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知多少

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知多少
2019年09月22日 09:57 新浪网 作者 航天面面观

  太空,人类梦想的疆土,寥廓而深邃。中华民族对太空的向往与探索,从未停止。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胸怀把一切献给党的信仰信念,以敢上九天揽月的英雄气概,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建立了卓越功勋,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雄心和中国航天的腾飞信心。

  他们,是中国航天员!

  赓续传统 传承精神

  1998年1月5日,14名首批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集合。从此,中国飞天“梦之队”踏上了问鼎苍穹、筑梦九天的伟大征程。这一天,也就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这支队伍以骄傲的姿态郑重地走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知多少

  (1998年1月5日 第一批航天员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举行宣誓仪式 朱九通 摄)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20年后,同样的铮铮誓言又一次在北京航天城响起。面对国旗,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张晓光、刘洋、王亚平、陈冬举起右拳,一起重温入队誓词,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大厅。

  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知多少

  (2018年1月5日,航天员重温入队誓词 杨璐茜 摄)

  此刻,每一次的飞天壮举仿佛都历历在目,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从1人1天到多人多天,这变化的时间和数字,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衡量了中国飞天的步伐,留下了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

  景海鹏在知天命的年纪第三次飞上太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每次执行完任务,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将心态“归零”,从零开始准备,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所以在神舟七号任务后,景海鹏又相继执行了神舟九号任务和神舟十一号任务。重温入队誓言时,景海鹏感慨万千:“为国奋斗,这一生非常值得!”

  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知多少

  (2016年11月18日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返回航天员公寓后与战友刘旺、刘伯明、张晓光握手拥抱 徐部 摄)

  “第一次入队宣誓时充满了自豪感,因为可以代表祖国出征太空。在今天重新宣誓,我觉得无愧于誓言,无愧于使命。”随景海鹏一起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的航天员陈冬如是说。“我问自己,这是终点吗?不是!这只是开始。我渴望为空间站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知多少

  (2016年11月18日 景海鹏 陈冬在四子王旗着陆场顺利返回  孔方舟 摄)

  20年来,这个英雄的群体用信仰和信念浇铸奋斗的壮景,用热血和汗水绘就逐梦的轨迹。他们精诚团结、凝心聚力,把战友的成功当作自己的成功。“在追梦的过程中,一个人很难跑下来。这支队伍会帮助你,给你力量,让你踏实。”奋斗了20年的邓清明认为航天员大队是支撑他坚守的力量。

  神舟九号飞天之前,作为备份的王亚平对刘洋说:“你是我们女同志的骄傲,希望你能带着我们俩的梦想一起去飞,我会在地面支持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亚平觉得,就像打一场战役,所有人都团结一心、勇敢拼杀,只要抢占了高地就算赢。至于是谁插上了旗子,是谁吹响了号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打赢了。

  “在长期训练和执行任务过程中,航天员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从事这样一种艰苦的工作。这甚至是一种‘生死情’”,聂海胜说,“航天员大队里,大家关系融洽、相互信任、以老带新,这种精神也被一批批航天员所传承。”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最好的传承。

  目前,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已经开始。对此,刘洋坚定地说,自己会像前辈们一样,无私地、毫无保留地分享飞天的经验和学习的体会,“希望他们更快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期待与他们携手探索宇宙的奥秘。”

  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知多少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平安着陆 航天员刘洋向大家招手  秦宪安 摄)

  中国新时代 太空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航天人应该做出新的贡献,太空新征程也给航天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已经拉开序幕,空间站时代正式开启。所有的航天员都投入到备战空间站的训练任务中。

  空间站任务飞行时间较长,还有大量出舱活动,对于航天员的体能和心理都是巨大考验。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的航天员费俊龙介绍道,目前的训练非常紧张。针对空间站任务,在训练中还加入了虚拟现实技术,完善了航天员训练体系与方法。

  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一号的飞行时间都属于中短期。到了空间站时代,飞行时间会延长到3个月至6个月不等,航天员的知识储备将会对载人航天工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行时间的长久性和系统的复杂性会使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增加。对于航天员来说,如果有较大的知识储备量,越能深刻掌握航天器的运行机理,就能越快做出判断,更高效地与地面沟通解决,把风险降到最低。”航天员刘旺说。在执行完神舟九号任务以后,刘旺继续钻研,获得了人机与环境工程的博士学位。目前,他担任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工效专家组成员,誓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作出新贡献。

  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上掷地有声地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一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景海鹏说,希望把自己的感受、体会与经验发挥到空间站的建造运营上去,和所有的科技人员以及全国人民一起,在建设航天强国的路上勇当先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立项开始,一步步发展,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从‘跟跑’发展到‘并跑’,以致于将来我们还要去‘领跑’”,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说。现在,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副主任,杨利伟对载人航天工程有了更升华的理解和更长远的考虑,他表示,目前,后空间站时代也正在规划论证,要立足近地空间,将深空探测作为长远的目标。“作为航天员,我希望飞向更深远的太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