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杨宇霆善于揣摩张作霖心意且对日本有较多了解但不为张学良所容

杨宇霆善于揣摩张作霖心意且对日本有较多了解但不为张学良所容
2020年08月08日 15:27 新浪网 作者 未央长喟

  从年龄算起来,杨宇霆比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小上五岁,后者民国二年(1913年)考入的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7期,而冈村宁次等一批日本名将则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的“荣耀第16期”。所以,18岁的杨宇霆东渡日本留学时应该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如果确实毕业于日本陆士,按照三年的学制应为“陆士第十八期”,归国时间则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后。

  而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时候,张作霖刚被清廷招安不久,就任新民(今沈阳市新民县)马队管带,也就是个小营长,他的队伍里还是一水的胡子兵,根本没有新式军官,因此跟杨宇霆没有任何交集。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巡防营统领张作霖带兵入奉天城镇压革命党人,才于次年被清廷任命封为关外练兵大臣,终于掌握了奉天的军政大权,杨宇霆这个军械厂厂长,应该就是这个时间点正式成为张作霖的部下。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委任张作霖为第27师中将师长,须知当时的东北三省只有第27和第28两个陆军正规师的番号,为了扩编部队和延揽军事人才,张作霖才将“素闻谋智深远”的杨宇霆提拔为师参谋长,此时距离张作霖落草“创业”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四年。

  

张作霖

  也就是说,杨宇霆在奉军中的一切权力,皆来自于张作霖所授,没有张作霖在后面撑腰,他在吴俊升、冯德麟、张景惠、汤玉麟、张作相等人面前根本什么都不是。张作霖实乃一代枭雄,他深知自己的部队乃是土匪起家,绿林习气严重,军队的正规化和职业化建设必须借重专业人才,因此杨宇霆才有机会“参赞中枢”,当时的保定军校和陆军大学还没有成气候,留日军校生在各省都很是吃香。

  正因为他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张作霖随时可以选择用或者不用,而杨宇霆没得半点脾气,因为军权都掌握在张作霖和一众兄弟手里。民国五年(1916年),张作霖升任奉天督军兼省长,杨宇霆水涨船高成为奉天督军署参谋长,整理军制和整顿军纪颇有成效,又与陆士同学徐树铮合谋为奉军弄来段芝贵的大批军火,一时风头很劲,逐渐飘飘然起来。

  结果在民国七年(1918年)奉皖合流期间,杨宇霆在徐树铮的鼓吹拉拢下企图壮大势力,这哥俩合谋以奉军名义冒领陆军部370万元军费,私自新编了四个旅的部队。张作霖得知后立免徐树铮“援湘军”副司令职,并以“勾结外援、内树党羽”之名将杨宇霆革除本兼各职,可见张作霖对军权的警惕和对杨宇霆的控制能力。

  

杨宇霆

  不过杨宇霆这个北方“小诸葛”也确有过人之处,他特别善于揣摩张作霖的“雄心壮志”和心理,每每能够拿出符合领导意图的预案,贯彻执行也颇为得力,是典型的高级幕僚人才。所以张作霖离开他又深感诸事不太顺手,于是民国九年(1920年)再“返聘”杨宇霆为东三省巡阅使总参议兼奉天兵工厂督办,如此挫摸的结果,是杨宇霆再不敢拂逆这位胡子出身的主子。

  随着张作霖入主北洋政府和奉军的不断扩编,内部逐渐形成了老派、新派和洋派三股势力,“老派”当然是以张作霖为首的盟兄弟们,“新派”则是后起之秀张学良以及集结在其周围的东北讲武堂少壮军官(郭松龄是教官),“洋派”以杨宇霆为领袖,主要成员都是他的同学、校友等等。在张作霖仍然健在的时期,这三派尚能唯其马首是瞻,奉军可以形成合力,这也是日本人为什么要除掉张作霖的主要原因。

  在日本人看来,只要张作霖身死,奉军内部这三个派系必然内讧而陷入混乱,关东军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彻底控制东北。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之后,奉系的接班人选呼声较高的就是老派的张作相和洋派的杨宇霆,结果张作相忠心耿耿,促成了老派与新派的暂时联合,推举张学良上位。杨宇霆心里当然不那么服气,言语和行动中对张学良多有不敬,且以“周公辅成王”的心态自居,被干掉是早晚的事情。

  不应过分黑化杨宇霆和美化郭松龄,奉军的内斗只是封建军阀的权力之争,没有什么正义与邪恶之分。相反,杨宇霆对日本侵略野心动察无遗,抗拒态度也非常坚决,多次劝谏张作霖否决日本人的提案,关东军视其为侵占东北的主要障碍之一。张学良接班后,日本人曾经多次离间张杨关系,特地送给张学良一本《日本外传》并多方暗示,将杨宇霆比作幕府将军丰臣秀吉。

  

张学良

  杨宇霆是个烟酒不沾嫖赌不干的正统军人,为人争强好胜,性格自负且心胸不够,在辅佐张作霖时期,能将两人关系定位为皇帝与宰相,一方面是报答知遇之恩,一方面也是对张作霖敬畏有加,那毕竟是个白手起家的乱世枭雄,所以“老帅”完全可以驾驭之。但未经风浪年仅28岁的张学良,自然不在杨宇霆眼里,也就注定了命丧“老虎厅”的悲剧。

  不管怎么说,对政治形势把握比较准确、对日本政府和民族深刻了解、对奉军事务了然于胸的杨宇霆之死,总是奉系军阀的重大损失,如果杨宇霆能够在张学良面前收敛一些,如果张学良驾驭部下的能力更好一些,都不会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东北的历史极有可能改写。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莽撞的张学良在不到三年时间里,连续在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入主华北和“九·一八事变”中举止失措,败光了乃父留下的丰厚“家产”,自己也抱憾终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