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庾亮并非不愿为官,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名士身份获得高位

庾亮并非不愿为官,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名士身份获得高位
2024年05月04日 15:45 新浪网 作者 未央长喟

  庾亮是东晋王朝的外戚、权臣,也是士族——颍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庾氏家族是继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之后执掌东晋朝政的显贵士族。庾亮的身上体现了所谓“名士”或者东晋士族的许多特点,也可以由此解析庾亮早期不愿为官到大权独断的真正原因。

  

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时代,这个时代推崇“名士文化”,所谓名士风流或名士风度。这个时代讲究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不推崇英雄,他们崇尚玄学、清谈,喜欢品评人物,标准则是家世、风度。标新立异和崇尚自我的行为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因此去了解和分析那个时代的人物就必须从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去入手,否则就很难准备的理解他们的行为。

  

庾亮的名士形象

  庾亮生于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他出身的颍川庾氏家族是一个士族阶层,但并不是高等士族。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虽然处于西晋末年的混乱时期,但是他和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家族教育,庾亮兄弟五人都颇有名气。尤其是老大庾亮以其出色的自身条件早早就在世人眼中立下了名士形象:

  家世:名士这个概念在东晋这个对门第家世偏执到了扭曲的时代几乎已经到了庶族无名士的地步,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眼中不是士族子弟根本不配评为名士。所幸庾亮的家世在当时虽然不是顶级士族,但也不可否认是士族阶层的一员。

  貌美:在两晋时期男人的确可以用貌美来形容。那个时代的人对美男子的崇拜是中国历史的顶峰(或许当下的环境有的一比),关于两晋时期美男子的故事足够写成一本书。史书中对庾亮的容貌是这样写的“姿容俊美”,而且还因为他的容貌和气质给了他一个外号“玉树”或者“丰年美玉”。相传他死后下葬的时候,在场的另一位东晋名士何充就悲伤地说道:“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庾亮的美貌使他的“名士形象”立得更加牢固。

  

  

庾亮

  文章:这一点是硬功夫,当时的士族子弟众多,有容貌者也不少,但是才学文章能否经得起世人的品评才是硬功夫。这一点庾亮兄弟都非常不错,据记载庾亮有文集二十一卷,可惜都已散佚,但是清代编撰的《全晋文》中仍收录有不少庾亮的文章。同时庾亮还在另外一项当时非常流行的时尚活动中非常出色,那就是清谈(史载其善谈玄理)。最后他还非常善于书法,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名士的必需技能。

  品行:这里指的是品德行为,要符合当时名士的品德和规范。这一点庾亮同样非常不错,史载“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时人或以为夏侯太初、陈长文之伦也。”也就是说他严肃尊礼,不需要多教就能自守礼法,把他比作曹魏名士夏侯玄和陈群。

  

庾亮的“拒官”和“辞官”

  既然立下了“名士”的形象,就得按照名士的规矩来走。或许您会觉得这些和庾亮的“拒官”和“辞官”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魏晋以来,世人对“隐士”的推崇也到了极点,当时的名士的标准行为指南估计必有隐居养望这一条。举凡“名士”都要先在某处隐居养望,这种“隐”是非常有趣的,一方面要有超然世外的风范,一方面又要有交游轶事。也就是不能真的躲到什么犄角旮旯的地方隐姓埋名过一辈子,要通过结交朋友,做出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发表一些清新脱俗或惊世骇俗的观点,才能给自己带来声望,这样才是真正的名士。同时巨大的声望又必然引起权贵或政府来请其出山拯救世界,但是不能接受,就是很想去也不能接受,因为接受了你就不是名士了,越是拒绝声望就越高,请的人就越多,给的官也越大。这就是东晋官场和社会的现实,那来看看庾亮的表现:

  

  

庾亮

  永兴二年(305年),十六岁的庾亮拒绝了西晋东海王司马越的征辟;永嘉元年(307年),十八岁的庾亮被当时任琅琊王兼镇东大将军的司马睿征辟为西曹掾,而且一看庾亮长得这么好看,但是就决定要让自己的继承人司马绍迎娶庾亮的妹妹为妃,这可是一个大富贵(当时就是未来的王妃,有点预见性的话就是以后的皇后),庾亮极力推辞,结果司马睿不允;太宁元年(323年),庾亮的妹夫司马绍登基,要封庾亮为中书监,庾亮推辞了这一任命;太宁二年(324年),平定王敦之乱后,司马绍又要封庾亮为永昌县开国公,并赐绢五千四百匹,但他坚决推辞不接受;咸和四年(329年),庾亮自己引发的苏峻之乱平息后,庾亮自请免职,他的外甥东晋成帝司马衍不准,后来庾亮干脆自己跑了,又被司马衍命人拦下,庾亮只好请求外放任职;咸和五年(330年),庾亮因为平定地方叛乱有功,朝廷要封他为镇西将军,他又一次推辞;咸和九年(334年),权臣陶侃死后,朝廷让庾亮接替陶侃的所有权力,但是庾亮拒绝了开府的权力,但是接任了许多陶侃原来的职务;咸康五年(339年),庾亮力主的北伐失败,他上书自贬三级,朝廷不久恢复他的职务,还要加封三公,庾亮推辞了;东晋朝中重臣王导等人纷纷去世,朝廷再次征召庾亮担任三公职务,庾亮再次拒绝;咸康六年(340年),庾亮去世,朝廷要追封他公爵,庾亮的弟弟代表他拒绝了这一追封。

  这样看起来,庾亮一生好像都在不断地“辞官”和“拒官”。看起来真的似乎不想当官,另一方面也似乎符合他名士的形象。但是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

  

名士乎?枭雄乎?

  其实纵观庾亮的一生,他是有着“名士”的形象,却有“枭雄”的内心,可惜的是只有“庸人”的军政才能。

  首先看他的出仕:他并没有像谢安那样拒绝出仕到引起“公愤”的地步。他只是在拒绝了东海王后,遇到晋元帝司马睿就出仕了。显然他还是想做官的,毕竟他需要通过做官来提升自己家族的地位,跻身最高级别士族的行列。

  其次看他拒官和辞官的时间点和当时的形势:

  首先拒绝东海王的征辟,因为当时北方局势混乱,而东海王司马越是参与“八王之乱”的,庾亮显然不愿意将赌注压在他的身上。而出仕的时候,琅琊王司马睿则是和王导等南迁士族代表一起渡江到达建业,显然已具备在相比而言较为稳定和平的南方继承西晋王朝的条件,所以庾亮出仕了。

  

  

司马绍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看到庾亮拒官和辞官的记载,直到他的妹夫司马绍登基,他拒绝了中书监的职务,因为当时的中书监是王导,而且当时东晋朝廷内实力最强的是王导的弟弟王敦,他害怕自己的妹夫对自己的任命会引起王敦的不满。

  王敦之乱平定后,这一次庾亮推辞的是爵位而不是官职,因为王敦死后,王导暂时蛰伏,庾亮借由外戚和辅政大臣的地位,已经可以独掌朝政了,他还会拒绝吗?

  由庾亮自己引发的苏峻之乱平定后,庾亮的那番隐退辞官的表演是当然之选,首先平定内乱中他不是功劳最大的,再则他是引发内乱的人,如果没事人一样回到朝廷中枢继续担任要职,对他的名士人设和声望打击太大。

  此后在陶侃在世时,他乖乖躲在地方不出风头。一是因为陶侃实力最强,二是他在苏峻之乱中声望受损。他不愿轻易出山,虽然陶侃当时已经和他和解,但是毕竟陶侃当年可是曾经扬言要杀了他的。

  陶侃死后,庾亮基本上把陶侃的权力和职务都接了过去,仅仅是把一个开府的权力推辞了。因为庾亮很清楚,接受了陶侃的军队和地盘才是最重要的,开府这个权力只要自己声望恢复或者立下大功,这个权力随时可以得到。

  

  

庾亮

  最后,庾亮开始了他的北伐计划,他很清楚只要北伐建功,他的声望就会重新回到顶点甚至再创新高。可惜他的军政能力配不上他的名士形象和枭雄内心,北伐还没怎么开始就失败了。于是他也就认命了,后来的拒官辞爵就是为了维护他的名士形象了。

  综上所述,庾亮不是不愿当官,只是希望借由自己的名士形象谋求更好的职务。在时机和形势合适的时候,他从来不放弃官位。甚至在妹夫明帝司马绍临死的时候,大胆闯宫并主动要求辅政,无疑是怕自己的庾氏家族在这次政治洗牌中利益会受到损害。但是他的军政能力显然不强,无论是在他独掌朝政推行的严厉苛刻政策引起宗室和朝臣不满,还是在平定内乱与北伐作战表现出的军事方面的无能,都让他屡屡遭到打击。幸好他临死前,东晋王朝的杰出人物基本都去世了,权力高层暂时出现真空,而他的弟弟们既是外戚身份,又接掌了陶侃和庾亮留下的军队,同时才能名声都还不错,于是庾氏家族开始掌控朝政,直到一位真正的枭雄桓温的出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山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