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眼看打不过,建文帝主动向朱棣求和,对方一封回信足见帝王像

眼看打不过,建文帝主动向朱棣求和,对方一封回信足见帝王像
2020年01月18日 11:11 新浪网 作者 金牛粉粉

  明太祖朱元璋,勇猛过人,以铁血手腕夺得天下。这样一位出手果断的人,却在选继承者的时候,出现了错误的判断。朱元璋最想让谁来继承皇位?那无疑就是太子朱标。他在朱标的身上花费了几十年的心血,每日都传授他为君之道,手把手教他如何做一位帝王。可天不如他愿,朱标没有活过他,比他先离开人世。这对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朱标去世的那天,朱元璋痛哭流涕,他突然感觉自己老了,心态一下崩了,他有一瞬间的迷茫,不知道这偌大的大明江山该交到谁的手里?

  眼看打不过,建文帝主动向朱棣求和,对方一封回信足见帝王像

  这时候,翰林学士刘三吾站了出来,他向太祖推荐的一个人,此人便是皇太孙朱允炆。按照常理来说,朱元璋的儿子有很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儿子中挑选继承人,而不是略过儿子,在孙子辈选人。但由于太祖对朱标的喜爱太深,以至于他爱屋及乌,对皇太孙也格外喜爱。尤其是他见皇太孙像他父亲一样,有着宽厚仁慈的心,同时又聪明好学。于是他转移了目光,将心血都放在了朱允炆身上,打算将其培养成下一任帝王。

  眼看打不过,建文帝主动向朱棣求和,对方一封回信足见帝王像

  太祖是草莽出身,他比其他帝王要更为看重亲情一些。当年册封皇太孙之时,太祖还有九个儿子在世,这些儿子都被封为了藩王,掌管一方势力。太祖怕他去世过后,朱允炆容不下这些藩王,同时他又怕,这些藩王有异心的时候,朱允炆不知如何应对。所以,有一天朱元璋突然召见了朱允炆,问了他一个问题:我将这些番王派去镇守边疆,他们能够帮你安定四方,这样你就能做一位掌控全局的太平天子。可是,敌国来犯,有这些藩王应对,可若藩王有了异心,又该由谁来对付他们呢?

  眼看打不过,建文帝主动向朱棣求和,对方一封回信足见帝王像

  听到这一个问题,朱允炆知道这是爷爷在考他。他沉思了一番,心中暗自嘀咕。如果说的太狠,爷爷恐怕觉得他没有仁义之心,对亲人都能痛下狠手。但若说得太轻,又显得他没有魄力,没有帝王该有的自信。所以他暗自思量了一番,然后才回答:应以德服人,以理约束。如果这样没有用,那么就削掉他的藩地,削弱他的势力。若这样都还没用,那就将他调到其他地方,这样他就需要花时间重新适应,重新积累势力。若到这一步都还不知悔改,那就只能带兵讨伐他了。这一番回答,太祖听了还是觉得满意,于是他笑着对皇太孙说,这是绝佳的法子。

  眼看打不过,建文帝主动向朱棣求和,对方一封回信足见帝王像

  不过,说容易,做却难。嘴巴一张,想要说什么样的话都可以。可真的在实际行动中,做的事情却不一定就是说的事情。当年朱允炆这一番话,也算是颇具有魄力,不失为一种好方式。但朱元璋去世以后,他却优柔寡断,做事情瞻前顾后,完全不像一位说一不二的皇帝。就是因为他这样的犹豫不决,以至于他后来败给了自己的叔叔——朱棣。

  眼看打不过,建文帝主动向朱棣求和,对方一封回信足见帝王像

  不可否认,朱允炆的确有一颗仁爱之心,如若他接手的是一个太平盛世,没有太多藩王做乱的话,他会是一位好帝王,能够统治好天下。但是,在当时有这么多藩王对天下虎视眈眈的前提下,他的仁慈就是一种错。更何况朱允炆这个人耳根子软,喜欢听别人的建议,缺少了自己的主见。他若是依靠了一位能力出众、衷心对他的大臣,那也算是一种好事。可问题他信了一位能力并不出众的人,也就是黄子澄。

  眼看打不过,建文帝主动向朱棣求和,对方一封回信足见帝王像

  建文帝坐上皇位,便大肆削藩,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举动,无疑太过于莽撞。他这样的行为,是逼着各路藩王造反,毕竟很多人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常常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朱棣当时就是因为看到了朱允炆的这一切行动,觉得自己处境不妙,因而才想到了先下手为强,打算夺得皇位。但是,朱棣当时还是有所顾虑,因为他的三个儿子在太祖去世后去京城奔丧,人还在京城。若是他发动叛变,这三个儿子的生命必然受到威胁。

  眼看打不过,建文帝主动向朱棣求和,对方一封回信足见帝王像

  正当他犹豫不决时,建文帝的"猪队友"黄子澄帮了他一把。当时黄子澄向建文帝建议,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放了,让燕王不起疑心,从而放松警惕,之后派兵突袭,定能取得大胜。他以为这是一个妙计,却不知是将筹码送给了敌人。朱棣当时将局势看得一清二楚,怎么可能被这样的小伎俩给蒙骗?儿子们一回到他身边,他的顾虑尽消,可以放手一搏。

  眼看打不过,建文帝主动向朱棣求和,对方一封回信足见帝王像

  所以建文帝这次就是因为听信了黄子澄的建议,从而赔了夫人有折兵,损失巨大。从这也能看出,建文帝没有发现能人的眼光,这和他见识短浅也有一定的关系。除了这一个弱点,他还重名声,受外人的眼光束缚。在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时,他应该积极对敌,并且要下令诛杀朱棣,以此震慑天下。但他为了名声,却下了一个让人无语的命令:不准伤燕王朱棣,别让朕背上杀叔父的名头。

  眼看打不过,建文帝主动向朱棣求和,对方一封回信足见帝王像

  就是因为他下了这样一个命令,军队在对敌叛军之时,总是束手束脚。因为一到关键时刻,朱棣就站出来挡在前面,战士们为了不伤及燕王,只得暂缓攻击。借此机会,叛军却反而加大了进攻力度。一方面肆无忌惮,一方面有所保留,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朱棣一方取得了胜利。眼见大势已去,朱允炆又打起了感情牌,希望对方能与之议和。他派出了庆成郡主去当说客,希望她劝说燕王,让他以天下百姓为重,接受和亲的提议。

  眼看打不过,建文帝主动向朱棣求和,对方一封回信足见帝王像

  朱棣看到了求和请求之后,写了一封回信。表示:我之所以兴兵,只是为了替父皇报仇,清理乱臣贼子。如果朝廷能看在我忠孝两全的份上,让我做摄政王,我便退兵,辅佐帝王,安天下苍生。若是不然,那么破城之日,就是屠城之时,除非各位兄弟姐妹退居孝陵,才能免于一难。从这封回信中就能看出,朱棣霸气十足,为了夺得天下,兄弟姐妹他也敢杀。和朱允炆的优柔寡断对比,这样的人更像是一位上位者,更有帝王像,所以最终朱棣能够取得胜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黄子澄朱元璋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