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1942年美国因北大西洋航线出状况而暂停经此路线的对苏援助

1942年美国因北大西洋航线出状况而暂停经此路线的对苏援助
2020年05月29日 15:33 新浪网 作者 未央长喟

  1941年3月11日,美国正式通过了《租借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将免费或有偿地向英国、中国以及其他同盟国家提供武器装备和物资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总计向同盟国输送了价值500亿美元的物资。这批物资为同盟国最终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不过,在苏德战争最激烈的1942年,美国却在某几个月中止了对苏联的援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联系到二战后世界陷入冷战时代,不少人会认为,美国是故意停止了对苏联的援助,好让德国更多地消耗苏联的力量。但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

  1941年,德国在入侵苏联后势如破竹。在接连取得明斯克和基辅的胜利之后,苏联的防线几乎彻底崩溃。德军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深入了苏联国境上千公里。在冬季来临之前,德国陆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

  对于苏联来说,战争形势已是岌岌可危。一旦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失败,苏联恐怕会步法国后尘,遭遇亡国的命运。而美国当时的政策,是希望欧洲保持均势,让各大国之间相互牵扯。这样美国就能得到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而一旦苏联战败,那么欧洲大陆就几乎被德国统一。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超级强国,这显然对美国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苏德战争中,美国绝不希望苏联轻易战败。自德国向东进兵后,美国就通过《租借法案》开始了对苏联的援助。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美国一共向苏联提供了超过110亿美元的物资。其中粮食超过150万吨,飞机、坦克、卡车更是数不胜数。并且在美国的带领下,一向反苏的丘吉尔也对苏联进行了大力的援助。

  直到二战后期,苏军进入反攻阶段后,美英的物资才慢慢减少。

  当时美英为了对苏联进行援助,一共开辟了四条援助航线,其中包括了一条空中航线,三条海上航线。

  最为便捷的当然是空中航线。美国飞机起飞后经过加拿大、阿拉斯加,跨越北太平洋抵达苏联。但由于运输机的装载量有限,苏联在整个战争期间总共才从这条航线获得了4万吨物资,而这个数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1942年美国因北大西洋航线出状况而暂停经此路线的对苏援助

  

北大西洋航线

  在三条海上航线中,运输量最大的当属北大西洋航线。这条航线是从美国东海岸或者英国出发,穿过北大西洋和北极区域,最终抵达苏联的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等白海港口。

  第二条海航路线,则是从美国西海岸出发,经过太平洋达到苏联拉迪沃斯托克的太平洋航线。在物资抵达苏联后,苏联方面会通过铁路网络,穿过西伯利亚将物资运送到前线。

  第三条航线,是经过波斯湾将物资运输到伊朗,再通过伊朗的铁路运输到苏联国内。

  所有航线中,距离最近、最高效的,其实就是北大西洋航线。不过,由于这条航线靠近德国占领的挪威,其运输的风险也非常之大。

  美国有几个月中止了对苏联的援助,也是因为这条航路出现了问题。

  1942年6月,39艘PQ-17运输船在挪威海域遭到了德军的攻击。在经过一番战斗后,有24艘运输船被德军击沉,有4艘船被迫返航,最终只有11艘船成功抵达了阿尔汉格尔斯克。此事之后,美英方面特地加大了护航舰队的规模,以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

  

然而到了1942年9月,由44艘商船组成的PQ-18船队再次在挪威海域遭到德军攻击。尽管英美增多了护航船队的数量,但仍有一半的运输船被击沉。

  1942年美国因北大西洋航线出状况而暂停经此路线的对苏援助

  如果以一艘运输船装载3吨物资计算,美国船队在这两次海战中总计大约损失100多吨物资。要知道,当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美国正处于被日本压制的局面中。这100多吨物资的损失,也着实让财大气粗的美国人有些心痛。

  于是在1942年的10月和11月中,美国便暂时停止了通过北大西洋航线运输物资的路线。

  但实际上,美国只是停止了这一条航路的运输。伊朗路线和太平洋路线的运输,仍然在持续进行之中。通过以上两条路线,美国在1942年10月11月仍然向苏联运输了近40吨物资。到了1942年12月,北大西洋航线又开始重新运营起来。

  而在1943年和1944年的几个月中,美国也曾因为同样的原因暂停了北大西洋航线。所以严格来说,美国并非是停止了对苏联援助。只不过运输的物资相应减少了一些。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物资都为苏联最终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