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让“薄田”变“肥田” “粮田”变“良田”——渭南市政协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小记

让“薄田”变“肥田” “粮田”变“良田”——渭南市政协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小记
2024年04月17日 15:32 新浪网 作者 陕西政协

  “截至目前,渭南市在永久基本农田内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12.07万亩,总投资23.3亿元,受益农民群众达40余万户、180余万人。”4月9日至12日,渭南市政协副主席惠建军带队,就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先后来到临渭区、澄城县、蒲城县等地,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建后管护利用等情况,并与高标准农田管护人员、种植大户、县镇政府相关负责同志面对面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让“薄田”变“肥田”、“粮田”变“良田”。

  扎实做好高标准农田管护夯实农业“耕”基

  “农田水利设施点多面广,咱们一般怎么维护?”“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设施损坏了怎么处理?”……在蒲城县义龙村高标准农田排灌渠旁,调研组仔细询问相关情况。

  “目前,我们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进行管理。如果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人,就由管理人员承担责任。”蒲城县高标准农田项目负责人杨增峰说。

  “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明确管护经费标准,落实专项经费,并对管护人员开展培训,全面提高管护水平。”渭南市政协常委、民盟渭南市委会秘书长刘晓倩建议,应建立“县级政府主导、乡镇负责、村为主体,受益共担”的管护机制,做到有主体、有人员、有资金、有标准、有考核,实现全流程、全方位、高标准、严要求的长久管护,确保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

  持续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澄城县贾家埝村,因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改变了当地群众“靠天吃饭”的生活。

  “地方政府应整合涉农领域资金,将农田设施管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通过购买农田设施保险、社会化服务等多种途径,形成多元化落实管护资金新格局。”渭南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曹黎明认为,要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文章”,就要加强包括农田水利在内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建成一片、管好一片、用好一片。

  “我从事的是水利工作,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稳产增收的重要保障。”渭南市政协委员、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副院长石蕊线建议,要加强灌区新建改造,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养护工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保障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的农业用水。

  麦苗青青,菜花灿灿,沃野田畴铺展无限生机。靠天收成的零散粮地变为田成方、沟成渠、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关中粮仓”更加殷实。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巩固农田水利建设和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惠建军指出,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集聚资源要素,强化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要多举措拓宽资金渠道,加强对已建成项目的巡查检查,落实管护主体责任,积极探索并构建长效良性管护机制,确保良田良用,让土地资源发挥长久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各界导报记者 樊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陕西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