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红星“两会三人评”第5期丨提振消费,还可以做些什么?

红星“两会三人评”第5期丨提振消费,还可以做些什么?
2020年05月26日 20:12 新浪网 作者 红星新闻

  5月24日上午,来自不同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亮相第二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热议消费信心提振。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据商务部统计,连续6年,消费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后疫情时代,如何促进恢复性消费,释放市场活力,是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的关键。

  打折、发放消费券、带薪休假……提振消费,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红星“两会三人评”第5期丨提振消费,还可以做些什么?市民在超市消费 来源:IC Photo

  思考一:带薪休假,为消费力加“重锤”

  蒋光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对于消费者来说,有钱有闲,自是最佳,来一场“报复性消费”也不在话下。

  如何提振消费?带薪休假无疑是一大途径,其带来的消费力可谓“重锤”。不出所料,今年两会就有人大代表建议,在目前全年11天法定假的基础上,调剂周末双休日,形成多个小长假,或者按工龄计增带薪休假天数等。

  在各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之际,已有多个省份鼓励2.5天休假制等多种形式,以提振消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但在实践中,还是需要用人单位的配合,难以做到“一刀切”。换位思考,除了机关及事业单位,大多数企业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有着自己的工作节奏与特点,及产能淡旺季之分。在受疫情或淡季制约期间,带薪(合理范围内的薪资)休假,未尝不是一个双赢的措施——企业可以降低用工成本,员工也少了失业之虞。而在其他正常时间段,可以采用弹性带薪休假方式,用更细化、严格的制度,将带薪休假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在国家推行某项制度的大政方针下,各地政府、企业以及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与细化、完善细则。

红星“两会三人评”第5期丨提振消费,还可以做些什么?资料图 来源:IC Photo

  一次疫情,让消费的重要性浮出水面,相比宏观层面的新基建,民众对身边消费的感知是对疫情后经济恢复程度的直觉判断。对于消费者来说,有钱有闲,自是最佳,来一场“报复性消费”也不在话下。但消费者自身同时也是企业员工,不少企业今年的生产与盈利任务颇为困难,企业的用工意愿可能比往年要低,带薪休假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而对于部分按时计工的企业,职工多休则等同于降薪,员工自身可能就不情愿或者不在意带薪休假,这些都是带薪休假在实践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但毋庸置疑的是,带薪休假制度的发展必然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必然要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我国职工休假制度从1天、1.5天调休到现在的双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2.5天休假或者其他带薪休假模式或许也将适时出现。

  思考二:夜经济,提振经济的一张好牌

  王石川(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如果把发展“夜经济”比作一场生活方式变革与文化创新,那么就要问治理者准备好了吗?

  无论是对冲疫情影响还是提振经济发展,“夜经济”都是一张好牌。

  把好牌打好,一举多得,实现多赢。可问题在于,怎么打好这张牌?“夜经济”一头连着商家,一头连着消费者。要打好“夜经济”这张牌,起码要双管齐下,一个是鼓励商家开门营业,另一个是让消费者愿意消费。

红星“两会三人评”第5期丨提振消费,还可以做些什么?进入夜晚的成都九眼桥景象 来源:IC Photo

  先说商家。从常理看,放开了“夜经济”,商家营业就可能多了收入,但是成本不低,开支不小,比如有媒体报道,由于消费人群数量不稳定,加上夜间人员加班费、水电租金费等运营成本的增加,有商家感叹“做夜间生意并不划算”。再比如,有调查显示,一些商户并无正规的商铺执照,处于“游击”状态,他们在夜间活跃,会不会受到监管部门查禁?

  再说消费者。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他们过夜生活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也不是简单的买买买。为此就需要探讨,一些夜市有没有特色?所谓的“夜经济”能不能提供有个性的消费?有人担心,一味重复低效和无效的供给,只怕会让“夜经济”的温度热得快、冷得也快。此非虚言,“夜经济”不是靠吆喝就能起势的,也不是靠辟出一块街区就会人气旺盛的。

  很显然,无论是满足消费者的合理诉求,还是打消商家的正常顾虑,都离不了职能部门发挥自身作用,主动作为,善于引导。有专家认为,应积极挖掘地方夜生活文化传统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灯文化、歌舞文化、养生文化等,推动夜消费平民化,形成共同发展夜经济的浓厚氛围。

  但仅仅有了这些还不够。对真正有智慧的治理者来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方是要义。为,体现在减免税费等;不为,则体现在放开手脚让商家经营,放开空间让消费者消费。这种放开当然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纵容商家干违法勾当,而是不要把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多。权力之手只要不乱伸,“夜经济”自然会逐渐火起来。

  安商稳商,多一些政策性“活水”,当商家有动力也有能力“取悦”消费者,当消费者从“夜经济”中获得丰富的消费体验,“夜经济”不火都难。

  思考三:消费投诉公示,为提振消费保驾护航

  刘拂去(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对冲疫情影响的关键是提振消费,放心消费的难点是消费维权。打通这个“肠梗阻”的关键在于:商家不怕投诉怕公示。

  对冲疫情影响的关键是提振消费,放心消费的难点是消费维权。如何打通这个“肠梗阻”?5月24日的“委员通道”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一语揭秘:商家不怕投诉怕公示。

红星“两会三人评”第5期丨提振消费,还可以做些什么?甘霖在“委员通道”回答记者提问 来源:新华社

  投诉,只是一对一的单挑,商家占有“武力值”的绝对优势,消费者往往难赢,而且赢了也起不了大波澜。但若是公示,不良商家面对的就是整个市场的惩罚。

  当年,雪佛兰进入中国之初也拥有甜蜜期,曾以76.7万台的年销量登上“神坛”,但其后让人不忍直视的投诉量,使其一度陷入低迷。

  还有淘宝。几乎人人都有在淘宝购物的经历,都知道淘宝商家怕差评。消费者因打差评而被商家“围追堵截”的消息常有见诸报端,为什么?因为差评是悬在商家头顶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一个差评,商家或许会因此失掉成百上千的订单。

  这次甘霖委员也举了一个例子。2017年,北京一座教育培训机构集聚的写字楼,因虚假宣传、预付卡跑路等导致的投诉高居不下。但因信息不透明,这里依然来者云集。后来,当地监管部门在写字楼里设置了一个电子显示屏,动态公示所有商家的投诉信息,结果,仅仅半年之后,这写字楼的投诉就基本清零。

  今年4月中旬,成都高新区公示第一季度消费投诉,位居投诉量第一的“联联周边游”宣布整改。4月底,杭州首次公示健身消费“黑名单”,给当地体育消费者吃了一颗定心丸。5月初,青岛对全市2020年第一季度消费投诉情况进行公示,高居投诉榜首的利群、居然之家等商家一时坐卧难安……

  这就是公示的威力。通过公示,让消费者的“知情”更透明,也将投诉对失信经营者的压力成倍放大,对经营者形成倒逼,加速市场良币驱逐劣币,同时,也有助于各级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精准监管,从而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货比三家,是人人都知道的消费术语,但在生活日益加速的今天,用脚去“比”显然成本太高,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这个时间。因而,此次甘霖委员提出加快建设消费公示制度,引发很大社会共鸣。她建议,加大力度推进消费公示制度建设,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部门联动,由国务院统筹,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形成信用体系闭环,提升政府整体治理能力;二是有的放矢,瞄准投诉集中企业、多发易发问题,打响公示第一枪,切实解决消费者诉求;三是遍地开花,拓展线上线下、立体式公示渠道,让政府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触达消费第一线,形成最直接的公示压力。

  另外,大力推进消费投诉公示制度,还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消费投诉公示不能变异为评比考核,那会形成另一种博弈;公示内容不能含糊笼统,给不良商家“诡辩”空间;公示渠道应该力求便捷,让消费者一“触”即知,一目了然,放心消费。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