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扬雄投阁”或为误传,其与王莽的私交致班固将其记载为“投阁”

“扬雄投阁”或为误传,其与王莽的私交致班固将其记载为“投阁”
2024年05月02日 08:18 新浪网 作者 未央长喟

  扬雄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低估的思想家,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其年少时就非常好学,又博览群书,后得以擅长辞赋。他曾著作有《法言》、《太玄》等作品,其作品是以老子之道的玄为最高范畴,是汉朝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发展者和继承者,这对后世有些极其深远的影响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来在汉武帝时,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扬雄对他很是佩服,故而后来他作辞赋都是以司马相如为榜样的。

  扬雄后来学之大成,成为了当时西汉京城的文学巨匠,是被后世称为“好代的孔子”,可见其之文学成就。

  后来扬雄在他七十一岁时离开人世。而他曾经却从楼阁上跳下,差点摔死了。那著名的辞赋大家扬雄为什么想要投阁自杀呢?

  

  

王莽

  因为当时是王莽当政,提到王莽,想必并不陌生,他就是后来篡汉的王莽。在王莽未篡汉时,他那时当政,而刘歆和甑丰做了上公(上公就是三公以上的公,在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被称为上公。而在东汉时上公却只太傅一人,有时还不常设)。

  扬雄投阁自杀事件或许就是以讹传讹,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导致的故事,他不存在自杀的动机,也没有自杀。所谓“扬雄投阁”其实受累于他与王莽的关系,被史学家污蔑。又因扬雄不合世道的生活方式,遭受世人讥讽。如此对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扬雄投阁”事件始末

  始建国二年(10年),刚刚建立一年多的新朝爆发了一件谋反事件,王莽建立新朝的主要功臣之一,右伯甄丰之子甄寻,妄图伪造符命谋娶王莽的女儿“黄皇室主”王嬿。结果被王莽识破诡计,甄寻逃往,甄丰自杀。

  

  

河图洛书

  “符命”是古人认为上天降下的“旨意”,以文字或图案的方式,显示在石头、布帛等物体上,是一种以上天名义作出的政治预言,比如河图洛书就是符命,亦称图谶,其实都是人为制造的骗局。

  在案件的追查过程中,国师公刘歆的次子刘棻卷入其中。符命中的文字一般人不认识,称“奇字”,需要专家辨认。刘棻就是奇字专家,他师从扬雄学习过一段时间奇字。所以,调查人员很自然地想到,扬雄是否会与此案有关?于是前往天禄阁缉捕扬雄。“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然京师为之语曰:‘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结果,“扬雄投阁”成了笑话,被京师老百姓,编成顺口溜讥讽传播。

  

“扬雄投阁”事件辩诬

  从以上史料来看,存在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仔细辨析不难发现故事的原貌。

  1、扬雄没有自杀的动机学生犯罪就代表老师一定犯罪了吗?这个逻辑岂不是很荒唐!来找扬雄的是“狱使”而不是“狱吏”,使,是调查员,吏,是执行人员,来找扬雄的显然是调查员,而不是抓捕人员。面对调查员,杨雄为何要自杀?除非他真的卷入其中,连王莽都不相信。

  事实上,狱使并没有带走扬雄,假如是来抓捕扬雄的,就算他摔死了,恐怕尸体都会被带走,扬雄如此惊慌失措就很没道理了,真的是他惊慌,还是史学家想让他惊慌?

  所谓扬雄“恐不能自免”更是荒唐!一来他没有违法,二来他与皇帝王莽有私交,三则他从来不参与政治,他凭什么会认为自己肯定会被冤枉洗脱不了?不合逻辑嘛!

  

  

扬雄

  扬雄身后还有人,哪怕真犯事都有辩解机会,何况自己是清白的!

  2、投阁事件可能就是误传扬雄投阁那一年,他已经六十二周岁了!一个花甲老人,从楼上跳下去,动作之慢一定赶不上狱使,能不能完成跳楼都是疑问。就算跳下去了,就是一句“几死”能了事的吗?事实上,扬雄既没死,也没受重伤,又活了八年才去世。

  所以,扬雄投阁很可能就是误传,比如不小心在楼梯摔了一跤,受了伤。这种事谁都难以避免,何况六十多岁的老人。总之,史书记载不可信,一会儿解释。

  3、扬雄的人生态度不可能自杀

  扬雄是一个精神世界极其充盈丰沛的思想大家,他早已看淡生死,不可能会害怕狱使的调查,更不会自杀。

  扬雄年轻时候是从著名的道学大师严君平,赤贫的扬雄,身无立锥之地,白天光膀子下地干活谋身,晚上刻苦研读,不慕富贵,徜徉于精神世界,简直是颜子再世。

  扬雄前半生热衷于汉赋,后半生醉心于天体学和哲学,是典型的唯物论主义者。扬雄从宇宙运行中,提炼出“玄”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的生死统一于宇宙的运行法则。

  

  

扬雄

  扬雄的生活态度跟严君平非常相似,只是严君平隐居,以算卦为生,扬雄运气好,得到了汉成帝、汉哀帝和王莽的垂青,给他挂了个空头衔,领一份薪水,随便出入皇家图书馆,潜心自己的学术研究。扬雄几次得到授以实职的机会,都被他拒绝了,皇家图书馆就是做好的粮食。

  这样一位洒脱思想家,怎么会莫名其妙地为世俗事件自杀?

  

扬雄为何遭遇污蔑?

  可是,《汉书》明白无误地记录了“扬雄投阁”,让人无法辩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不能完全迷信史书,哪怕是正史,《汉书》上存在很多明显造假的地方,因为史学家也是人,是政治动物,他也有立场,有利益!

  1、扬雄与王莽的私交成为史学家的靶子

  《汉书》作者班固是东汉人,他的立场是,所有跟王莽有关的人一律贬低!很不幸,扬雄虽然不参与政治,但是他早年跟王莽有着不错的私交,王莽登基后,他还曾经写过一篇赞美王莽的汉赋《剧秦美新》。

  因为这篇赋,班固认为扬雄的道德亏损,因而不惜在很多事件中大加歪曲。殊不知,扬雄、王莽和刘歆,在汉成帝时期,就因为学术关系,友谊非常深厚,扬雄虽不参政,但是不代表没有感情,他赞美王莽以及他所建立的新朝,就一定是道德问题吗?人家就不可以持这个立场吗?

  介于扬雄的学说地位,班固也不好完全否认扬雄,所以故意编造了一些扬雄内心的挣扎,似乎扬雄对王莽一直是内心排斥,又迫不得已阿附,班固的这种立场令人憎恶,他才是真正利益场里的动物!

  

  

班固

  不幸的是,班固的立场代表了帝制条件下所有文人士大夫的立场,因而他笔下的扬雄形象就此被固化!“扬雄投阁”也成了扬雄个人内心挣扎的“证据”。

  其实熟读那段历史就不难发现,扬雄与王莽不存在任何芥蒂,王莽一直把扬雄当作纯学者,所谓的“投阁”事件,也明显看出王莽的这个态度。所以,“扬雄投阁”就是班固的编造!

  2、扬雄的自我隔绝,与士大夫阶层不相容

  扬雄的生活方式很独特,它几乎不与外界发生关联,自己一个人醉心于学术研究,。

  从史料记载,与他有交往的人数非常少,刘歆算一个,后期刘歆忙于政治,两人在学术上的探讨越来越少。桓谭算一个,这是扬雄的忘年交,也是最推崇扬雄的思想家,他认为扬雄是孔子之后又一位圣人。

  再有就是少数向他求学的年轻人,因为他的学术不为人知,侯芭是他唯一的弟子,刘棻都不算正式弟子。

  因而扬雄非常封闭,几乎与世隔绝。这就导致他虽然活在朝堂,却对于官场相当陌生,虽然是文人士大夫,却又与文人士大夫们很遥远,他们都以“怪人”的眼光看待扬雄。所以,没人会为扬雄去正名。

  

  

扬雄

  3、扬雄的思想学说,不容于世道

  扬雄去世后,大司空王邑和大司马严尤不解地请教桓谭:“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桓谭的回答是:“必传。顾君与谭不及见也。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今诊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桓谭那时候还是青年学者,到东汉初年,已经是当时天下最伟大的学者,他最推崇的人就是扬雄。

  桓谭还做了一个论断:这一世的人,是看不到扬雄的著作受到公正待遇的情景了!

  越伟大的思想越难以被人接受,这是一般规律,其实即便是今天,扬雄的《太玄经》也是知者寥寥。连扬雄最好的朋友刘歆都不能理解扬雄的思想。有一次,刘歆曾经对扬雄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扬雄

  所以,扬雄很尴尬,所有人眼中,他就是个不知所云的怪物,加之身份低微,又穷又不合群,当时的人都以一种“围观”的眼光看待扬雄,一半是猎奇,一半是轻视!

  这就是扬雄被顺口溜讥讽的原因,老百姓有几个知道真相的?无非跟着起哄罢了!

  扬雄孤独了两千年,这不是他的错,是班固的错,是儒家士族阶级立场的错。扬雄受污,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今天应该摆脱历史的局限性,以更客观的视角读懂那段历史,读懂扬雄,也可以以更敏锐的眼光去穿透表象,重新审视那个所谓“扬雄投阁”事件!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山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