋起。在《西学东渐记》中,他如此写道: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

这个「不要命」的中国留学生不该被遗忘

  容闳在耶鲁大学的毕业照

  1854 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他也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容闳放弃了留在美国任职的美好机会,怀揣强国梦,回到祖国。

  著名历史学者雷颐评价:如果说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精英」阶层「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那么容闳这个农家穷小子,就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草根」。

  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纯粹的旧中国,众人皆旧他独新,自然使他难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容闳归国后,先后在广州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秘书、香港高等审判厅通译、上海海关翻译等,此后来往上海、九江等地经商。

  太平天国战争末期,容闳见到了曾国藩。当时,曾国藩想创办造枪厂,容闳认为曾国藩并不了解和知道机器生产情况,于是向曾国藩等人解说中国现在最缺的不是生产具体武器的工厂,而在于整个经济体系落后,没有基础性工业,国家就不能真正富强。他的超前意识影响了曾国藩,使曾国藩从仅想创办造枪厂改为建造机器制造厂,中国近代工业化因此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很快,曾国藩让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筹办机器制造厂。往返历时将近两年,容闳采买的机器安全抵达上海,充实了曾国藩规划、李鸿章负责的江南制造局。曾国藩大悦,保奏容闳为五品实官,领高薪,命他协助管理江南制造局。

这个「不要命」的中国留学生不该被遗忘

  1870 年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3

  在美国留学毕业前夕,容闳就认定以派遣留学生为先导建立新式教育体制,是救国强国最重要的途径。回国之后,他一直想方设法,却屡屡碰壁,一筹莫展。得到曾国藩重用后,容闳感到此事可成。1870 年,在容闳的反复劝说下,曾国藩终于表示愿意向朝廷奏请公派留学生。此后,曾国藩与李鸿章几次联名上奏,1872 年春得到批复后,容闳被任命为出洋副委员,主抓幼童选派和监督事务。

  克服了官方的障碍后,留学又面临着民间的阻力。尽管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竟无人愿去!当时人们仍认为只有读四书五经、由科举当官才是正途,出洋留学更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被所有人耻笑,略有钱财的家庭都不愿子弟出洋留学。于是,容闳这个「招生办主任」,从自己的广东老家入手,挨家挨户动员,想起哪个熟人家有适龄儿童,甭管多少年没联系了,直接登门游说。报名的幼童几乎没有一个是世家权贵之弟,大多出身贫寒,或许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豁得出去」。这与今天的情形正好相反。

  1872-1875 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 120 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 12 岁,因此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他们知道自己背负着「救国」的重任,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理想与命运和身后的祖国永远连在一起。

这个「不要命」的中国留学生不该被遗忘

  第一批留美幼童在上海轮船招商局合影

  到达美国后,这批幼童一开始被两三人一组的分到美国中产家庭学习语言,美国家庭对待他们亲切友善。很多美国穷人孩子在街头当童工时,这些中国幼童却穿梭在课堂、宴会与球场之间。美国教育部门还专门发布了致中国幼童教师函,希望美国教师在对中国学生关爱外,更要注重认真严肃教育。督促这些孩子温习中国功课,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且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

  当然,这批幼童也非常争气,一到美国就如鱼得水,以惊人的速度克服语言障碍,快速适应在美国的生活,成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同时,他们也迅速适应了异国的文化,脱去了长袍马褂,剪掉辫子,活跃在体育等各种活动中。这批幼童充分释放天性,全然不像「东亚病夫」的后代。他们和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交流甚欢,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切接见。十九世纪末,当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刻,他们恰好被送到了那场工业革命的最前沿。

  1876 年,耶鲁大学授予容闳荣誉法学博士学位,肯定他推动幼童赴美留学、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作用。容闳将自己的中文藏书 1200 册捐赠给耶鲁,条件是耶鲁设立一个中文教授。开始时耶鲁拒绝了容闳的捐赠条件,但听说容闳准备将这批书捐赠给哈佛时,耶鲁改变主意,决定接受容闳的捐赠及条件。1877 年,耶鲁设立了中文教授,这是美国大学中第一个教授中文的教职。容闳的捐书也为耶鲁东亚图书馆的成立打下基础,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耶鲁的东亚图书资料已经成为世界知名馆藏之一。

这个「不要命」的中国留学生不该被遗忘

  耶鲁大学图书馆

  但是,留学之路仍困难重重。

  当时,容闳的职务只是一名负责留学生的副监督,在容闳的周围,几乎是清一色的守旧派官员,他们在观念上与容闳多次发生严重冲突。这些守旧派的官员接受不了新鲜事物和文化,不希望孩子们继续学习地理、钢琴、诗歌等「无用」课程,甚至不允许「自由」二字出现在他们的文章里。然而,对于留学生去到美国后的改变,思想开放的容闳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妥。

  于是,这些守旧派的官员对容闳和留美幼童展开攻击,不断地向朝廷暗中汇报他们的劣迹。说留美幼童「适异忘本、离经叛道。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

  一时间,朝野对留学事业的攻击、指责甚嚣尘上,沸沸扬扬,朝廷于是决定撤回留美学生。一直蒙在鼓里的容闳最后才知道,守旧派的官员对他和那些孩子的诬告。事后,容闳感到愤怒异常,决定以一己之力对抗不公,展开自救。为留住幼童继续学业,近乎绝望的容闳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当时美国总统和多位名校校长站出来否认中国留学生们「未受其益,反受其损」的传闻,他们还大力表扬中国留学生,写信给李鸿章请求力挽狂澜。例如,耶鲁大学校长在致清政府总理衙门信中这样写道:这些孩子不愧是来自大国国民的代表,足以为贵国增光,美国少数无知之人,平时对中国人的偏见,正在逐渐消失。目前正是最重要的时期,他们像久受灌溉培养的树木,就要开花结果,此时撤回无异于尽弃前功……

  可惜一切都太晚了,容闳的种种努力全无用处,朝廷最后还是决定撤回留美学生。1881 年,原计划 15 年的留学计划仅推行 9 年便夭折,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个人完成了大学学业,绝大部分留美幼童不得不放弃学业归国。当时,没有人甘心,所有人都哭得泪流满面。回国的船只停靠在上海,码头上没有久别的亲人,更没有热情的迎接仪式。迎接他们的,是同胞的排斥和冷漠。

这个「不要命」的中国留学生不该被遗忘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回国后,这批留美幼童一再遭受冷眼和羞辱。他们没有资格辩驳自己的优秀,被保守派唾弃,被新青年遗忘。在国内媒体看来,容闳和这批留美幼童一无是处。当时有报道这样写道:国家耗费巨资送你们这些平民儿童留美学习,可谁让你们都是三教九流,性格乖张暴躁,天资又鲁莽迟钝。这种人怎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怎么谈论军事兵法……而在海外的媒体报道中,却是另一番评价:大清国在美国实施的教育计划,近十年来,我们认为是非常成功的。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容闳所倡导、经办的中国第一波留学运动虽然因封建守旧势力的破坏而半途夭折,但它的历史功效却并没有就此宣告终结。就像容闳所说的一样,「如果要判断一棵树的价值,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它果实的价值。」

  若干年后,这批留美幼童像一枚枚倔强的种子,在陈腐的土壤里焕发出希望的嫩绿。他们成为活跃在中国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向导」和「纤夫」的双重作用。这批幼童中包括: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国开国总理唐绍仪,交通总长梁敦彦,外交家欧阳庚……还有多名海军将领,在甲午战争中殉国。容闳送去美国的留学生,归来后无论才干、见识、人品,都堪称一世俊杰。

  美国华人科学史学家姚蜀平曾评价说:容闳具有超前思维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他开创的留学运动持续推进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真正走向繁荣与昌盛,文明与法治。

  4

  留美幼童功败垂成,对容闳的理想和抱负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不过,在心灰意冷之中,他仍时时关心国事,常为自己报国无门无限惆怅。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远在美国的容闳,给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写信,提出了两条御敌之策。一条是向英国借款 1500 万元,购买铁甲舰,雇用外国士兵,从太平洋抄袭日本人的后路,让其首尾不能相顾。中国军队海陆并进,以抵抗日本。另外一个方案是由中国政府派员出面将台湾全岛抵押给欧美的任何一个强国,借款 4 亿美金,作为对日战争的军费。

  张之洞选择了第一个方案,并让容闳赴伦敦借款 1500 万元。然而让容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容闳与英国伦敦的银行财团商定签约的时刻,清政府却拒绝用海关关税抵押给英国作借款的担保,使得借款协议不能落实,最终容闳的提议胎死腹中。当时的伦敦银行财团认为容闳是在对他们搞欺诈,准备到伦敦法院控告容闳。容闳被弄得窘迫不堪,在朋友的帮助下方才回到了美国。清廷的出尔反尔,让自己的国民背上了失信敲诈的骂名,真可谓是古今未有之奇谈。

  尽管如此,容闳爱国之心仍然不死。从 1896—1898 年间,他又通过各种渠道向清政府提出种种兴国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设立国家银行、修筑全国铁路两大建议,并有详备可行的章程和实施细则,但最后都被否决。

  戊戌变法期间,容闳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给与了支持。变法失败后,在清廷四处捕人、风声危急之时,容闳首先想到的是康、梁等人的安危,设法帮他们出逃。容闳是维新的核心人物之一,自然也被清廷「撤差」和通缉。那时候,容闳冒险潜逃出京,经上海租界辗转到香港。70 岁的老人,一生爱国,成了自己祖国最不受欢迎的人,在本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成了被追杀的对象,可悲可叹。

这个「不要命」的中国留学生不该被遗忘

  晚年容闳

  绝望最能形容容闳当时的心境。经此剧变,容闳的思想更加激进。1900 年,维新派人士唐才常等人利用义和团于北方给清政府造成的困境,打算在上海策划「自立军」起义,然后扩展至长江流域,试图用武力推翻满清统治。容闳从香港来到上海亲自筹划这次起义工作,不过,这场「自立军」起义还没发动就失败了。作为「匪首」之一的容闳再次成为清政府指名通缉的政治要犯,不得不流亡日本。

  容闳在逃往日本的轮船上与老乡孙中山相遇。这是容闳和孙中山的第一次会面。尽管年龄差了一大截,但并未妨碍他们成为革命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容闳对孙中山初次会面的印象是「其人宽广诚明,有大志」,并以「华盛顿、富兰克林之心志」勉励孙中山。而孙中山也在事后推崇容闳「声望素著,富新思想」,是致力于中国革新的老前辈。

  1901 年 9 月,一些革命党人在香港开始策划夺取广州的起义,决定事成后推举容闳为政府大总统,但容闳认为应当推举孙中山为大总统。此后,革命派与容闳密切联系。虽然革命派的几次起义全都失败,但容闳在美仍积极活动,为革命派筹集起义军费,给孙中山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建议。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第二天便亲笔写信给容闳,诚邀他归国担任要职,并寄去一张自身近照。但遗憾的是,命运并未给容闳再次回国、一展宏图的机会。4 月上旬,年老体迈、久病缠身的容闳病情更加严重。在弥留之际,他特别叮嘱自己的孩子务必回到中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学识,以偿他为新生共和国效劳的夙愿。1912 年 4 月 21 日,容闳病情继续恶化,抢救无效,逝世于美国。

  葬礼上,牧师讲了这样一段悼词:假如他还没有老,他一定会亲自参加革命,他与生俱来的、热爱效忠中国的光焰,绚丽燃烧,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5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惋惜地说,「有时候我去做讲座,下面黑压压几百人竟然都没有人知道容闳,挺遗憾的,他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先行者。」

  作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一生顺乎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为西学东渐、富强国家而不懈奋斗,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自始至终热爱祖国的人,却不得不「远托异国」,埋骨海角天涯,这是容闳个人的不幸,也是他所在的时代的不幸。

  容闳不该被遗忘!

  资料来源

  1.西学东渐记,容闳

  2.美国历史系列123:留美学生第一人容闳,美国驻华大使馆,雾谷飞鸿

  3.读书与革命,学习时报,袁达松,冯诗楠

  4.纪录片《幼童》、《容闳》

  5.容闳:「中国留学第一人」,人民日报海外版

  6.「中国留学之父」容闳:从忠心耿耿到反抗清政府,贵州都市报

  7.他的每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文汇报,禾刀

  8.「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国家人文历史,李响

  9.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行者,文史月刊,张瑞安

  10.容闳:唯一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者,光明日报,雷颐

  11.历史文化名人信仰系列之十一容闳,天风,包兆会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 大军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