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名著选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名著选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2020年06月20日 14:23 新浪网 作者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名著选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代表作。原是他在吕克昂学院讲课的讲稿、笔记或学生的记录,亚里士多德去世后,该学院的第11代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旧稿与 讲义,编纂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全部遗稿,把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著作编在一起,取名《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又把一些杂乱的讨论抽象问题的文章编在《物 理学》之后,取名《物理学以后诸篇》。中文译为《形而上学》。

  章一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②

  ①本卷首章简述人类由感觉,记忆,经验,积累智慧以建立理论学术,而哲学尤为宝贵。次章列叙自然研究中所识万有之常态与变化,综为四因;遂撮举希腊先哲各家之说略论其得失。995b5,1059a18,等所称“导言”(EFGHιIπEψHHιιασμFHιI)正当指此卷各章。一般诠疏家如耶格尔(Jaeger,W.)罗斯(Ross,W.)等以卷A第九章与卷M第四第五章相对勘,推论此卷当系亚氏初离柏拉图学院后,在亚索(Assos)时所著录,故行文语气仍自侪于柏拉图学派之列。本书边注页数行数系照亚氏全集希文本页行数编录,索引即凭此码制订。

  ②希腊学者一向认为视觉是五官中特重的一官,下文言及感觉时,往往单举视觉。

  动物在本性上赋有感觉的官能,有些动物从感觉产生记忆,有些则不产生记忆。这样,前者就比那些不能记忆的更明敏而适宜于学习。那些不能听声音的,虽也明敏,可是不能受教诲:譬如蜜蜂,及其它相似的种属;除记忆以外,又具备听觉的那些动物,就可加以教诲。

  除了人类,动物凭现象与记忆而生活着,很少相关联的经验;但人类还凭技术与理智而生活。现在,人从记忆积累经验;同一事物的屡次记忆最后产生这一经验的潜能。经验很象知识与技术,但实际是人类由经验得到知识与技术;浦罗说:“经验造就技术,无经验就凭机遇”①。从经验所得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而技术就由此兴起。作成这样一个判断:加里亚沾染过这种病,于他有益,苏格拉底与其他许多病例也如此,这是经验;但作成这样一个判断:所有具备某一类型体质的人沾染过这种病,例如粘液质的或胆液质②的人因病发烧,都于他有益,——这是技术。

  ①语见柏拉图:“乔治亚篇”(Plato:“Georgias”448C,462BC)。GEJFη(技术,音译:德赫尼)与GKJηF(机会或运道,音译:托赫尼)原文声韻相切近,译文不能声义并达。

  ②古希腊生理学及医学将人分别为四种体质:粘液质,血液质,胆黄质,胆黑质。因其体质不同,感疾与治病均不同。粘液质者其人恬静,性迟缓,胆液质者其人胃弱,易怒。

  在业务上看,似乎经验并不低于技术,甚至于有经验的人较之有理论而无经验的人更为成功。理由是:经验为个别知识,技术为普遍知识,而业务与生产都是有关个别事物的;因为医师并不为“人”治病,他只为“加里亚”或“苏格拉底”或其他各有姓名的治病,而这些恰巧都是“人”。倘有理论而无经验,认识普遍事理而不知其中所涵个别事物,这样的医师常是治不好病的;因为他所要诊治的恰真是些“个别的人”。我们认为知识与理解属于技术,不属于经验,我们认为技术家较之经验家更聪明(智慧由普遍认识产生,不从个别认识得来)①;前者知其原因,后者则不知。凭经验的,知事物之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术家则兼知其所以然之故。我们也认为每一行业中的大匠师应更受尊敬,他们比之一般工匠知道得更真切,也更聪明,他们知道自己一举足一投手的原因(我们认为一般工匠凭习惯而动作,——与非生物的动作相似,如火之燃烧——趁着自然趋向,进行各自的机能活动,对于自己的动作是不知其所以然的);所以我们说他们较聪明,并不是因为他们敏于动作而是因为他们具有理论,懂得原因。一般说来,这可算是人们有无理论的标记,知其所以然者能教授他人,不知其所以然者不能执教;所以,与经验相比较,技术才是真知识;技术家能教人,只凭经验的人则不能。

  ①括弧内语句很象是早期希腊诠疏家所作注释,而其后混入正文的。以下各例仿此。

  又,我们不以官能的感觉为智慧;当然这些给我们以个别事物的最重要认识。但官感总不能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所以然之故——例如火何为而热;他们只说火是热的。

  当初,谁发明了超越世人官能的任何技术,就为世人所称羡;这不仅因为这些发明有实用价值,世人所钦佩的正在他较别人敏慧而优胜。迨技术发明日渐增多,有些丰富了生活必需品,有些则增加了人类的娱乐;后一类发明家又自然地被认为较前一类更敏慧,因为这些知识不以实用为目的。在所有这些发明相继建立以后,又出现了既不为生活所必需,也不以人世快乐为目的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开始有閒暇的地方。①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閒暇。

  我们在“伦理学”中②曾已讲过技术与知识与各种官感的分别;这里所要讨论的主题是大家用来阐释事物的原因与原理的所谓智慧;因此,如上所述,有经验的人较之只有些官感的人为富于智慧,技术家又较之经验家,大匠师又较之工匠为富于智慧,而理论部门的知识比之生产部门更应是较高的智慧。这样,明显地,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①间暇产生理论学术这一节,希腊诠疏家亚历山大(AlexanderAphrodisiensis)与阿斯克来比(Asclepius)等注释甚详。几何等学皆先兴于埃及。

  ②参看“伦理学”1139b14—1141b8.(凡涉及亚氏本人其它著作者,举书名不再举作者名。以下倣比)。

  章二

  因为我们正在寻求这门知识,我们必须研究“智慧”〈索非亚〉是那一类原因与原理的知识。如果注意到我们对于“哲人”的诠释,这便可有较明白的答案。我们先假定:哲人知道一切可知的事物,虽于每一事物的细节未必全知道;谁能懂得众人所难知的事物我们也称他有智慧(感觉既人人所同有而易得,这就不算智慧);又,谁能更擅于并更真切的教授各门知识之原因,谁也就该是更富于智慧;为这门学术本身而探求的知识总是较之为其应用而探求的知识更近于智慧,高级学术也较之次级学术更近于智慧;哲人应该施为,不应被施为,他不应听从他人,智慧较少的人应该听从他。

  这些就是我们关于智慧与哲人的诠释。①这样,博学的特征必须属之具备最高级普遍知识的人;因为如有一物不明,就不能说是普遍。而最普遍的就是人类所最难知的;因为它们离感觉最远。最精确的学术是那些特重基本原理的学术;而所包涵原理愈少的学术又比那些包涵更多辅加原理的学术为更精确,例如算术与几何〈度量〉②。研究原因的学术较之不问原因的学术更为有益;只有那些能识万物原因的人能教诲我们。知识与理解的追索,在最可知事物中,所可获得的也必最多(凡为求知而求知的人,自然选取最真实的也就是最可知的知识);原理与原因是最可知的;明白了原理与原因,其它一切由此可得明白,若凭次级学术,这就不会搞明白的。凡能得知每一事物所必至的终极者,这些学术必然优于那些次级学术;这终极目的,个别而论就是一事物的“本善”,一般而论就是全宇宙的“至善”。上述各项均当归于同一学术;这必是一门研究原理与原因的学术;所谓“善”亦即“终极”,本为诸因之一。

  ①“智慧”(σHψια)一字出于伊雄语,其要义有三:(1)一般聪明与谨慎,(2)敏于技艺,(3)学问与智慧。其后在学术方面分别了小巧与大智,遂以此字专主大智。其初尝以σHψHI,(智人)尊称毕达哥拉斯。迨诡辩者滥用机巧小慧,为人所鄙薄,遂另以ψιMHσHψHI(爱智者[哲学家])别于σHψισGηI(诡辩家[智者]),以ψιMHσψια(哲学)别于σHψσGιJη(诡辩术[智术])[参看亚历山大诠疏,见于白朗第(Brandis)辑诠疏525以下各页]。

  ②[AEHμEGHια],“度量学”。中国将埃及希腊量地之法,据欧几里得拉丁本而译为“几何”,始于明末利玛竇与徐光启、李之藻时,沿用已三百余年。本书亦沿此译名。

  就从早期哲学家的历史来看,也可以明白,这类学术不是一门制造学术。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因此神话所编录的全是怪异,凡爱好神话的人也是爱好智慧的人)①;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这个可由事实为之证明: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

  ①神话为哲学先启;亚里士多德时混用“哲学”与“神学”两词。至公元后第一世纪,柏里尼(Pliny)犹别称“菲洛索菲亚”(哲学)为“菲洛米茜亚”(神话学)。

  要获得这样的知识也许是超乎人类的能力;从许多方面想,人类的本性是缧絏之中②。照雪蒙尼得③的话,“自然的秘密只许神知道”,人类应安分于人间的知识,不宜上窥天机。如诗人之语良有不谬,则神祇亦复怀妬,是故人之以此智慧(洩漏天机)胜者,辄遭遇不幸。然神祇未必妬(古谚有云:诗人多谎)④,而且人间也没有较这一门更为光荣的学术。因为最神圣的学术也是最光荣的,这学术必然在两方面均属神圣。于神最合适的学术正应是一门神圣的学术,任何讨论神圣事物的学术也必是神圣的;而哲学确正如此:(1)神原被认为是万物的原因,也被认为是世间第一原理。(2)这样的一门学术或则是神所独有;或则是神能超乎人类而所知独多。所有其它学术,较之哲学确为更切实用,但任何学术均不比哲学为更佳。

  ②亚蒙尼(Ammonius,盛年约公元485)解释:人类多欲,形役于日常所需,成为自己生活的奴隶,因此不复能寻求理智。③雪蒙尼得(Simonids,公元前556—468)启奥人。可参看希勒(Hiller)编“残篇”3.

  ④语出苏伦(Solon),见希勒编“残篇”26,又赖茨与希那特温合编“希腊古谚”(LeutschundSchneidewin,ParoemiographiGraeci)卷一,371.

  可是,在某一含义上,修习这一门学术的结果恰与我们上述探索的初意相反。所有的人都从对万象的惊异为开端,如傀儡自行,如冬至与夏至,如“正方形的对角线不能用边来计量”①等,说是世上有一事物,即便引用最小的单位还是不能加以计量,这对于所有未明其故的人正是可惊异的。然而实际恰正相反,依照古谚所谓“再思为得”②,人能明事物之故,而后不为事物所惑;对于一个几何学者,如果对角线成为可计量的,那才是世间怪事。

  ①NηFδιαμEGρHKασKμμEGραF此短语直译为“直径的不可计量性”。α边之正方形,其对角线长为2α,故云虽用最小单位也不能计量。

  ②参考“希腊古谚”卷一,62,234,又卷二,357.

  这里已陈述了我们所探索的学术是何性质,以及全部研究所必须达到的是何标准。

  章三

  显然,我们应须求取原因的知识,因为我们只能在认明一事物的基本原因后才能说知道了这事物。原因则可分为四项而予以列举。其一为本体亦即怎是①,(“为什么”既旨在求得界说最后或最初的一个“为什么”,这就指明了一个原因与原理)〈本因〉;另一是物质②或底层〈物因〉;其三为动变③的来源〈动因〉;其四相反于动变者,为目的与本善,因为这是一切创生与动变的终极④〈极因〉。我们曾已在“物学”⑤中充分地研究了这些原因,现在让我们唤起曾经攻研“真理”而论证“实是”的诸先哲,为我们学习的一助。他们也谈到某些原理与原因;懂得他们的观点,这于我们今日的探索自属有益,而由那些旧说进而求取新解,或可借以辨明我们所持的理论确当无误。

  ①σKσια出于动字“是”,转成“本体”、“财产”、“实物”、“性能”等义。兹译“本体”GHGιηFEιKJι事物之所以成是者,兹译“怎是”。

  ②KMη原义为(1)树木,(2)多数为树林,(3)引伸其义为木材,(4)继续衍生之字义为制造用的材料,(5)最后转成一般物质。须注意亚氏常引用此字代表一切事手之底层(ιπKJIιμEFHI),较吾人习用之“物质”一词其义尤广。

  ③JFησιI原义为“运动”,即近代“动力学”(Kinetics)一词所本。亚氏用此字每包括变化之义在内,因此本译文中有时译为“动变”,有时译“运动”。

  ④EMHI义为终极。

  ⑤四因见“物学”(或“物理”)卷二章三章七;又见“解析后编”卷二章十一。亚氏称为ψKMιIη的一部分论文,包括宇宙万物,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较近代所称“物理学”为广。本译文或作“物学”,或作“自然哲学”。

  初期哲学家大都认为万物唯一的原理就在物质本性。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他们因而称之为元素,并以元素为万物原理,所以他们认为万物成坏,实无成坏,这一类实是毕竟万古常在;譬如我们说苏格拉底美而文明,其所为美与文明者,可先有而后失,并不常在,然苏格拉底则常在。

  正复如此他们就说事物或生或灭而实无生灭;因为那些组成一切事物的实是——无论为一〈元素〉或为若干〈元素〉——在万物成坏中,依然如故。

  可是他们对于这些原理的性质与项目,所想并不一致。这类学说的创始者泰勒斯说“水为万物之原”(为此故,他宣称大地是安置在水上的),大概他从这些事实得其命意:如一切种籽皆滋生于润湿,一切事物皆营养于润湿,而水实为润湿之源。他也可以从这样的事实得其命意:如由湿生热,更由湿来保持热度的现象(凡所从来的事由就是万物的原理)。

  有些人①认为去今甚久的古哲,他们在编成诸神的记载中,也有类此的宇宙观念;他们以海神奥启安与德修斯为创世的父母,②而叙述诸神往往指水为誓,并假之名号曰“斯德赫”③。事物最古老的最受尊敬,而凡为大家所指誓的又应当是最神圣的事物。这种关于自然的解释,究从远古何时起始,殊难论定,但我们可以确言泰勒斯曾这样的指陈了世界第一原因。一般都不以希波④之列入这一学派为合宜,因为希波的思想是琐碎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形而上学名著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