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她鼓舞了所有人,却还是被骂成“卖国贼”

她鼓舞了所有人,却还是被骂成“卖国贼”
2020年09月29日 18:10 新浪网 作者 宅懒懒少女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大家看了吗?

  这片很多人都期待已久。

  首先,强大的卡司,陈可辛导演,巩俐饰演郎平,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青年郎平,现役女排队员亲自出演,还有黄渤、彭昱畅、吴刚几位演员加持。

  

  这电影上映之路坎坷得很,经历了改名、撤档、删减、重映。

  题材掣肘比较多,最后呈现出来有一些令人迷惑甚至可惜的地方,比如被模糊掉姓名的陈忠和袁伟民、老女排队员,不被允许冠名“中国女排”只能改名为“夺冠”。

  但至少,她被拍出来了,并且拍得足够燃,算是一部合格的体育片。

  第一,作为一部体育片,《夺冠》够燃,燃得使人全程热泪盈眶。

  这种燃,完全做到了细节铺垫,调动观众情绪,而不是按头让你哭。

  比如80年代女排训练场上,血肉模糊的伤口、变形的五官、颤抖的双腿、声嘶力竭的尖叫;

  赛场上,手势与战术安排,一个个“帮帮帮”的暴扣,配上收看远程电视观众的表情,紧张刺激;

  

  夺冠后,BGM关掉,特写人物的笑、汗、泪、大喊……细节和情绪的铺垫上做得非常细腻,完全是沉浸式体验。

  第二,作为一部时代片,《夺冠》串起了两个时代。

  在还原80年代的场景,以及80年代人民脸上的神采做得到位了。

  

  那些穿着朴素,眼神里闪着阳光和朝气的80年代普通市民,重现在了荧幕上,和新时代的面貌互相映衬。

  第三,这还是一部女性片,以郎平为核心的几十位女排队员,顽强、坚毅,充满热血,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女性力量。

  

  

  从观影体验来看,《夺冠》值回票价。

  但,要拍女排,仅仅是燃哭就够了吗?

  (本文有剧透)

  振奋中国人的,为什么是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这四个字作为中国人不陌生,她实实在在激励振奋了一代中国人。

  电影着重拍了三场比赛:

  1981年举国关注的女排世界杯打败日本夺冠;

  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郎平指导的美国队打败,走向低谷;

  2016年里约奥运会打败强敌巴西,而后拿下了久违的冠军。

  其中,第一场比赛最不容易,也是女排精神背负起国家荣誉使命的开始。

  

  1981年世界杯中国女排对阵日本,为了这场比赛,吴刚饰演的袁伟民教练,对女排姑娘们进行了魔鬼式的训练。

  没有别人的高科技电脑辅助,那就按照男排的标准来,跟全国最好的江苏男排进行训练赛。

  把拦网升高15cm,没日没夜地训练,往死练死里磕,在训练场上过除夕,一直练到大年初一。

  

  那会儿中国女排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一种提气的精神象征。

  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物质条件匮乏,就拿教练的话来说,那会儿国外有的冰箱彩电我们都没有,中国人急需证明自己可以,而中国女排就肩负着属于集体和国家的荣耀。

  

  

  争输赢是争一口气,女排不是为了自己打,而是为了所有中国人而打

  1981年,全中国都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国女排比赛转播,一张张朴素紧张的脸,五官表情随着赛况而起伏,拿下冠军之后,大家拿着锅碗瓢盆上街祝贺,欢天喜地如过年。

  终于赢了一次,太振奋了。

  

  80年代,女排赢得了1981/1982/1984/1985/1986年的“五连冠”,举国关注,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起飞最初的几年,已经成为了一代中国人的记忆。

  去年《我和我的祖国》里的《夺冠》单元,就以上海某个巷弄为视角,拍了1984中国女排打败美国队的一刻。

  

  女排的老队员们,用自己的拼搏奋斗,凝聚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意义不可谓不重。

  那时候,人们爱中国女排,爱的不是排球本身,爱的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把运动员绑上“民族英雄”神坛

  有什么后果?

  到了2020年代,时代已经更迭。

  很多人在看前面1981年比赛部分感到有点不适应,那是主旋律片熟悉的配方,突出国家荣誉和集体荣誉,煽情和鸡汤浓度过高。

  宣扬的价值观还是常见的主旋律核心:为了争得一个象征着集体荣誉的冠军,几乎献上了个人生命的全部。

  女排的灵魂人物郎平,一个串起了两代中国女排的关键人物。

  电影里有一幕,郎平咬牙扛着杠铃蹲起,声嘶力竭的大喊,眼泪止不住地留下来。

  彭昱畅饰演的陪打教练,跟观众一样,震惊又心疼,他甩下肩上的毛巾,怒骂:“你腰不要啦!

  

  为了女排,郎平付出了太多。

  在女排世界杯上,郎平以1/3的扣球率,帮助中国女排一鼓作气地夺了冠,当时,全国人民都记住了小郎平,她是绝对的“民族英雄”。

  但这样拼命的郎平,落下了一身的伤。

  电影里还有一个细节,郎平在美国超市外停车,一位老者指责她占用了残疾人专用车位,她面不改色地给对方出示了残疾人证明

  

  60岁的心脏,80岁的骨头,脖子以下没有一块好骨头。

  另一位令郎平决意从回国重新的“五连冠”老女排队员陈招娣,因为长期腰伤,桡骨断裂,骨头里打了不少钢钉,忍受了大半辈子的疼痛,最后患病去世。

  体育竞技的残酷性,大家都有所耳闻,许多运动员都是伤病一身。

  不论是羽毛球场的林丹李宗伟,还是跑道上的刘翔,泳池里的孙杨,亦或是大高个儿的篮球排球运动员们。

  

  观众把他们称呼“民族英雄”,不允许他们失败,把个人的选择、个人的成绩,几乎完全和国家民族的荣誉相捆绑。

  他们肩负的“集体”责任非常大,以致于我们看到这些努力在赛场上拿第一的运动员,一身病痛,也扛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郎平是民族英雄,可她在选择出国当职业教练,并且在北京奥运会上帮助美国队打败中国队的时候,有人骂“卖国贼”、“汉奸”、“叛徒”,谩骂、羞辱她,朝她扔矿泉水瓶。

  

  直到后来她在中国女排陷入低谷的时候重新接手的时候,也还是有人挡不住破口大骂:“滚回来干嘛”、“回你的美国去啊”。

  

  

  被骂的还有刘翔,作为“中国飞人”,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打败了黑人,创造了连白人都做不到的记录。

  然而,他象征的民族意义越大,观众对他的期待值和“绑架”的成分也就越高。

  拿不了第一的时候,就会被摔得越惨。

  他是国人心中的民族英雄,可当他在家2008年门口的赛场上跟腱断裂无法起跑,2012年再次摔倒受伤的时候,举国哗然,他毫无疑问遭遇了舆论暴力:“丢脸丢到家”。

  举国关注的奥运会,大家关注的并不是体育本身,而是一种民族情绪。

  但对于这些被绑上“民族”光环的运动员来说,却背负了过大的压力。

  上一秒是民族英雄,下一秒稍有不慎,可能就成了“民族罪人”、“卖国贼”。

  看到这里我们该思考,新时代的体育,是否可以更纯粹一些呢?

  女排精神,可以有新的定义

  《夺冠》最让蝉主惊喜的一点是,陈可辛在主旋律之下,拍出了时代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变化,并且敢于尝试谈论新的女排精神、更纯粹的体育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女排精神,是在中国全方面落后的情况下,用吃苦耐劳的精神,证明“中国人可以”。

  每个队员,忍辱负重、拼搏进取,背负起人民的期待和国家的使命,处在下位区的中国人,需要这样的女排精神。

  这时候的中国女排,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女排不是重点,重点是“中国”。

  

  然而,到了2010年前后,女排精神对于中国人而言,显然意义不同了。

  国家强大了,不那么需要体育来证明自己,国民个人选择也多了,不再信奉这样的女排精神。

  电影里,2008年,女排被美国队击败之后陷入低谷,她们拿不了冠军,大家也不那么关心她们拿不拿冠军了。

  黄渤饰演的教练,复述着外界对女排的看法:“现在没有人需要女排精神了”;

  一群华人坐在一起讨论中国女排的比赛,有人说:“女排只不过是一场游戏”;

  女排的队员们,都有了各自的心事,有人选择考大学离队说:“人生不止拿冠军这一条路可以走”。

  

  

  是女排精神过时了吗?不,其实是女排精神需要新的内驱力了。

  以前这种内驱力来自国家,现在这种驱动力,可能更多的来自每个人自己。

  这里不得不提到《夺冠》比较遗憾的一个点是,除了郎平,女排队员们的个人形象比较模糊,看完电影,我们不知道这些身高180+的女孩们,究竟各自都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她们的强项分别是什么,打排球的动机、动力来自于哪里。

  多了集体面貌大全景,少了个人的特写。

  

  可能受制于某些现实因素没有谈好,但也不代表没有谈。

  朱婷就是其中有着墨的一个,郎平让她喊出来,她闷声扣球,喊不出来。

  郎平问她:你究竟为了什么打球?

  她接连回答:为了爸妈,为了“成为你”。

  

  她问所有人:你们爱排球吗?

  没有人回答爱。

  为了排球之外、自己之外的因素而去打排球,那可能永远也打不好。

  所以,这里的郎平,让女排姑娘们“去谈恋爱”,去享受自己的生活,再去找到自己为什么要打排球的答案。

  

  所以,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什么?

  是电影里郎平说的那句:“我希望她们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更是一个优秀的‘人’”

  是戏外真实的铁榔头在打败巴西时候说的:“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这才是新时代之下,关于运动与我、国家与我的全新思考。

  

  为集体夺得第一的荣誉已经不是唯一的目的,女排更重要的价值,是享受体育本身,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和信仰,找到一股拼搏的力量。

  电影里郎平有一段颇有争议的话:

  “曾经一位外国记者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我说,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的价值。”

  过于强调输赢,是不够内心不够自信的表现。

  新的体育精神会告诉我们——输赢很重要,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价值。

  篮球、排球、足球、各大运动会,这些运动比赛之所以迷人,并不完全是因为那一块块象征国家荣誉的奖牌,而是赛场上,那一些奋力起跳、呐喊、欢呼、流泪的高光时刻。

  “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让女排成为女排,让体育回归体育。

  把运动员和民族光环紧密捆绑已经是过去时,不如让她们从“民族英雄”和“卖国贼”的枷锁里解开吧。

  新的时代,对运动的热爱更纯粹,才可能走得更高更远。

  现在,我们依然需要女排精神,但是女排精神本身应该随着时代更迭有新的定义。

  她的精神不一定是为国夺冠,但依然是敢想敢拼,指引你找到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坚定的信仰,拼搏进取,成为你自己。

  你可以不为夺冠当“民族英雄”而比赛,但是你需要为了自己而竭尽全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