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去世老伯闯红灯?智能抓拍的“补丁”要打上

去世老伯闯红灯?智能抓拍的“补丁”要打上
2020年10月20日 16:12 新浪网 作者 红星新闻

  公共政策的拟定,不能只考虑管理方便有效的单一维度,而需要综合考量多重社会价值,其中包括人的隐私和尊严。

  近日,上海一老伯去世数月后,家人却收到了一张老伯在国庆期间的罚单。据警方解释,这应该是电脑系统出现失误,在抓拍违法行为时把其他的闯红灯行人错认成谢老伯,同时户籍数据库更新不及时才闹了这次乌龙。

  虽然警方主动登门道歉,事实得到澄清,可这样的事还是会让人“后怕”:如果这位老伯不是已经去世,而且恰巧也生活在附近街区的话,他怎么才能洗脱嫌疑呢?在罚单面前,恐怕当事人自己都不敢坚持说一定没有闯红灯吧?或者即便当事人确认当天没有经过那个路口,又要通过怎样的举证才能说服警方纠错?

  依照大家的生活经验来看,如果被误拍的当事人还在世,恐怕要耗费非常多的时间精力,才能消除误解。有些人很可能就认栽,交了这20元的罚款省去麻烦。所以,这个乌龙事件虽然已经真相大白,但却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反思契机。

  现在不少城市都在启动这样的人工智能执法,把抓拍人像作为处罚依据。此前大家也有类似疑虑,在人脸数据库不够精准、丰富的情况下,怎么区分外貌相似的人群,有没有可能导致误判等。这次事件证明这些担忧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切实可能出现的场景。

  部分技术的不成熟,会进一步凸显伦理困境。在技术可能出错的情况下,完全依赖智能抓怕作为执法依据,可能伤害个体权益。虽然类似案例还比较罕见,但对于技术和程序来说,一次出错就意味着整体系统存在BUG(漏洞)。之所以案例不多,可能是因为出错没有被及时发现,也可能是因为抓怕还不够多。一旦快速大范围推行,出错的概率很可能会提升。

  就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来看,也是基于大数据学习,不断纠错,不断接近准确。这种渐进成熟的过程,在别的领域可能危害还不太明显,但在执法领域,每一次出错,都意味着可能会冤枉一个市民,伤害个体权益的同时,传达的信号也是相当消极的。

  所以,面对个案暴露出的系统性风险,不能只是个案解决,道歉取消处罚就了事,还应该有系统性的反思。在智能抓拍精准性难以完全保证的前提下,有关部门或许应该统筹调研已经试行该做法的地区,基于目前案例来认真测算一下准确性,同时该追问一下在程序上有没有赋予个体维权纠错机制。

  而超越技术之外,还可以思考的问题在于,我们现在是不是在智能抓拍的路上走得太快,忽视了对于技术伦理、个体隐私等公共问题的探讨和寻求共识。例如要实现智能抓拍的准确,前提可能是收集尽可能详细的个体人像数据。公共政策的拟定,不能只考虑管理方便有效的单一维度,也需要综合考量多重社会价值,其中就包括人的隐私和尊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守一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闯红灯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