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图兰朵》刚上映就遭遇骂声一片,它到底差在哪儿?

《图兰朵》刚上映就遭遇骂声一片,它到底差在哪儿?
2021年10月20日 16:28 新浪网 作者 四味毒叔

  国内观众都懂,中美合拍,必然是要“两开花”的。

  虽然是“旧歌赋”,但一直都有“新唱词”。

  所以如今很多观众用语花式语言来吐槽一部刚上映的电影,总会暗含着“新仇旧恨”。比如《图兰朵》这样的大片,一来就是三点几的评分,就属于稳扎稳打,且自信满满地占据了文娱话题榜首位。

  我总结了一下网友们的几个观点:

  一、大制作必出大烂片;

  二、中美合拍没有不遭骂的;

  三、姜文是个妙人,郑晓龙导演如今也是,关晓彤则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四、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些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的《无极》,还有前些年的《封神》和《长城》。

  似乎有那么点意思,又似乎各有不同。

  本来也想跟着吐槽一番,转念一想,如果只是为了骂人而骂人,那跟普通观众有什么区别呢?但话说回来,群众才是真正智慧的人啊。所以君不见这十年来,叫好又叫座的华语电影都不是天马行空的眼花缭乱,而是切实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笑中带泪。

  不过,据此就把演职人员和主创团队的心思想得太黑暗也不好,因为无论电影内外的哪一个角色,都不是不入流的理想派电影人能够企及的。

  比如郑晓龙,肯定是个会讲故事的导演;

  比如姜文,他一直被人民群众高呼要“申遗”;

  比如胡军,这汉子摆在哪部影视剧里都对得起他演的角色;

  比如苏菲玛索,我是爱煞了她的绝代风华;

  比如……

  没了。

  所以我纵然对《图兰朵》的口碑有些震惊,但对以上诸位,绝没有半点不敬。

  只是在想,可能是探索的路走错了,也可能是寻求突破的点没抓住,也可能是翻过来覆过去的经典纵然很经典,但实在不该由我们来说。

  一

  讲“中美合拍”,心里总有隐隐不安

  《图兰朵》是一位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改编的三幕歌剧,也是西方人理解的语境下编撰的关于古老东方的爱情故事。

  这里要注意,虽然是东方的故事,但是西方人自己编的,也是西方人用流传于欧洲的智慧观念讲的古中国的事情。

  所以《图兰朵》这部歌剧虽然对于后世的影响力很大,且曾有过大型歌舞剧在北京演出,还算“受欢迎”,但要知道,每每看到中外歌唱家精彩演绎后,在掌声中或多或少总有些“胡人总算知书,倾慕我中华文化”的赞誉和尴尬。

  也正因为这一点,《图兰朵》这次被中国人拿来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应该是好事——

  用中国人自己的思维重新解读外国人讲的中国故事,本来可以很顺当的。奈何在上映之后,网友们一边倒地给了差评,这次就没有赞誉,只有尴尬了。哪怕所有演员看上去似乎都没有什么毛病,但拼凑起来竟给人一种迪士尼公主片的粗糙模仿版。

  主演主创都是中国人,故事背景是中国的,台词也是中国话,整部电影却看不出半点的中国味。

  我或许可以理解这样一种创作的心态:

  中国的电影人依然试图用尽量西化的风格,通过一部大IP进行文化输出,更试图借此来迎合国外观众的欣赏口味,至于国内观众是否感觉违和?则应该不在考虑范围内。

  总结成一句话,即:

  路走窄了。

  中国的电影市场规模还是可观的,从《战狼》开始的一系列国产电影工业化的制作和脚本选择,即便不能算成熟,但至少也可以说是基本满足创作条件了。而国内观众的口味选择也挺简单:

  在“温饱”(有的看)之余,达到“丰衣足食”(有的选)。

  所以有心人应该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为什么《变形金刚》一旦融入了中国元素就在国内市场被吐槽太生硬?为什么大家守一道长城守得好好的,一个外国人拯救我“天朝”就会被嘲笑?不仅国内观众不待见,还被人家拿到奥斯卡颁奖现场再“社死”一次?

  还是因为刻意卖弄、讨好和不“纯粹”。

  我的确明白主创团队的用心,对于“突破”和“升华”的追求,但艺术这种东西,一旦脱离了实际和可扎根的土壤,就很容易被高高挂起,近些年国内“民族自豪感”又如此强烈,在这种大环境下,再用中国人的嘴讲外国人的话,明显不太合适。

  因此《图兰朵》遭到广泛批评,归根结底与演技和演员没什么太大关系,但跟国人日渐觉醒的民族情怀和国内观众的审美鉴赏水平提升有很大关系。

  《图兰朵》本身无错,错在投放的时代不对,至于海外市场和国外口碑如何,现在还未知,不过这对于已经有些“怒发冲冠”的中国观众们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二

  “主旋律”浪潮后,大制作开始“常态”化

  电影《图兰朵》的制作投入并不低,目前看来,票房预期有些悲观。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将来继续会出现的很多“大手笔”。

  2021年,“主旋律”影视佳作频频,创作和投放的原因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无论如何,其中不少作品确实能够让国人一饱眼福。

  其中有些制作场景和阵容确实投入也很大,但票房收益还算理想,且目前还在上升中。这是近几年来国产电影的一种创作趋势:

  要么忆峥嵘岁月,高颂家国情怀;要么植根凡尘,讲述百姓心语。

  歌唱祖国是一种美德,不容任何质疑和嘲讽。同样的,用锐利的眼光找寻现实生活中大家关注的热点甚至痛点,用或悲哀或嬉笑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种喜闻乐见、平易近人的创作方向。

  如果说以前在国庆、春节等重要档期内反复出现的一些大手笔的结果是“不叫好但叫座”的话,那么显然这种现象正在逐渐消失,甚至成为笑谈。

  在愈发开放的语境中成长的年轻观众们,本身就缺乏权威膜拜和对国外文化的“不明觉厉”,他们更喜欢看到新鲜的、真实的、鲜活的、跟他们有关的文化产品。至于是否“与国际接轨”,是否“有艺术造诣”,并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走进影院后,在开片的头五分钟里能否坐得下去,能否看得下去。

  除了个别“粉团”的无脑追捧以外,更多观众会理性地看待一部文化产品,包括影视剧的创作和目的,对于能够引起共鸣的题材必然会保持欣赏的态度,而对于“似是而非”的文艺作品,其态度只能保持在“有礼貌的距离”上。

  遗憾的是,“影视”这种需要构思和创作的艺术工作,时常会被错误地认知,并认为“IP”和“名著”、“投入”和“接轨”是万年不变的指导方向和市场思维。

  但这种思维和现象,应该还会存在一段时间。

  《图兰朵》如是,“文化输出”也如是。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不包括“中西合璧”。

  三

  结 语

  我希望《图兰朵》是最后一次对中国影视创作者们的深刻提醒。

  在脱离艺术工作室里的自说自话和国际友人们的友好交流之外,去认真地花点时间看一看如今流行的东西和观点,也许并不成熟,甚至有些偏激,但那确实是中国观众们永远喜欢的纯粹和话题。

  我觉得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它们首先是商品,然后才是艺术品。在制造之前,一定要明白它们到底是给谁看的。观众不是资方,也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他们喜欢的永远都很质朴简单,他们要求的也一直是一种淳朴的诉求:

  我能看得懂,这也是我能看得懂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图兰朵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