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杜甫因营救房琯失去唐肃宗信任,却成为著名的诗圣

杜甫因营救房琯失去唐肃宗信任,却成为著名的诗圣
2024年04月15日 11:15 新浪网 作者 未央长喟

  营救房琯,可说是杜甫生平最大之事。杜甫曾官居左拾遗一职,伴唐肃宗身侧,极为接近权力中心。可仅仅做了一年,乾元元年(758年)6月,杜甫就因上疏救房琯而失去了肃宗的信任,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此断送了政治前途,但也因此让他终成为横绝百代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奉儒,忠君爱国,面对国家的残破局面,更是忧心如焚,一心想报效朝廷,济时救困。至德元载(756年)6月,玄宗丢弃长安逃难,杜甫在混乱中向北流亡避难。到郡州后,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想奔赴行在,参加新朝,施展自己的才干,实现其政治理想。

  至德二年(757年)4月,杜甫来到凤翔谒见肃宗,朝廷激赏他的孤忠,任命为左拾遗。左拾遗虽说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但在皇帝、宰相身边,接近最高权力中心,对于仕途的发展,极为有利。

  就在杜甫刚刚就任左拾遗的时候,房琯因董兰受贿而罢相。杜甫与房琯是布衣交,情谊情厚。他认为房琯才堪公辅,肃宗不应该因细故免大臣,便上疏论救,肃宗大怒,虽知杜甫无罪,不再责问,但他从此不再信任杜甫。

  事实上,房琯的被贬是由于肃宗担心在争夺皇权的斗争中,房琯会站在玄宗一边来反对自己。杜甫疏救房琯,且不论其正确与否,从政治斗争的角度看,说明杜甫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缺少政治经验,他的政治生涯刚刚开始,就被自己政治上的幼稚断送了前程。

  

  

杜甫

  杜甫始终不明白,自己身居拾遗,有责任救君之失,却不自觉地卷进了一场宫廷斗争的漩涡,又站在失败的一方,就这样,一场政治悲剧不声不响地上演了。

  当时,朝廷多难,正是用人之际,肃宗却特诏让杜甫省家,如果不是有意疏远杜甫,朝廷怎会在生死存亡关头弃人才而不用呢?八月初一,杜甫离开凤翔,开始北征。他跋山涉水走了七百多里,回到家中。在家中休养了三个多月,经过反复思考,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篇。其《北征》一诗,总结了自己从政的经过,对当时的局势做了清醒地判断,企盼着中兴的早日到来。诗云:“虽乏谏诤姿,恐君有所失。”

  杜甫仍没有意识到肃宗对他的不信任,还是对朝政拾遗补缺,借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他对朝廷借兵回纥表示异议,对肃宗的擅立也有所不满,对回纥的强悍很有些担忧。同时,诗中还写道:“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诗人对玄宗曲词回护,认为玄宗在马嵬驿事变时赐杨妃自尽不失为明君,其畏天悔过,能够中兴。特别是诗中“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阔”二句确是发前人所未发。大同殿乃玄宗朝见大臣之所,高力士在殿中曾劝玄宗不要将大权付与李林甫;白兽门是玄宗兴兵诛韦后所攻打之门,由此奠定了帝业。

  诗人用“凄凉”、“寂寞”形容隐喻玄宗皇权的失落,实则是对肃宗之擅立隐含讥讽。

  不久,杜甫又听到了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和肃宗返回长安的消息,这一年十一月,便携家离开家乡,返回长安,希望能尽到一个谏臣的职责,对朝政有所补益。

  

  

杜甫

  回到长安后,杜甫很快就发现肃宗根本不信任自己,自己完全是一种摆设,皇帝和执政大臣根本听不进自己的任何意见。他在诗中感叹的,是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他念念不忘的是生活的窘迫,无钱买醉消愁。

  尽管唐军节节胜利,中兴气象渐渐明朗,杜甫却越来越失去政治的热情,不和谐地唱着归钦之音。

  一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最容易把他的意见传达给天子的时候却要远离政治,感叹的多是个人的哀苦,这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官小位卑,生活的压力过于沉重吗?不,这是敏感的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政治的险恶,其《逼仄行赠毕曜》一诗描述了自己动辄得咎的困境。

  诗中写道:“逼仄何逼仄,我居巷南子巷北。可恨邻里间,十日不一见颜色。自从官马送还官,行路难行涩如棘。我贫无乘非无足,昔者相过今不得。实不是爱微躯,又非关足无力。徒步翻愁官长怒,此心炯炯君应识。晓来急雨春风颠,睡美不闻钟鼓传。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已令请急会通籍,男儿性命绝可怜。焉能终日心拳拳,忆君诵诗神凛然。辛夷始花亦已落,况我与子非壮年。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可见诗人内心之痛苦。

  由于现实政治的残酷,杜甫不得不小心谨慎。尽管当时朝廷事务繁多,百废待举,杜甫愿意竭尽忠贞,但他的话朝廷听不进去,说了如同不说,渐渐地也就不再说了。只有感叹“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

  平日无事,杜甫便和贾至、王维、岑参等诗人一起,写写应景颂德的诗,实在是无聊极了。尽管杜甫小心谨慎,尽量避免触怒肃宗,但一遇到事关国计民生,他仍忍不住地将自己的看法诉诸于诗歌。

  

  

李亨

  在《洗兵马》诗中对朝廷借兵异族婉言讥讽:“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担心养虎贻患。同时,用“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晓龙楼”来寓规于颂,期盼肃宗上保其父,信任就臣,以致天下太平。

  离开了反覆无常的朝堂,任性倔强的杜甫减轻了心理的压力,他的笔锋日益尖锐,相继写下《留花门》、《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反映现实的诗篇。

  他知道肃宗不会重用自己,自己已经没有返回朝廷为民请命的机会,便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一一诉诸于笔端,从而结束了他任官左拾遗期间那种噤若寒蝉的小心谨慎,义无反顾地置身于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中去,成为时代造就的、横绝百代的伟大诗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山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