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买"戴森"收"戴森托尼" 平台卖山寨货如何担责?

买"戴森"收"戴森托尼" 平台卖山寨货如何担责?
2024年04月19日 14:17 新浪网 作者 看看新闻KNEWS

  

  近日,市民冷先生向本台记者反映,不久前他在京东购买了一款“戴森”品牌的除螨吸尘器,没想到收到的却是一个叫“戴森托尼”品牌的产品。联系京东客服之后,对方爽快地表示可以退货退款。但当冷先生要求“平台好好管一管”时,客服却表示平台没有执法权。

  

  冷先生表示,收到的货不仅不能用,而且连完整的标识都没有,根本就是伪劣的三无产品,商家是通过“傍名牌”的手段在牟利。因此,他认为,电商平台应该及时对该品牌所有产品下架,并采取其他监管或赔偿措施。

  不过,客服的答复是,平台自身没有更多的监管执法权,建议冷先生去异地找行政监管部门比如消保委去投诉维权。

  

  收到冷先生的反映之后,记者到京东上查询,发现冷先生当时购买的商品已经不存在。但是,输入“戴森托尼”的关键词之后,出现了大量电吹风的搜索结果,均为第三方店铺经营;而当输入“吹风机戴森”的关键词时,页面上则出现了好几个“戴森托尼”吹风机的店铺。

  

  记者调查发现,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网站和天眼查APP均显示,“戴森托尼”为莆田市汇鼎盛贸易有限公司在2021年9月申请注册的商标,已被驳回,状态为“商标无效”。

  

  那么,京东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记者拨通了京东客服的电话,却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复,仅表示“会升级到平台专员来处理”。

  19日上午,记者再次在京东搜索时发现,使用“戴森托尼”的关键词已经搜索不到相关产品,但是,又出现了“罗斯戴森”品牌的吹风机。然而天眼查和企查查APP均显示,该品牌为北京赛诺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商品类别为饲料种子。

  

  事实上,电商平台卖山寨货已不是个例。记者梳理消费者历年投诉发现,消费者冲着平台“百分百正品”、“假货必赔”的承诺去购物,然而经常能看到,一些从外形到名称都与知名品牌相似的山寨货混在正品中间,有时甚至难以分辨。消费者收到货后发现问题要维权时,又往往面临着各种难题。比如,前不久,市民李先生在承诺“只卖正品”的某平台上买了一双鞋,收到后发现质量有点不对劲,联系平台客服之后,到该平台进行了鉴定,结果却是“不符合正品工艺”,这样矛盾的事让他又生气又好笑。

  冲着名牌去,收到“傍名牌”。想买“戴森”,收到“戴森托尼”。想买“华为”,收到“淮威”。怎么办?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导致混淆的,既是对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的侵害,也是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商标权、专利权的侵害。也就是说,电商平台上山寨货“横行”的现象,不仅让消费者上当受骗,也让正牌厂家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从而影响到整个产销链条和消费环境。

  为此,我国电子商务法草案中明确了“打假”条款,对于山寨货的产销进行监管和约束。其中明确规定,电商平台经营者如果明知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有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但并未采取必要措施,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监管部门此前也多次采取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制售侵权假冒伪劣网络商品行为,探索建立“全链条”的监管机制。

  

  那么,商家入驻后售卖山寨货,电商平台该如何担责?全链条的监管和消费者维权,难点又在哪里?

  律师游云庭认为,包括京东在内,不少电商平台上售卖商品一般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平台自营的,一种是第三方商家入驻的。这两种形式下,平台如果售卖山寨产品,要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具体来看:如果是平台自营的店铺在售卖山寨产品,那么平台应该承担完全的责任;如果是入驻的第三方商家在卖,那么首先要看平台对其有没有经过相关的审核。如果相关产品已经获得了合法合规的产销资质,那么初步来讲,平台是可以免责的。但是还是要再看平台是否对该产品进行过额外的、收费的推广,以及平台有没有设置畅销榜或类似的有引导作用的排行榜。如果消费者是点击了平台的推荐广告进入到购买页面,那么平台也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此外,平台在多次接到消费者投诉、知晓某产品存在违法违规嫌疑时,应当采取下架等监管措施。如果任由该产品继续在平台上销售的,平台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游云庭认为,部分电商平台之所以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首选,还是因为平台在对商家、商品的选择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审核把关,并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上发挥一定程度的保障作用。平台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这一职责,认识到自身的盈利和发展都与此息息相关。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因此,平台应当将把关审核落到实处,不能为了追逐一时的流量或利润而放松把关审核标准。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个人时间精力有限,举证能力也有限,想要维权的话,首先可以和平台交涉,其次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保护部门去反映。这样就可以借助行政监管的力量,厘清商家和平台的具体责任,再来进行相应的追责和赔偿。

  看看新闻记者: 徐琦 瞿轶羿 金梅 阮丽 陈昱卉

  编辑: 阮丽 陈昱卉

  责编: 金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