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半生缘》改名、翻车!数据解读张爱玲IP改编的冰与火

《半生缘》改名、翻车!数据解读张爱玲IP改编的冰与火
2020年11月30日 19:30 新浪网 作者 剧研社

  文_郭小蝈

  “真的不好看”。

  这是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淇之子、翻译家宋以朗对张爱玲的留在香港的日常照片的评价。也是很多观众多最近开播的《情深缘起》的评价。

  本是张爱玲知名小说《半生缘》的新版,但档期是一路坎坷,从预计定档2019年5月底,到紧急撤档;从原本台网同步首播,变身纯网播剧;从背靠大IP,到紧急更名;从观众高期待,到开播后的种种争议,可以说《情深缘起》又成为了本年度改编翻车的剧集之一。

  有人质疑演员选角、有人吐槽故事情节,但无论如何,文化界人士对张爱玲是敬畏与偏爱的。谈起中国文学,张爱玲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谁都绕不开。作家陈克华曾说:“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

  无论是张爱玲本人的剧本作品,还是被改编的文学作品,不同维度的张氏IP之美,还是值得细品的。

  编剧张爱玲

  自带IP光环、是文人也是商人

  “如果不是从文学角度,而是从商业剧本的角度来看,张爱玲是蛮成功的剧作家。”香港著名影评人黄爱玲曾这样评价张爱玲的剧作。

  张爱玲的职业生涯一开始就与“影视”密切相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张爱玲以“影评人”的身份开始“触电”。《廿世纪》《万世流芳》《桃李争春》等作品的影视评论都出自张爱玲之手。“孤岛时期”成名的张爱玲,本身就自带IP光环。1946年张爱玲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为初创的文华公司创作电影剧本。

  1946年末-1974年初,张爱玲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首部电影剧本《不了情》。1947年4月,《不了情》在上海公映,被誉为“胜利以后国产影片最最适合观众理想之巨片”。之后的《太太万岁》张爱玲似乎更熟悉电影商业化套路,那些文本里的“热闹”被妥帖地转化成了银幕上观众喜闻乐见的画面。

  张爱玲编剧作品

  如果说在文华的编剧生涯让张爱玲探到了剧作“商业化”的大门,那么在为电懋影业公司创作剧本的时期,张爱玲的“商人”一面则更为凸显。

  1957年《情场如战场》在香港上映,盛况空前,据了解,这部张爱玲与电懋首次合作的影片突破了当年国语片的票房纪录。好莱坞式的表达、调皮、活泼、梦幻的世界,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张爱玲的风格,可偏偏这就是香港时期的张爱玲。

  《情场如战场》海报

  “电影是拍给大众看的、是虚幻的”为了生活而创作电影剧本的张爱玲深谙这一道理。“商人”张爱玲也因为大火的作品,成为了电懋的高薪编剧。台湾著名作家符立中说:“就我所知,张爱玲在电懋拿的应该是编剧中第一等级的报酬”。

  不同于小说创作,对于剧本,“商人”张爱玲有一套自己的流程。据宋以朗回忆:“遇到好的题材(张爱玲)会先写大纲,一页纸左右,先问电影公司,你要不要?如果要的,就谈好价格、给稿的时间,最后完成作品后,就领钱。”

  纷繁乱世里的张爱玲因文学成名,自带IP光环进军影视界,孤傲、清冷、幽暗,却又深谙电影世界的商业化套路,是文人,也是为了生存的“商人”。

  张爱玲IP被“舞台”偏爱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是独特的,让人“敬而远之”却又不断想靠近。在舞台剧的世界里,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从来都让人偏爱。

  小V发现,张爱玲作品最早进行多维度探索的正是张爱玲本人。1943年,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完结,1944年张爱玲亲自将之改编为4幕8场的现代话剧,于12月16日由大中剧艺公司在上海新光大戏院献演,2012年入选“十大经典话剧”,这一改编拉开了张爱玲文学多维度探索的序幕。

  张爱玲《倾城之恋》戏剧

  被业内称为“张迷”的香港著名导演林奕华,多次将张爱玲作品搬上舞台。1982年,“进念二十面体”创团,林奕华成为一个戏剧学徒,张爱玲的《心经》便是他的第一部舞台剧作品。1983年由《怨女》和《金锁记》合二为一的《两女性》被搬上舞台。林奕华对张爱玲的偏爱不止于小说,还有散文。1985年,林奕华将张爱玲散文《华丽缘》改编为舞台剧,作为戏剧汇演作品。

  林奕华改编张爱玲作品

  “张迷”不止林奕华,80年代的海豹剧团就曾将张爱玲的《茉莉香片》搬上舞台,2002年,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再次将《倾城之恋》搬上舞台,香港影帝梁家辉加盟出演男一号,这对于一线艺人并不怎么出演话剧的香港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特例,这出《新倾城之恋》全部采用粤语对白,并设计了与张爱玲原著完全不同的结局,用现代的眼光回味白流苏与范柳原那段“不在乎一生相随,只在乎一瞬相知”的爱情,豆瓣评分高达9.4,成为张爱玲IP“舞台”改编的又一标杆。

  部分张爱玲IP“舞台”作品

  此外,田沁鑫导演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更是有明星版、风车剧社版、版本3、安娜说版等四个版本,而后三个版本均在美国上演。2009年,许鞍华导演将《金锁记》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时至今日,《金锁记》依然在线。

  被“舞台”偏爱似乎张爱玲文学作品与生俱来的气质,那些凄冷孤绝、迥异于银幕上的文学其实也是华语影视作品的富矿。

  间隔长、数量少,影视改编艰难前行

  一流的文学作品、知名度极高的作者,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一直是影视改编的大IP,但影视人们一直都未感轻易尝试,直到1984年。

  1、成绩不稳定的电影改编

  1984年,许鞍华导演终于迈出了张爱玲文学作品影视化的第一部。由周润发、缪骞人主演的《倾城之恋》被搬上大荧幕。许鞍华表示:“初次拍自己偶像的作品很紧张”。初次改编,许鞍华并没有对小说进行大幅度的删改解读,几乎是亦步亦趋地完成了所有故事情节,当年电影还算成功,票房达到813万港元。

  四年之后,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改编了张爱玲的《怨女》,然而临摹一般的照本宣科,让电影失去了张爱玲特色。此后5年张爱玲作品的电影改编都处于空白。1994年,关锦鹏导演、林奕华编剧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得5项金马奖奖项,“白月光与朱砂痣”“白米饭与蚊子血”的比喻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张爱玲作品的电影改编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然而《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票房表现力却不如作品知名度,1994年香港电影票房排行榜上《红白》排名在100名开外,票房也仅有180多万,从商业角度来看,似乎张爱玲作品改编电影并不是一门好生意。

  1997年,许鞍华导演将张爱玲的《半生缘》搬上大荧幕,当年电影票房榜单排名第26位,票房750多万港元,但对于二度改编张爱玲作品的许鞍华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成绩。于是张爱玲作品的电影化改编之路停滞了。

  这一停便是10年。

  一直到2007年,李安导的《色·戒》,才让市场看到张爱玲文学作品电影化的成绩。内地票房达1.2亿元,香港票房达到4814万港元,并且双双位列TOP3。

  然而刚刚有点起色的电影改编,又陷入了沉寂,直到近期许鞍华导演再次官宣将拍摄《第一炉香》,然而刚刚官宣,受众对演员选角纷纷质疑。

  2、迟到且有限的剧集改编

  相比电影改编,张爱玲文学作品剧集化之路远远晚于电影化改编,晚了将近20年,且改编数量也不算丰富,算上即将开播的新版《半生缘》,一共也只有四部剧集作品,和一部类似于学生作业的微电影。

  从改编作品来看,目前剧集作品主要集中在《半生缘》《金锁记》《倾城之恋》三部内容延展性较好的作品上,与张爱玲丰富的作品库形成鲜明的对比,剧集改编作品占比不到总小说数量的6.9%。

  3、心理描写多、影视改编困难

  或许,越是“曲高”就越是“和寡”,越是一流的作品越是无从入手。多年来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电影改编基本5-10年一部,剧集改编翻来覆去也就3部作品。

  影视改编整体上限制较多,目前改编的作品不超过10部,放在市场上检验的作品也仅有《倾城之恋》《怨女》《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金锁记》五部作品,而且从时间上来看,已播出作品年代已远。

  从内容情节上来看,张爱玲作品心理描写居多,改编起来很困难。对电影作品来说,由于时间限制,或许情节少,改编起来相对容易,但是电影在大荧幕上,会把各种细节放大,心理描写部分表达不好对影片影响很大,这对导演和演员来说都是极高的要求;对于剧集作品来说,心理描写多可以说是改编最大的坎,拿每集45分钟来算,最少20集的体量来算,也需要900分钟的体量,这对于剧本创作者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张爱玲作品的精华恰恰就是心理描写,正如林奕华所说:“张爱玲的小说好看不在情节,而是人物心理状况如何变化。”

  从角色选择来看,稍有不慎便会被大众质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1984年电影版《倾城之恋》虽然在当时票房不错,但人们对女主角人选争议颇多,很多观众认为缪骞人并不适合白流苏这个角色,豆瓣评分也成为张爱玲改编电影中的最低分。近期《第一炉香》的官宣女主马思纯,也引来颇多争议,张爱玲的资深粉丝也告诉剧研社:“个人觉得马思纯不太适合葛薇龙这个角色。”

  从改编主创心理层面来分析,越是一流的作品,越是偶像的作品,改编起来心理压力越大。许鞍华就曾表示:自己对《倾城之恋》也不满意,认为自己对张爱玲理解有误,导致怎么做都有点不对。曾经拒绝拍摄《第一炉香》的侯孝贤也坦言:“徐枫曾经找我拍《第一炉香》,我说对不起,我拍不出。因为那个绕来绕去,那个幽微,对我来讲太难了。而且一定是讲上海话,一定是上海那个年代的氛围,这是非常非常难的。”

  4、要出圈或许就不能忠实于原著

  张爱玲的作品,可以说是影视人渴望的大IP,但却又是不敢轻易触碰的。当然,艰难并不代表不可以出圈,许鞍华迈出第一步便是成功,后来的《半生缘》电影和李安的《色·戒》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张爱玲作品出圈的秘籍:不能忠实于原著。

  张爱玲的作品若是忠实于原著的文字,只能是没有精神的“文字迁移”,亦步亦趋、忠实原著在张爱玲的作品里是行不通的。唯有跳出作品,才能看见“张爱玲”。

  许鞍华的电影《倾城之恋》,但汉章的《怨女》基本照搬原著,整体上很难出彩,但许鞍华到《半生缘》的时候,放弃了忠实原著的方法,同时以《十八春》和《半生缘》为底本,删改了中后段阴郁恐怖的哥特小说情节,加重了尾端再相见时的无奈,观众非常买单,豆瓣评分也从《倾城之恋》的6.7,升到了7.7。

  同样不忠实原著,采用“破”手法的李安更是大获成功,李安没有照搬原著,他把原著中一笔带过的情节放大,让太太们的牌桌成为了重要戏份,让王佳芝的三年前和三年后截然不同,让亲手枪毙情人的易先生眼眶泛红,李安不忠实于原著,却让不太受关注的《色·戒》成功出圈。

  《色·戒》英国版海报

  冷门张氏IP,变现潜力不可小觑

  从整体来看张爱玲IP改编来看,目前“舞台”领域改编从数量上来说相对较多,但由于舞台剧/话剧等作品还不算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消费文化产品,高额的票价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舞台”上的张爱玲IP更多体现的是文化人的情怀,要想张爱玲IP出圈,可能还是要靠影视化。

  首先,我们不能忘记张爱玲本身就是影视人。早年张爱玲撰写的十几部剧本作品,被拍成电影的基本都大获成功,尤其是在电懋时代,每一部作品市场反响都不错。据了解,五部张爱玲电懋时期编剧仅存的硕果一直珍藏于香港电影资料馆,包括,《情场如战场》《六月新娘》《南北一家亲》《南北喜相逢》《小儿女》。

  站在今天来看,后人不仅可以直接“拿来”张爱玲的剧本作品进行翻拍;还可以将极具喜剧因素的《南北一家亲》《南北喜相逢》等改编成情景喜剧;据小V了解,张爱玲的编剧作品《红楼梦》(上下集)、《魂归离恨天》均已完成,但均未被拍摄,若有可能拍摄成功则不仅仅是致敬。

  其次,我们可以从张爱玲巨大的作品库中挖掘“冷门”,一如李安当初选择不那么受关注的《色·戒》一样。据统计,目前仅仅张爱玲的小说作品就达到40多部,除了高关注度的《倾城之恋》《半生缘》等作品,已经被搬上过“舞台”的《心经》,故事前后接续的《雷峰塔》《易经》,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的《少帅》,以及最神秘的小说遗稿《小团圆》等作品都是值得深挖的,据说林奕华有计划把《小团圆》搬上舞台,侯孝贤导演则动过拍《小团圆》的心思。而在2018年11月8日腾讯V视界大会上,腾讯视频宣布张爱玲经典文学作品《小团圆》将首次影视化。

  张爱玲小说作品统计

  无论是张爱玲自身这个大IP,还是张爱玲的作品IP,从已有市场反响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整体商业化还是弱了一些,但时间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好IP。未来随着“张氏冷门IP”的大众化,我们将会看到更多样的张爱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半生缘冰与火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