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的存在灵魂吗?人类的意识是否是一种独特且客观的存在?人死后,灵魂是否会摆脱肉体的束缚,继而开启一场全新的生命轮回呢?
202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本届价值1000万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约760万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均衡颁出。其中,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因其洞察到黑洞生成基于广义相对论的精准预见而荣膺奖金的二分之一;德国科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女院士安德里亚·格兹协力在银河系中心揭示了一颗超大型质量致密天体的奥秘,获得另一半荣誉。然而,这一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引起了各方关注及热议。对于诺贝尔委员会为何将最高荣誉授予罗杰·彭罗斯——该事件在学术界激起了诸多质疑声,有人甚至将其研究视为“神学”范畴。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罗杰·彭罗斯先生坚守他的观点已有近20载,主张灵魂确实存在。然而,这一理论在科学界尚未得到广泛认同,原因在于我们自身并未亲眼见证过灵魂的存在。而彭罗斯先生却不断宣扬这个看似无根据的学说,这引发了主流学者们对其科学精神的质疑与批评。至于为何物理学家会热衷于信仰超自然现象,其中缘由深邃复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各种声音反对,瑞典的诺贝尔奖评审团仍毅然将物理学奖项颁发给了这位备受争议的“传奇”人物——“罗杰·彭罗斯”。那么,灵魂究竟存不存在呢?彭罗斯先生的研究道路是否真的偏离正轨了呢?让我们重新审视一项研究,以此解开这个谜题。这一切还得从一个实验说起。
灵魂称重
时间来到1901年,一位濒死的美国老人苏醒后,讲述了自己离奇的经历。他表示,在濒死之际,感觉自己的思想离开了身体,但无法开口说话,只能默默地注视着自己的身体。身边人的声音变得模糊不清,直到他醒来,他觉得这一切就像经历了一场梦魇。然而,这并不能证明灵魂一定存在,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这是当事人的一场梦或是他的胡编乱造。要想证明灵魂是否存在,就必须要拿出确凿的证据。
老人讲述的经历,引起了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博士邓肯·麦克杜格尔的好奇,认为老人在濒死之际,感觉思想离开了身体,如果思想等于灵魂的话,灵魂会在人去世的那一瞬间便会离开身体向天空飞去,要是能够精确记录人在去世的那一瞬间所失去的重量,这个重量极有可能就是灵魂的重量。于是一个极赋想象力的实验开始了——死人体重实验。为了将实验误差值控制在一个尽可能小的范围内,麦克杜格尔特别设计了一种仪器,该仪器能够精确地衡量一个人的体重变化,仪器的形状与天平的相似度极高。该仪器的误差值仅为0.5%左右,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只需将病床平稳地放置在天平上进行精密的称重测量即可。
为了测试灵魂的重量,麦克杜格尔前往敬老院说服院长,并与六位生命垂危的老者达成实验协议。接下来就是默默的祈祷和焦急的等待。数天后,敬老院通知说,一位预定的志愿者可能将在今天离世。麦克杜格尔立即组织起团队,带着所有设备和人员赶往敬老院。 尽管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在病人离世之前,他们尚未将病人推上设备。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但麦克杜格尔和他的团队依然决定继续他们的研究。在经历漫长的半年等待之后,另一位身患肺结核的志愿者即将离世。但这一次,麦克杜格尔团队展现了一种别样的行动。他们提前几天将病人与病床一同放在了天平之上。为了不错过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选择在敬老院附近住下来。
一天下午,敬老院传来消息,病人已经进入弥留之际。麦克杜格尔仅用了十分钟便赶到了敬老院。在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仪器上的数值犹如人生的起伏,不断变换着。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指针急速下降,最终停在一个数值上。麦克杜格尔亲眼见证了病人从生到死的体重差值,竟达到了惊人的21克。为此麦克杜格尔得出结论,认为人类有21 g的灵魂是真实存在的。
在后来的三年里,麦克杜格尔又招募了数十位志愿者参与实验。但他的好运气似乎已经耗尽,实验结果并不理想。要么死亡时间无法证明,要么就是天平秤本身存在问题。但他并未放弃,在最后的三次实验中,最有效的一次结果显示,病人离世的瞬间,体重先是一度减轻了43克,随后又在几分钟内再次减少了28克。这样的数据表明实验结果并不如人意。于是他决定将实验对象换成狗。在麦克杜格尔对狗进行的15次实验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所有离世的狗,并未出现任何的体重损失。因此麦克杜格尔得出结论,人类拥有灵魂,动物则没有。这正是人类能够成为智慧生物的原因。
然而这一结论在科学上并不被广泛接受。麦克杜格尔进行了多次试验,但结果并不一致。只有第1次试验得到了21 g的结果,而其余试验都没有得到类似的结果。这一点让人很难信服,一个严谨的科学实验应该具有可重复性,而麦克杜格尔的实验结果却并不一致。科学家认为人在死亡之后,身体本身就会散发出一定的气体和水分,因此体重下降是不可避免的。狗没有汗腺,就不存在死后水分的蒸发,所以体重就不会减少。实际上除了麦克杜格尔的实验之外,很多的科学家都做过关于灵魂是否存在的疯狂证明。俄罗斯科学家就设想了一种怪异的方法。
灵魂摄影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时间来到1997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科技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康斯坦丁·科罗特科夫感到了新的科研方向,他试图用影像技术捕捉灵魂。他为何会萌生这一想法?原来早在1970年,他结识了一位名叫谢苗·达维多维奇·克里安的老朋友,他是前苏联的一名资深电气工程师。就在那个时期,克格勃提醒科罗特科夫要小心那些关注克里安工作的外国人,以防技术外泄。
谢苗·达维多维奇·克里安与妻子范伦缇娜·瓦莲京娜,在1937年修理一台电疗仪时,偶然启动了电火花,激发了他对这个现象的好奇。意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照相技术,是一种让相纸跟物体接触,并利用高电压使物体的放电影像直接感光在相纸上的照相技术。这种技术拍摄的图像,能揭示物体和人体的电磁场能量的辐射情况。克里安夫妇在此技术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人体在500伏以上的电压和50千赫兹的电场中会发出明亮的光晕。
另外,一位叫做西迈扬·柯里尔的俄国科学家运用同样的技术,成功记录下了人体的彩色辉光。此后这项技术在西方社会大为流行,照片中的人体散发的光芒被理解为灵魂磁场的体现,吸引了众多欧洲的参观者。科罗特科夫听闻此事,决定请教这位克里安大师,学习摄影技术。经过长期的努力,他终于完善了自己的摄影技术。
为此1997年就成为了科罗特科夫进行灵魂摄影实验的关键时刻,他邀请了一群科学家联合构建科学设备,揭示这一影像艺术的奥秘。他将病人安置在与电极相连的透明装置上,死亡之时进行连续拍摄,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两张照片,其中显示患者身上发出了蓝色幻彩光晕,科罗特科夫据此猜测这或许意味着灵魂已经开始脱离肉体。科罗特科夫的实验虽然非常有趣,但是有许多人质疑实验的合理性,他们认为实验根本站不住脚,蓝色幻彩光晕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细胞大量死亡导致的水分和热量流失。毕竟,魂是否真的存在,尚无科学证据支持。
也有人认为科罗特科夫的实验并非完全失败,很可能只是设备未达到理想的实验条件。但是灵魂摄影并没有就此停滞。这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热烈响应,美国底特律市甚至开设了一家灵魂照相馆。每一位顾客拍摄的灵魂光晕颜色和大小各异,掀起了照相馆生意的火爆。在短短一年内,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西雅图也诞生了一家类似的“灵魂照相馆”,开业仅数日便迎来了众多好奇心满满的顾客。一些顾客对此项目痴迷不已,渴望照相馆老板能成为他们的商业指导,展开全新事业篇章。但是这并不能真的说明灵魂存在。除了科学家的实验之外,哲学家也思考过灵魂是否存在的这个问题,最著名的就是笛卡尔的哲学思想。
我们是谁
我们是谁?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存在的本质。在探索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上,科学家和艺术家、哲学家们的探索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虽然科学家在某些方面是后来才加入的,但不可否认他们在探索人类本质和自我认同方面的重要贡献。
时间来到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在生前公开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论灵魂的激情》中,提出了关于「意识和物质」的重要思考,即「我思故我在」。他主张人类的存在分为物质和精神层面。这就是笛卡尔著名的身心二元论。笛卡尔认为,当人们还不知道肉体是否存在时,我们已确知精神存在。
笛卡尔一开始就指出区分心灵与身体功能的必要性,在笛卡尔的二元论里,灵魂与肉体之间隔着一道鸿沟。笛卡尔将灵魂与肉体截然分开,其目的在于剔除那些不完满的认识。然而这种划分,在理解纯粹理智的东西时,往往导致我们将它们误解为物质性的存在。这种混淆的认识,在哲学、科学、心理学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人们进一步探究心灵与意识的本质。身心二元论主张精神先于物质,这一观点在哲学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科学家们则从大脑的角度出发,试图解开意识的生物学基础之谜。尽管我们对大脑的理解仍然有限,但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多种理论和模型,通过研究神经元、神经递质和大脑回路等基本构造和功能,来揭示人类的意识。然而,大脑的运作方式仍然充满神秘。这并非因为某些非物质因素的影响,而是因为其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能力。
而罗杰·彭罗斯似乎找到了一种新的证明方法——量子理论。这位受过优良教育且背景深厚的科学家,竟深陷量子力学领域的“苦海”之中,无法自拔。他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却是与大多数传统科学专家相悖的。尽管大家都承认量子力学确实存在许多“超自然”的现象,但这仅仅是因当前科技水平所限的缘故。在彭罗斯看来,量子本质上就是我们熟知的“灵魂”。他对“灵魂”的研究其实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
Sir Penrose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时间来到1931年8月,在英国的埃塞克斯州,一位杰出的医生家庭诞生了崭新的生命。他就是后来在科研界有着非凡贡献的罗杰·彭罗斯,一个集数学、物理等多种学术领袖于一身的英国知识分子。其父亲莱昂内尔·彭罗斯,是一位国际瞩目的遗传学专家;而他的母亲,是一名技艺精湛的医学工作者。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彭罗斯幼小的心灵深深地受到了父母在生命科学方面的熏陶,具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洞察力和领悟力。
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57年的26岁之际,他在剑桥大学获得了科学博士的殊荣,从此便开始了他在科学领域的探索之旅。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样,罗杰·彭罗斯在数学领域拥有极高的天赋,被誉为牛津的数学天才。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多个数学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让他的父亲倍感骄傲并鼓励他将数学作为一生的追求。
在当时,正好是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些充满了“幻想主义”的物理学理论深深的吸引了他。研究它们的复杂性要求研究者具备深不见底的数学造诣。凭借着出色的数学能力,罗杰·彭罗斯迈向了物理学的殿堂,他对于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使得广义相对论中关于黑洞的部分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种神秘而神奇的物质形态——“奇点”,它是一个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的点,堪称极度压缩的物质形态。
他的发现使我们对于黑洞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颠覆了我们对此类天体的固有观念。在此之前,许多科学家对黑洞的看法是,它只会出现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比如完美的旋转对称),稍有不对称就会导致黑洞不出现。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现实条件下不会出现黑洞。但彭罗斯和霍金证明了,这种看法是错的,黑洞在真实的宇宙中完全可以出现。以前我们认为黑洞是一个“吞噬一切”的家伙,但现在我们知道,它也可能“吐出”物质和能量!这简直比科幻小说还刺激。
量子灵魂
时间来到1994年,彭罗斯因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爵士,故尊称为Sir Penrose,也就是彭罗斯爵士。此后彭罗斯全力以赴地探索充满未知的量子力学。正如理查德·费曼先生所言:“无人能真切的理解量子力学。”在量子力学的海洋中,彭罗斯无法找到支撑真理的礁石,逐渐丧失了方向。他在探寻过程中,发布了他的最新著作《皇帝新脑》一书,提到了一个让科学界匪夷所思的理论,那就是“灵魂”真实存在。
初闻此论者,无不对彭罗斯的见解表示怀疑甚至反对,许多人还积极写信建议他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但他依旧坚持己见,不断探索。那么灵魂是否真实存在呢?众多古老的民间故事以及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似乎都表明了灵魂可以摆脱肉体的束缚,永恒存在。讨论灵魂的永恒性实际上是对生死问题的反思。若是您相信灵魂的存在,敬请下方评论区打出“0”;认为灵魂是迷信的同学请打上1。
在彭罗斯眼中,人类作为宇宙中的最高智慧生物,其大脑构造之复杂使得我们拥有超越意识之上的潜能,而这些特质正好战胜了量子和宏观物理学中的兼容性难题——量子叠加态。了解量子力学的同学,应该会意识到一个事实:在量子与宏观世界中,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不同之处。其中最不“兼容”的特性,就是“量子叠加态”。微观的量子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的叠加,这种现象非常类似于人类的大脑活动,或者说是意识的产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面前有两件衣服需要选择,此时大脑会同时对两件衣服进行“模拟比较”,而不是先处理一件衣服。当衣服数量增多时,我们的“意识”判断也会同时增加,即使面对十件衣服,我们也能从中筛选合适的,而不是一件件地进行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在1994年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他们在人体大脑中探索出了一个名为“微管”的特殊构造,在神经细胞中的分布广泛,相似于神经系统中的“导线”角色。进一步测试分析后,该团队惊喜地发现此结构所展现出来的特性与“量子叠加态”惊人地吻合,正如大脑神经系统的运作方式,同样具备“多线路并发”、“多状态叠加”及“纠缠态”等量子力学的核心理念。因此,对量子领域的深入研究,将有可能作为理解“灵魂”本质的重要线索。对此研究结果,著名物理学家彭罗斯亦给予高度评价,甚至与其合作撰写了《调谐客观还原论》一文,提出了“量子灵魂理论”的设想。
灵魂纠缠
时间来到2001年6月20日,美国休斯敦大学特别邀请到一位英国医学专家,展开了一场关于“灵魂”的精彩讲座。这场讲座使得许多原先抱有怀疑心态的人们开始相信灵魂的真实性。演讲者的名字叫山姆·帕尼尔,曾是一名擅长心肺复苏术的专家,多年来专注于心肺复苏术研究和实践,因此拯救过无数的生命。
据他观察,很多被成功救治的患者在苏醒初期,常分享一段奇特的经验,即他们有幸清晰地看见自己躺在病床上。为了更好地研究这种现象,帕尼尔进行了多次实验,并将其命名为“濒死体验”。患者们纷纷表示,从肉体脱离时能够感觉到灵魂的松动,眼前涌现出耀眼的光线,能清楚看见自己的四肢躯体,身体飘浮在大约二十厘米的高度上,同时还能清晰地感受到医护人员紧张的救治过程,以及透过墙壁看到家人焦虑等待中的表情。
由此帕尼尔教授得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人在死后,灵魂真的可以独立于身体之外,那么在抢救室的天花板上挂上一张独有的白纸,上面只有在灵魂离开身体的那一刻才可能被看得到,而且这个秘密不会被任何人提前泄露给患者。通过这个精心安排的实验,帕尼尔成功认证了上百位患者的濒死体验。不过遗憾的是,虽然数十年过去,至今仍无其他学者能重复这样的神奇结果。因此帕尼尔的实验虽然独特且令人惊叹,但依然无法成为证明灵魂真实性的确凿证据。
之前我们也讨论过灵魂称重、灵魂照片等相关的实验结论,虽然它们听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却缺乏科学依据。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来听听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彭罗斯的独特见解。彭罗斯认为,人类的大脑其实更像是量子计算器,而不是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它是用量子比特,也就是0和1的并存状态来进行信息处理,而非像传统计算机那样逐行计算。以“吃什么”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我们犹豫是要吃苹果、炸鸡还是薯条时,实际上我们并非只考虑一个选项,而是同时在比较和权衡多个选项。此时的量子世界表现出了纠缠状态,就如同薛定谔的猫一样,在未开启盒子观察之前,猫的生死状态会处于一种叠加状态。而只要我们做出抉择,则波函数立刻坍塌,就好像蝴蝶效应引发的连锁反应。
然而,至今为止,彭罗斯还没有在大脑结构中找到直接支持量子计算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