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周振鹤 :越是利益冲突尖锐,越需要精确的边界

周振鹤 :越是利益冲突尖锐,越需要精确的边界
2020年10月31日 22:30 新浪网 作者 历史研习社官微

  《中国近现代行政区域划界研究》序

  周振鹤

  我曾在多次场合中提出行政区划的基本三要素,即层级、幅员与边界。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行政区划变迁过程中,这三个要素都发生了重要的演变。其中层级变化显著而易明,幅员变迁也斑斑可靠,唯独边界的变迁难度较大。

  今人所绘制的历史地图虽然所有政区基本上都有边界走向,甚至明晰的线状界定,但越往古代,因为资料的不足,边界的定位与走向则越趋向于模糊,故谭其骧师作《秦郡界址考》正在说明,两千年前的秦郡只能考其界址,而无法精确郡界的完备走向。而在当时,由于开发程度较低,其实也未必精确存在此疆彼界的政区之间的线性边界。

  尤其在以山川为界的政区之间,争界的现象倒不如具体的田地之间的争界来得重要与醒目。《汉书》记载的匡衡争界的故事,是具体到田界的诉讼。至于郡界县界的争执,则尚少于此类具体利益的争端。只有不同政权之间的界线是史书记载的对象,比如汉文帝时与南越国的边界争端。也因此,历史政治地理领域中,讨论政区边界变迁以及政区之间边界争端的著述显著少于其他方面。

  如果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地研究政区边界的发展历程的话,因为史料的缺佚,往往会感到着手之困难。因此从晚近着手会明显有一种类似后发优势的便利。其实《中国历史地图集》历史地名的具体定位,也不是从《史》《汉》等书开始,而是从《大清一统志》回溯而上的。

  至于相邻政区之间的界线,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时,则不得不以这两个政区治所的地理中线为界。也因此,对古代政区的层级、幅员与治所的研究比起政区之间的界线的研究显然可靠性更强。

  也因此,政区边界的研究有着相当的难度,也就更具有挑战性。徐建平多年以来注意政区边界的研究,不惮于啃这块历史政治地理研究中的硬骨头,其精神是值得推崇的。

  边界意识是随着人的认识与利益的关涉而逐渐增强的。

  大山大河大湖经常作为国家边界而存在,在国家开发程度较低时,山河边界不存在任何问题,但当时间来到当代,领土意识的增强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山脉之界是以峰顶为界还是以分水为界,河流之界是以河道中线为界还是以主航道为界的问题就突显了。

  对于一国之内的政区边界,我们可能以为不会存在大的问题,其实通过深入研究,也有同样性质的问题产生。例如两省之间以湖为界,在资源利益不发生冲突以前,大多是界限不清的,但当利益冲突尖锐时,大致的界限就要让位于精确的界线了。徐建平就江苏安徽之间的丹阳湖湖面划界过程的研究,就清晰地展示了从界限到界线的观念与实际操作过程的转变。

  政区边界的意识不但存在于同级政区之间,甚至也特殊地出现在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区之间,这一点恐怕较少有人予以深入关注。

  本书特别剖析了民国时期在南京特别市设治初期出现的省市边界划定的实例,显示省市权限的划分与省市边界的划定之间的关系,这应该是研究政区边界一般问题中相对特殊的,但却不是应该忽略的研究对象。

  行政区划边界的研究还有一个从习惯到法制的过程。公认的习惯在现代自然要向法制转化,在微观的潼关县具体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这个转换过程。虽然只是一个案例,却让我们从中理解到一般的规律。边境上的政区边界有一部分就是国界,这类边界的变迁牵涉到国际纷争,更是政区边界研究的难点。

  本书直面这个难题,详细剖析了中蒙边界阿尔泰山段的形成过程,为其他类似的研究课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

  我不想列举本书各章所提供的政区划界的各种实例,只想指出这些实例具有典型性的特征。

  政区划界所出现的问题自然不止这些,但注意到这些问题,却是理解政区划界,尤其是理解近现代政区划界类型的基础。与此同时,由于作者擅长利用GIS这一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方法难于或甚至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本书专门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分析基于此种手段的研究实例,我想这对年轻的学者会有特别的启示意义。

  一部专著不可能解决所有的政区地理问题,即使这部专著只专注于政区边界的研究。但一部专著最可贵的地方,在于提供一种范例,可以作为同类型著作研究的参照,只要做到这一点,这部专著就是成功的。我想,至少在这个意义上,这部行政区域划界的专著是成功的。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徐建平《中国近现代行政区域划界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

  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中国的行政区域边界管理由传统逐渐走向现代,其间发生了大量的界限纠纷事件,这些事件解决的标志便是争议地区政区边界线的划定。本书以这些边界纠纷事件为研究案例,以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政区边界法定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了近代政区边界从界限到界线的过程,并分析了该过程背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的相互影响。本书的研究既有传统政治地理学方面的学术意义,也有为将来行政区划改革提供历史借鉴的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徐建平,男,1979年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地理学,着力于近代地图的搜集整理和基于GIS的中国现当代政区复原工作。出版专著有《政治地理视角下的省界变迁——以民国时期安徽省为例》,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前言

  上篇:宏观视角下的行政区域整理研究

  第一章  民国时期行政区域整理概述

  第一节  行政区域勘界法令的制定

  第二节  插花地整理的时空背景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整理行政区域的成绩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省级行政区域整理

  第一节  省辖市设置过程中的市县分界

  第二节  县级政区的置废

  第三节  县级政区边界的全面勘定

  中篇:从界限到界线——中国近代政区边界的法制化进程

  第三章  近代边疆地区政治区域边界的划分

  第一节  从游牧区的划分看习惯线的形成

  第二节  从古旧地图看习惯线的标识

  第三节  从争议线到法定线:条约中的边界

  第四章  行政区域整理过程中的边界地带

  第一节  区域归属纠纷的产生

  第二节  荆州复界运动与边界的第一次调整

  第三节  不合作与无政府

  第四节  荆州回昌运动

  第五节  地方社会与政区归属

  第五章  行政区域整理过程中的插花地

  第一节  潼关插花地形成及分布

  第二节  潼华县界的划分过程

  第三节  潼阌划界纠纷

  第四节  潼阌边界的最终确定及插花地的移交

  第六章  城市型政区设治初期的分权与划界

  第一节  省市权限的划分

  第二节  省市边界的划定

  第三节  分域过程中的政治与经济

  第四节  政区调整与民意表达

  下篇:基于GIS和古旧地图的近现代政区研究

  第七章  基于GIS的中国现当代县级政区时空框架

  第一节  现当代县级政区边界复原的尺度

  第二节  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甘肃省县级政区沿革(1912—2013)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第八章  基于地图数字化的民国政区复原

  第一节  《中华民国新地图》的数字化

  第二节  《中华民国新地图》政区信息统计

  第三节  《中华民国新地图》各省政区断限

  第四节  时间截面政区数据库的修正

  第九章  基于《南阳县图》复原晚清南阳县级政区

  第一节  绘制年代

  第二节  《南阳县图》与会典舆图的关系

  第三节  《南阳县图》与《县境全图》之比较

  第四节  光绪年间南阳县户口空间分布

  结语:政治主导下的因地制宜

  一、 中国近现代政区边界复原的途径

  二、 政区边界划定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后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历史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