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唐朝安西都护府有其税收来源,依据府兵制满足了当地的后勤供应

唐朝安西都护府有其税收来源,依据府兵制满足了当地的后勤供应
2023年06月18日 09:41 新浪网 作者 未央长喟

  安西都护府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初设,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彻底沦陷,历经十二位帝王,共一百六十八年,西安都护府的出现代表了大唐的昌盛繁荣,彻底沦陷表示盛唐开始没落。

  

安西都护府的来历

  贞观十四年八月十八日(640年9月19日),时任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的侯君集扫平高昌国(高昌国是由当地的汉人建立的一个佛教国家,也就是现在新疆吐鲁番市周围),设立西州,至于为什么会扫平高昌这个由汉人建立的国家,是因为当地情况复杂,而且当地胡化多年,已经不亲近中原王朝了。

  贞观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640年10月11日),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于西州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率军击败占领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驻所迁至龟兹。

  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把安西都护府驻所又迁回前高昌国地区。显庆二年(657年)11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显庆三年(658年)5月,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

  唐高宗李治改变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政策,在突厥故地分设濛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 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安西都护府示意图

  显庆五年(660年),当时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巡查。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在当时的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在此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都护府、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大体相当于今日新疆与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军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咸亨元年(670年)到咸亨四年(673年),唐王朝曾两复两弃安西四镇,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仪凤二年(677年),安西四镇又被吐蕃控制;仪凤四年(679年),安西四镇被唐大将裴行俭收复,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被迫收缩战线,放弃安西四镇,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此后,安西都护府的驻地才在龟兹稳固下来。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下令设立北庭都护府,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东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抵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的战略目的。

  安西都护府最后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这可能不仅是情报断绝所造成的,而是事实上唐朝已经放弃了对安西的控制。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资治通鉴》记载:五月,“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

  安西都护府是在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西州都护府后,于交河城设立的。首先来看看西州和交河城是哪里。

  

  

安西都护府示意图

  西州是原来的高昌国国都,在今天的新疆吐鲁番东南,哈里和卓古城,而交合城,在今天的新疆吐鲁番西面,这两城其实距离不远,后来在唐玄宗天宝、至德时期,西州被改为交河郡,而安西都护府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移治龟兹。

  移治龟兹以后,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就形成了四个主要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四个军镇。

  如此一来,安西都护府在历史上就应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治西州时期,另外一个就是后来灭掉龟兹国之后,治龟兹时期。

  

治西州时期的安西都护府

  首先来说一说治西州时期的情况。从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西州开始,唐廷就派遣西州刺史对西州地区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而非对待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西州州府是一个独立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但是这个机构存在时间不长,主要原因是与安西都护府二元分治的管理体制并不利于西州的统一管理,也无法集中全力应付复杂多变的西域形式,于是到了贞观十六年(642年)九月之后,安西都护府直接管理西州各类事务,实施一元化军政统治。

  安西都护府在西州进行了人口清理、调查等审案工作,这相当于在西州进行编户齐民征税,由此可知,安西都护府前期的军费有一部分来自于西州,那么西州能够养活当时驻扎在此地的唐军吗?

  唐王朝进军西域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开始由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灭高昌国开始,当时采取的是战时后勤。也就是说,唐朝灭亡高昌国的大军,通过河西走廊的诸州,采取“飞刍挽粟”,也就是行军沿线各州、县直接运输粮草的方式,满足野战军的需求。《旧唐书·褚遂良传》记载:“陛下诛灭高昌,威加西域,收其鲸鲵,以为州县。然则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十室九空,数郡萧然,五年不复。”

  

  

租庸调

  “行军”也就是完成特定作战任务的野战军,属于“事罢则散”,所以,他们的后勤供给属于“特事特办”。满足“行军”所需,供应粮食、派发夫役都需要沿路州、县承担,其军食取自府库,夫役就要征调民间,一般性的补偿措施即免除相应的租庸调,以作为回报。

  高昌国被灭后,其地被划入了唐帝国的版图,并非羁縻府州,而是真正的编户齐民地域,所以,其作为边地的防御,也必须提上日程,而从记载来看,唐太宗力排众议,确定了高昌戍的编制为1000人。

  这一千人属于镇戍编制,既非一般人熟知的府兵,也非行军的“行人”,而是普通民户为期一年的戍边劳役,从已知的材料来看,这些服役者来自大江南北数以十计的州,最远者甚至行程数千里,只为到此处履行他的“国家义务”。

  对于他们在“戍所”的供应,军粮有两种方式筹措,一为府库支取,另一为屯田。《唐律疏议·擅兴律》记载:“军防令:防人在防,守固之外”,“各量防人多少,于当处侧近给空闲地,逐水草所宜,斟酌营种,并杂蔬菜,以充粮贮及充防人等食。”《新唐书·食货志》说:“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方春, 屯官巡行,谪作不时者。”

  最开始的编制是为一千人,随着后续地盘的不断扩大,所控制的幅员广阔肯定是不止这么区区一千人的,整体来说,不管当时多少人,这二种办法都是一直在沿用下来的,战时才会加大中央的补给。

  

  

均田制

  唐廷在西州推行了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学校等与内地完全相同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制度、而西州地处盆地,扼住天山南北孔道,是中西交通要冲,而种植谷麦一年两熟,同时盛产葡萄,棉布。

  在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的政治策下,以西州农业情况,是能够做到养活唐军的,当时驻扎在此的唐军到唐玄宗开元时也只有5000人,马500匹,即便是安史之乱时,叛军攻陷陇右,西域被割断,当地居民都能闭境固守,可见足以支撑驻军的后勤保障,何况这一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商业的繁荣也能带来可观的税收。

  正是借助西域繁荣的商业,大唐帝国在西域才能够足食、足兵,而大唐付出的,则是千百万在史书上永远不会记录名字的“缫丝女”的寸寸血泪,当然,这一切都不会被记得,她们已经被简化成为一个伟大的词汇——“丝绸之路”。

  

治龟兹时期的安西都护府

  自唐军灭掉龟兹国之后,安西都护府达到了历史最强盛的时期,治下四个军镇。此时期的安西都护府相较之前治西州时期行政区域扩大了很多,建立起来龟兹都督府、州、城、村、坊完整的各级行政建制,设置了孔目司、宴设、掏拓所、关津、馆驿等各类管理机构,并推行颇具特色的赋役制度。而这些无不体现出以中原唐制为主体、同时又与地方民族实际结合的特色。

  同时,安西都护府还在龟兹进行大规模屯田,重视河渠水堰的管理、驿站交通的建设,以及铜、铁矿的开采和冶炼。

  

  

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大都护府全盛时期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大体相当于如今新疆与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利用石油,但以唐廷在此地的行政制度,完整税收,编户齐民政策,以及文献中体现出来的人丁税,特色的赋役制度,再加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商业税收,足够支撑起一支强大的震慑西域诸国的军队。

  当年高仙芝灭西域诸国,在怛罗斯与波斯帝国的遭遇战,也仅是依靠都护府的粮食补给和税收,并没有靠唐廷中央补给,毕竟唐廷在此地的均田制、府兵制才进行了几十年时间,并没有如内地因为土地兼并剧烈而导致均田制的瓦解,所以军队的供养和补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山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