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从“国风”到“国潮”,国产电影找回“自信力”了吗?

从“国风”到“国潮”,国产电影找回“自信力”了吗?
2021年06月14日 17:42 新浪网 作者 四味毒叔

  文|吾嘶

  近日来,一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虽开画20余天票房徘徊在1500万,但话题度高居不下,尤其在年轻人聚居的B站讨论热度不减。

  由此有媒体冠之以“国潮电影”之名,展开报道与研讨,顺口又提及当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国风动漫”。

  由“风”及“潮”,从风格、风向到潮流、热潮,这五六年里,从国风动画的蔚然成风到国潮经济的大势所趋,俨然一派气象。

  而马上到来的暑期档,听说济公、白蛇、兵马俑、舞狮等元素的动画电影也会蜂拥而至,不禁要问,国产电影要找回“自信力”了吗?

  这个疑问还要从1934年说起,9月25日鲁迅写下一篇名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杂文,批判当时的一个论调: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由这篇杂文比照,我们也确实可以讨论一下当下的国风、国潮。

  其实早在1941年万氏兄弟《铁扇公主》诞生时,就有类似的讨论了。这是一部借鉴了迪士尼动画风格,融合了中国古典绘画、古典戏曲元素的动画电影。

  这部动画电影直接影响了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弃医从画,而后来我们也知晓以《铁臂阿童木》为代表的日本动漫到中国动画的影响。

  现在我们拿《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来表彰国风动漫票房的骄人成绩,也时刻联想到“中国学派”动画的代表之作《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

  没错,半个世纪以前,“民族化”文艺界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民生艰难,不仅政治、军事、经济上要面临西方世界的威胁和挑战,文化上也在进行新的探索,“民族化”就是其中一个方向。

  也就是说,那时候要放弃“国联”,而重新检索“地大物博”了。

  音乐上,探索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西方乐器加民族乐器、传统民间故事,成就了这样一首世界传诵的乐曲;绘画上,探索出了《开国大典》,油画笔触,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开启了“油画民族化”的风潮。

  同样的,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的口号,而在美术片组下设置了动画、木偶、剪纸三个制片部门。

  直到现在我们还津津乐道的木偶片《神笔》、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尤其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并且在陈毅副总理的鼓励和支持下,大规模尝试,多部门合作实验才完成。

  而彩色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在形式上充分借鉴京剧的艺术特色,动作设计上有京剧的一板一眼、台词上也运用了“嗯嗯啊哈”之类京剧唱腔。

  后来还有80年代的《山水情》《牧笛》等作品,也是在这一条“民族化”之路上探索的成果。

  有人统计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我国31部动画影片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被国际评论认为 “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

  或许有人疑问了,我们是怎么从“世界一流水平”衰落到被日漫、美漫包围,并试图利用蓝猫、喜羊羊突围的呢?

  市场。

  “中国学派”诞生的背景是计划经济环境,而且故事都是自带“寓教于乐”的目的和任务,所以不管是叙事手法还是商业运作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即便是正在上映的《白蛇传·情》,其出品方也是珠江电影集团、广东粤剧院和佛山文化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达到最终的艺术效果,多次追加预算,以至于最后几乎没有资金用来宣发。

  完全靠自来水的一部国潮粤剧电影,虽有口皆碑,但如前所述上映20天票房才1389万。

  《白蛇传·情》整部影片讲求宋代美学,在每个细节上都有所体现,比如服装。

  据导演说,服装是按照古法印染的,服装师为此专门去学习了用植物做燃料的方法,为得是使颜色温润、细腻,层次丰富。

  还有被无限安利的“水漫金山”那场戏,戏曲中是二十个女演员用水袖做成水涝的效果,在戏剧舞台上如此“虚设”完全没有问题,但在“逼真”的银幕上还是要重新考量。

  创作团队最终决定使用CG特效做“真”,但这个预算超过了整个后期体量的一半还多,为了效果,投资方再次追加,而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操作根本不可能收回成本。

  当我们感慨《大闹天宫》单原画绘制就花费了两年时间时赞叹其工匠精神,又对其壁画、年画、京剧等传统元素的运用盛赞时,并没有把这些成本考虑在内。

  《白蛇传·情》也保留了传统绘画的特点,细节处工笔,浪漫时写意,气韵在其中流通,情绪在其中酝酿,虽然也还有些不如人意之处,但已然是诚意的“民族化”探索之作。

  其实这些年我们一直有戏曲电影、京剧电影,但观看者寥寥。而早些年李翰祥导演也曾引领黄梅调电影之潮流,做出过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个月前,笔者也曾就《兹山鱼谱》的讨论提到过《聂隐娘》和《王勃之死》,再之前也有张艺谋在《影》中探索的水墨美学,在《悬崖之上》也有些冰雪画派的风格。

  再比如顾晓刚导演的《春江水暖》从中国卷轴山水画中尝试的运镜调度,冯小刚导演在《我不是潘金莲》里试验的园林构图。

  如果再追溯,还有《城南旧事》里从《诗经》里学习的叙事方式,《小城之春》从宋词里借鉴而营造出的意境等等。

  再说一下可能会被吐槽“怀古伤今”了。

  我们自是不能再回到盲目自夸“地大物博”的状态,也不会“只希望着国联”的自怨自艾。

  当下的国货、国风、国潮,一定也不是百废待兴时提升“自信力”的心态,但要警惕的是民族符号的堆砌、传统元素的拼贴,不然就成了贩卖和兜售,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信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白蛇传·情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