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东晋持续不断的内耗和不断掳掠人口导致多次北伐均虎头蛇尾

东晋持续不断的内耗和不断掳掠人口导致多次北伐均虎头蛇尾
2024年02月15日 18:02 新浪网 作者 未央长喟

  这个北伐在中国历史是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少有北伐成功的,基本上都是从北打到南,然后一个国家就建立起来了。

  除了朱元璋北伐和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外,少有南方政权成功击败北伐政权的案例,从秦朝开始,这个趋势的演变就是从中原地区向南推进,从而建立起一个大一统国家。

  诸葛亮和姜维发动了充满夸张的16次北伐战争,但都没有对魏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反而把自己拖入了战争的沼泽里空耗国力。而东晋也发动了五次北伐,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或者说本可大有作为,但都因为其内部的矛盾导致了整个北伐的失败。

  而这也是历代北伐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军事力量的对比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其内部团结与否却最终决定了这个力量能否得到妥善利用。

  

第一阶段北伐:从祖逖到庾亮谈起

  东晋的北伐战争一共分为五次,第一次北伐战争是由祖逖发起。但正犹如岳飞陈兵朱仙镇,原本可一鼓作气收复开封,但是或许可以从下面这一段对话中发现历代北伐失败的一个原因:“方兀术弃汴去,有书生叩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矣。’兀术曰:‘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京城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兀术悟,遂留”。

  

  

祖逖

  同样,祖逖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同岳飞如出一辙,上层统治者之间的权力斗争让北伐最终沦为了权力博弈的游戏。民族气节、尊严和国家利益悉皆被置之不理,当祖逖试图进一步向北方发展时,正如那个书生对兀术所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东晋朝廷建立之初,其内部混乱不堪,门阀士族们都只关心谋求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而祖逖的崛起让一部分人感受到了威胁。正犹如宋高宗焦虑岳飞收复失地,迎回二帝后的尴尬局面,在东晋朝廷中同样有人惧怕祖逖身居高位:“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

  起初,祖逖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司马睿还不是晋元帝的时候,祖逖就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北伐意愿,但是司马睿在观望,在等待北方的晋愍帝在战火中灰飞烟灭。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阴谋,司马睿拒绝了晋愍帝北上勤王的要求。

  除了司马睿,所有人都在观望,因为西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就像后来的崇祯皇帝要求天下兵马进京勤王时一般,各路人马都在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当祖逖希望司马睿领兵北上时,他似乎并没有表示完全的拒绝,但也没有绝对的支持:“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可以说,祖逖的北伐完全是靠他自己的经营才组织起来的,虽有官方的身份,但却并没有官方的支持,及至祖逖稍有成绩后,正犹如岳飞受到宋高宗的忌惮,祖逖也让司马睿感到不舒服。及至庾亮和庾翼登场时,北伐战争实际上并没有发动成功,先是被朝廷以准备不够充分拒绝,后又因为晋康帝驾崩,新帝即位的缘故而宣告北伐战争的破产。

  

  

东晋形势图

  从祖逖到庾亮以及庾翼,东晋的北伐毫无建树,而东晋王朝却在门阀士族、寒族、皇族相互之间的争权夺利中越陷越深,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统治权力的一大特点。

  

第二阶段:从桓温到谢安谈起

  桓温接替了庾翼的位置,这位富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在永和二年(346年)消灭了成汉,取得了历次北伐中最大的成果。这一次北伐极大地鼓舞了东晋朝野的士气,但是历史的悲剧总是不厌其烦的上演,功高震主的桓温同样开始受到朝廷的牵制:“温欲率众北征,先上疏求朝廷议水陆之宜,久不报。时知朝廷杖殷浩等以抗己,温甚忿之,然素知浩,弗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亦相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

  灭亡成汉以后,桓温出乎意料地遭到了东晋朝廷的冷落,永和五年(349年),随着后赵君主石虎薨逝,东晋朝廷派遣褚裒为征讨大都督率军北上,但由于褚裒指挥失当,这一次小规模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随着北方大乱,冉闵以“杀胡令”在北方大肆屠杀胡人,这场乱局让东晋朝廷看到了一丝机会,但东晋朝廷弃桓温不用,反而任命并不懂军事的殷浩去指挥北伐战争,结果错过了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在桓温的弹劾下,尽管殷浩被流放,但时机已经不再来。

  及至桓温亲自率领军队北上时,北方乱局已经趋于平稳,在和前秦的作战中桓温失利,加上后勤补给跟不上,前秦又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桓温只好撤退南回。再加上桓温似乎少了一丝当年孤军深入灭亡成汉的果断。在北伐前秦时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试图引诱前秦军队主动出击,但是在前秦将领苻健的布置下,前秦军队采取以逸待劳的战略坚守长安不出,桓温就这样被拖垮了。

  

  

桓温

  而随着桓温个人的权势越来越大,桓温也渐渐失去了统一北方的志向,而是把精力放在了经营个人利益之上。他陷害薛真,甚至随着权势愈大,还打算行废立之事:“是时温威势翕赫,侍中谢安见而遥拜,温惊曰:‘安石,卿何事乃尔?’安曰:‘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时温有脚疾,诏乘舆入朝,既见,欲陈废立本意,帝便泣下数十行,温兢惧,不得一言而出”。

  谢安原本是桓温的幕僚,也慢慢察觉到桓温的变化。桓温去世后,谢安掌握了朝中大权,太元八年(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8万北府军击败了前秦的80余万大军,在这场关系到两国国运的战略性决战中取得了完胜。而随着前秦主力军队的覆灭,中国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陷入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分裂局面。

  以北府军为主的东晋军队趁机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故土。然而晋军的北伐也仅止于此了,并没有收复全部失地、统一全国。而且,伴随支持北伐的东晋丞相谢安去世,以及前线主帅谢玄被调走,晋军全面收缩战线,在战略上采取了守势,北伐前期取得的战果功亏一篑。

  总的来说,淝水之战后谢玄率领北府军的北伐,是先胜后败,虎头蛇尾,不但未竟全功,而且随着拓跋鲜卑在北方的崛起,东晋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最后机会。

  为什么精锐的北府军都没有完成北伐大业,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东晋统治者只想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丧失了进取心,更缺乏北伐的决心

  北府军纵然是以一敌百的精锐军队,但是架不住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掣肘。

  

  

司马睿

  自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创建东晋,东晋在江南的统治已过去了近70年,统治集团早已适应了富庶繁华、风光秀丽的江南,只想偏安于此,丧失了收复故土的雄心壮志。这从司马睿阻挠祖逖北伐,和司马皇室掣肘桓温北伐就可以看得出来。

  另外,司马皇室对于大将立功于外,向来抱有戒心。加上这时谢家的中流砥柱谢安也受到排挤,不再主政,同为谢家子弟的谢玄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司马皇室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还”的借口将谢玄调回淮阴。

  北府军是谢玄一手组建和训练出来的,对于这支军队的使用,没有人比谢玄更加得心应手,也没有人比谢玄更有威望镇得住这支军队,此时临阵换帅,导致军心顿失。

  谢玄被调走后,支持北伐的谢安又离世,北方的慕容垂、姚苌等人趁机反击,谢玄等人奋战收复的失地纷纷丢失,东晋北伐功败垂成。

  

东晋统治集团的持续内耗导致北伐不利

  组成东晋统治基础的是门阀士族,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代表的门阀与司马皇室之间,四大家族之间,为了权力和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甚至刀兵相向:江南大族反抗司马氏压制南方士族的叛乱;王敦起兵;苏峻之乱;桓温专权等。

  

  

东晋形势图

  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不但消耗了国家有生力量,甚至有人将北伐当作了攫取更大权力的机会和筹码,阻挠和干扰了北伐大业的顺利进行。

  

北方的胡人政权依旧强大

  前秦虽然一败而亡,但是又分裂成若干少数民族政权,如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姚苌建立的后秦等,实力强大,可与北伐军一争短长。

  

东晋的北伐只是抄掠人口和财物,不是救民于水火,导致人心大失

  虽然北府军勇敢善战,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但是,东晋统治集团只想保全他们在江南的庄园,并没有统一中国北方、恢复旧山河的要求。

  对于黄河以北、潼关以西地区,他们弃而不顾。对已经收复的失地上的百姓也没有去安抚。反而派兵四处抄掠人口,把这些百姓掳到江南士族大家的庄园内强制劳动,奴役他们。

  更为严重的是:当中国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时,关中沦陷区有数千户百姓,本想投奔祖国的怀抱,结果被东晋的边防将领诬陷为“流寇”,男的被杀,女的被掳。

  

  如此倒行逆施,胡作非为,使得北方失地上的汉族人民大失所望。他们不再期盼王师北伐,解救他们了,因为这些人跟北方的胡人相比没什么区别,甚至更加可恨。

  于是,丧失了群众基础的晋军,在北伐战事不利的时候,更是难以站稳脚跟,最终又丢失了好不容易收复的失地,北伐宣告彻底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山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