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源自微博全文│节选自福斯特《小说面面观》P22
我们都会同意,小说的基本面是故事,但各人同意的语调并不相同,这里引用的某种语调将导致我们得出后面的结论。
我们经常听到三种语调。
如果你问某一类型的人:“小说是什么?”他会平心静气地答道:“这个…我不清楚…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好笑。小说就是小说嘛…可我还是不懂…唔,我想,小说就是讲故事吧。”这人脾气不坏,但说话含含糊糊,也许当时他正在驾驶着公共汽车,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对文学根本心不在焉。
还有一种人,在我想象中,就是那些在高尔夫球场上总是显得不可一世的人。这种人的回答是:“什么是小说?嘿,当然,小说得谈故事,不谈故事,还有什么用处呢。我喜欢故事,但不懂欣赏,不管怎么说,我很喜欢看故事。你可以喜欢你的艺术,喜欢你的文学,喜欢你的音乐。而我呢,只要有个好的故事就行。我喜欢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我的太太跟我也一样。”
第三种人回答的声调十分低沉:“是的…唔,没错,小说就是讲故事。”我尊敬和喜欢第一位回答问题的人,对第二位则感到既可怕又可恶;而第三位正是我自己。
是的…唔,没错,小说就是讲故事。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了。可见故事是一切小说不可或缺的最高要素。
不过,我倒希望这种最高要素不是故事,而是悦耳的旋律,或是对真理的领悟,而不是这种流传于古代的低级故事。
因为我们越是对故事进行观察,越将它和它所支持的其他较好的要素分开,就发觉它并没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现在,我们该给情节下个定义了。
我们曾给故事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又例如:“王后死了,原因不详,后来才发现她是因国王去世而悲伤过度致死的。”这也是情节,不过带点神秘色彩而已。
这种形式还可以再加以发展。这句话不仅没涉及时间顺序,而且尽量不同故事连在一起。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这就是小说中故事与情节的基本区别。
故事是受好奇心的驱使之故,而情节是要凭智慧和记忆力才能鉴赏的。
好奇心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官能。当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别人喜欢提问时,往往是他们的记忆力和领悟力最差的时候。好奇心对我们作用不大,对阅读小说也一样,充其量只想看看故事而已。如要掌握情节的话,那就非加上智慧和记忆力不可。

首先谈谈智慧。聪明的读者跟好问的读者不同。前者不仅注意用眼睛浏览新事物,还动脑筋思考。他看待事物常用两种观点:先将它孤立地看,然后再同前面看到的其他东西联系起来。
一本结构严密的小说,往往许多事情是错综复杂、互相呼应的,即使很有水平的读者也要到读完全书才能居高临下,鸟瞰全貌。小说中的这种令人惊奇的、也可说是神秘莫测的成分对情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设下悬宕,如“王后为什么死去?”这是一种比较粗糙的表达方式。
要是用暗示或对白的手法则较为高明,待再写若千页以后才让真相大白为好。神秘感对情节十分重要,没有智慧是无法欣赏的。对好奇心强的读者只要“然后……然后……”就行了,而要欣赏到神秘的奥妙,除用一半心思阅读下去外,还要留下另一半心思进行思考。
现在再谈谈记忆吧。
记忆与智慧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我们记住了才能弄明白。如果王后死时,我们已忘掉国王的存在,那就永远无法弄清她的死因。
有些编造情节的作家总希望读者记性好,而读者也希望作家写得有头有尾、十分紧凑,对情节中出现的每个动作、每句说话都加以认真考虑,并注意节省篇幅;即使情节复杂也要前后连贯,像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只把死材料堆砌起来。
对情节中的言谈或行动写起来有难有易,但都应令人产生神秘感,应让其顺着情节往前发展,不要迷失方向。
情节开展以后,这些言行就要不断勾起读者的回忆,从而根据新的线索,即新的因果关系重新加以整理和思考,直到结局为止。如果情节引人入胜的话,最后结局就不会使人产生“待续”的感觉,只感到它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